张丽利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当他们出于好奇、表现自我等心理选择去模仿影视剧、小说里的某些做法时,我们需要在满足他们探索、实践需求的条件下,引导他们模仿积极、正确的行为,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比如前段时间在班上发生的这件事。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我敏锐地感觉到班里最近有一股躁动的气氛。男生们总是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什么,经常成群结队地行动。一天,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准时喊了下课。孩子们像平常一样,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有的玩起字卡游戏,有的在图书角阅读有趣的课外书,还有的到走廊踢毽子、跳绳等。
忽然,一阵吵闹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见一群男生在教室后门处围成一圈,伸手向中间的人讨要着什么,时不时有人攥紧手里的东西美滋滋地从人群中离开。又一阵喧闹声后,我便听见被围在中间的男生紧张地说:“你们小声点儿,别被汪主任发现了,不然咱们的五星班级就保不住了。”我立刻就认出这是班里经常捣蛋的学生卢小豪的声音。发现这次喧闹的源头又是他时,我本欲直接走过去一探究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是刚一迈步,我便想起以往批评卢小豪时,他的脸上总是写满了不服气的表情,并且屡教不改。卢小豪的家庭条件较好,生活富裕。但父母工作较忙,疏于对他的管教,在教师三令五申不许把与学习不相关的物品带来上学的情况下,他还总是偷偷地带一些新奇的玩具到学校,甚至凭借这一点在同学间颇受欢迎。这一次我决定改变教育策略,先查清楚他们吵闹的原因和目的,再“对症下药”,以免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于是,在之后的课间活动时,我都在暗自观察卢小豪的活动,看到王晓晨等几名男生经常跟在他身边玩闹,手上无一例外都捏着一张蓝色的卡片,时不时还有其他男生过来围着卢小豪争取获得一张“蓝卡”。我不禁在心底疑惑地想: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蓝色卡片到底有怎样的特殊之处?为什么男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从卢小豪那里得到它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在放学后留下与卢小豪关系最好的王晓晨进行询问。面对教师的询问,王晓晨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出来。于是我又问:“能让老师看看那张蓝卡吗?”王晓晨见课后的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也不再隐瞒,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张蓝色卡片。我接过后定睛一看,只见蓝卡上像名片一样写下了王晓晨的姓名、班级、地址等信息,标注了他是属于“蓝卡队”的一员。“蓝卡队?”我疑惑地重复着卡片上的内容,仔细一问才知道,卢小豪在班里成立了一个叫“蓝卡队”的小团体,只有得到他派发的蓝卡的人才会被认可。卢小豪本身在班级中就积攒了一定的人气,而许多学生出于新奇、合群的心理,都对加入他的小团体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现在班里已经有十几名学生加入了“蓝卡队”。他们平时经常一起活动,规定队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老成员负责管理新成员,还形成了一定的层级关系。
听完王晓晨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到事情变得有点麻烦。与这件事情相關的学生太多,不能过于强硬地处理,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加强他们小团体内部的联系,让班主任后续的工作变得困难。怎么样才能纠正他们盲目模仿的行为呢?这时,我想起了卢小豪的“蓝卡队”实施着分层管理的方法,这与班级里班长、组长、组员的关系有点类似。如果能够让他们将这种模式运用到学习中,便能够一举两得。卢小豪虽然较为调皮,但是朗读能力不错,我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巧用“蓝卡”,转化他们的行为,落到提升朗读能力的作用上。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一来到就发现卢小豪和部分学生的表情有点心虚,想必是王晓晨已经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他们。我装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正常地进行着上课流程,其中,我特意为卢小豪设计了一段朗读的环节,他顺利地完成了并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下课后,我将他叫到办公室,他表现得有点战战兢兢的,似乎在等着老师因为“蓝卡”的事情训斥他。而我并没有发怒,而是笑着问他:“你认为你的朗读能力如何?”卢小豪怔了一下,说:“还行。”我又说:“你刚刚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想把检查全班同学古诗文诵读的检查过关情况交给你负责。”看到他惊讶得渐渐睁大眼睛,我继续说,“你负责分组检查评定,给过关的同学发一个标志,最后由我抽点检查,怎么样?”此刻,他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开心地说:“老师,我会做得很好的。”
将任务交给卢小豪之后,他很快便组织分配好了几名小组长,他与小组长之间互相检查,再由小组长检查其他组员。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高涨了许多,完成朗读并拿到蓝卡的学生以此为荣,大大方方地将其放在显眼处展示着,互相询问着:“你背的是哪一首?”“刚才背到第三行差点混淆了,幸好马上想起,不然就拿不到蓝卡了,哈哈。”“组长说明天要抽背的是《赠刘景文》,回去一定好好读读。”“听说明天能够有感情背出古诗的,还能在卡上盖个超人印,我明天肯定能拿到。”……卢小豪将自己的聪明机智用到了学习上,在老师交给他检查朗读情况的基础任务上,延伸出更多能引起同学朗读兴趣的方法,蓝卡上写着诵读过关的诗名,根据同学朗读时的语调、情感等表现给出了不同级别的评价,促使同学们从被动朗读到主动朗读,目标也从完成朗读到追求更好地朗读。两天后,卢小豪向我提交了班级的朗读检查名单,共批准过关26人,高效的完成情况令我惊喜交加。受到我的表扬后,卢小豪愈发积极,认真地给同学们发放蓝卡:“还不够流利,再认真读读。”“真像我,富有感情。”“来,这是顶级卡,给你的。”……我对他的改变感到由衷的欣喜。最后,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能流利且充满感情地背诵本学期要求掌握的14首古诗文,卢小豪最近在学校的表现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毫不吝啬对卢小豪的表扬,看到他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经历这件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教育学生应该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学生犯错时,一味批评训斥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不仅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甚至可能激化和学生的矛盾。要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发掘学生的长处,因势利导,巧妙地实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