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杰 孙慧 杨继宇 赵恒 王露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美食技艺却逐渐趋于机械化、简便化,一些本就鲜为人知的地方美食更无法得以传承。优秀文化应在创新与创造下发展而非绝迹,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与文化双结合模式下,加快贵州地域特色化发展,把贵州地方传统美食带出贵州,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关键词:贵州美食文化;互联网发展;美食传承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3-003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3.006
1 贵州传统美食的当代价值
从文化层面上看,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食在中国”之美誉,贵州的传统美食更是独具一格。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餐饮是经历漫长历史沉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民俗文化,每一个民族的饮食都与他们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地理条件相呼应,在长时间的磨合发展后,便衍生出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文化。这样的美食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思想[2]。贵州是古代四大族系的族群文化汇聚之地,在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8个,其中全国97%的布依族人口都分布在贵州,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更是超过了36%,少数民族人文氛围非常浓厚。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因为自身文化发展、生活习惯、生长条件上的巨大差异,也因此产生了鹤立鸡群的贵州传统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夜郎文化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更是带动贵州省进一步发展整合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点及体验式丰富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新式旅游”。
生态层面上看,位于我国西南部腹地的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百草多可菜”的美称。优越的气候环境是贵州与天俱有的特色,“绿色”就是贵州的身份牌,正是这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贵州美食独具特色的优良基因。从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做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评价可以看到,生态产品不仅仅是贵州省农业绿色生态的自然产物,而且是道法与天然的本色表现,贵州省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农产品的最主要的发源地和中国绿色有机食材的天然宝库,生态上的原生优势更使得贵州传统美食极具传承与发展价值。
经济层面上看,对于贵州旅游发展业来说,美食文化输出贡献极大,美食作为一张独特的名片在贵州旅游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发贵州美食旅游,对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进步有着重要作用[3]。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衣食住行中的“食”作为旅游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人们决定出游目的地的考虑和最终选择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家衡量一个旅游地区是否值得被纳入考虑范围的重要标准。来贵州旅游的游客们对酸汤鱼、丝娃娃、洋芋粑粑、肠旺面、麻辣土豆片、牛肉粉等地方美食赞不绝口。贵州独特的饮食风味让每一个遠道而来的朋友惊艳感叹,美食拉近了大家与贵州的距离,打破以往偏见,展现了贵州新的形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快餐文化”随之兴起,只有极少数的人追求更高层次的味蕾享受和精神文化享受,地方美食带着其背后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似乎没有立足之地,无人问津。但是纵览中国美食地图,如果将美食作为吸引力产品,打造属于地方独特的美食文化,不仅能够展现当地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还有助于贵州旅游大省形象的塑造。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贵州浓厚的民族特色息息相关,传承与发展地方传统美食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承嬗离合,也是加速贵州经济发展的另一新路径。
2 互联网路径下美食文化传播的利弊分析
互联网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获取资讯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比如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看新闻、交友、娱乐等。因为互联网路径的多元化,通过互联网渠道对美食文化传承的传播过程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互联网路径下对传统美食传承传播的一些弊端也无可避免。
2.1 暴露出来的弊端
2.1.1 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且开放的平台,这就使得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网络用户的一大困扰。同样,美食文化在互联网这一平台的呈现与传播过程中也无法避免转载、盗链等诸如此类的网络侵权问题。这并不是区域性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这种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人们对版权保护的意识薄弱之外,还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网络侵权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二是网络侵权方面的立法滞后,在很多领域还存在模糊地带,致使侵权者有空子可钻。
虚假信息的传播降低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匿名发表各种意见和消息,致使整个网络空间充斥着繁多杂乱且不能辨识真伪的信息,互联网美食文化传播的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网络交流平台对于参与者没有什么限制和要求,因此准入门槛低了,文化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互联网中的谣言和不完全的真实信息的传播也会误导受众,很多受众在获取某些信息的时候,盲目附和,以讹传讹,致使虚假信息风行,从而产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2.1.2 读者过分依赖网络
互联网路径下的美食文化传播使人们局限于网上虚拟感触,人们无法实地亲身感受,文化的展现形式比较单一不具体,年轻人迫于工作忙碌和生活压力无法参加过多的户外活动,对民族风情及异国文化的了解渠道只能通过网络媒介。但是,文字的生动优美,图片的至美至幻,视频的高仿真程度,都无法代替“眼见为实”带来的震撼与冲击,置身于真实场景,体会书中才有的境界。古老的民族文化值得用心感受。
2.2 网络对传统美食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2.2.1 互联网为美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将文本传播、图片传播、视频传播等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更高效的集成,使得特色美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有了新的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和充分调动受众的所有感官,让受众在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等的共同影响下,体验特色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互联网“微时代”到来,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微产品”无处不在,把人们带进一个与报纸、杂志、收音机等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微世界”,互联网新兴的媒体传播平台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开始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也为中国美食传播发展带来了机遇。如在微博、微信中的个性化美食公众号推文,美食博主的吃播以及探店讲解等视频,都增进了用户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我们被自媒体人拍摄的视频以及撰写的文案“种草”,从而知晓了中国众多的特色美食小吃。
将互联网与美食文化相结合,在自媒体上投放与美食文化相关的内容,用户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了解到与美食文化相关的知识,使中国特色美食文化被更多人所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李子柒、蜀中桃子姐、张喜喜、美食作家王刚等互联网自媒体人应运而生,他们积极宣传传统美食文化,让各种美食深入人心。他们精心制作视频,满怀诚意地向大家讲述美食的文化内涵,这些美食视频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疲惫,治愈了人们的心灵,更传播了城中巷陌的烟火气。除此之外,自媒体用户不局限于单个国家和地区,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便能通过自媒体了解到不同国家的资讯,将美食文化投放于自媒体上,将有助于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了解,从而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更为人熟知。
在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的今天,美食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好的途径。通过自媒体平台,所有用户都可以成为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所有用户都可以为扩大传统美食文化影响力助力,将中国传統美食文化与其他国家优秀文化进行交流,让美食文化更为大众所知,提高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知名度。
2.2.2 互联网打破地域性美食文化壁垒
现如今,不少老字号食品和当地特色美食开始开展网络营销,试图用“互联网+”和O2O的方式开展运作。在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从当地政府部门到各个老字号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拥抱互联网。长期以来,传统美食文化始终是中国地方的一种特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但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和O2O模式的诞生,餐饮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而如今“互联网+”的东风吹起,必将重塑我国的传统美食文化的意义。
从电商开始,美食文化的地域性逐渐淡化。在 C2C 模式下,淘宝上开始有许多人出售当地美食;在 B2C 平台上,食品加工企业开设旗舰店,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登上电商舞台。网络平台作用之下,地域性的饮食限制逐渐消失,人们可以在品味不同地方美食的同时感悟地方特色美食文化。
现如今,许多城市结合当地美食资源,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点,形成极具当地特色的美食文化。一方面,深挖地域文化特色,利用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作为载体,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前提,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另一方面,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运营美食类的自媒体账号、制作美食文化系列纪录片、开展线上直播等方式,宣传、推广美食文化并吸引消费者购买当地美食产品。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当地塑造美食城市的形象,还能扩大其本身的影响力,而且能够有效保护地方美食文化免受消亡的危机,从而促进美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 传统美食文化传承的发展
3.1 互联网发展对美食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统美食似乎被屏障层层包围,试想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我国的各个民族创作出了众多各具当地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但是很多传统菜肴因未能及时有力的推广,导致其只在固定的区域流通,甚至越来越多的佳肴退出人们的视野,湮没了其本来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和意义。中国传统美食不应该以这样潦草的方式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更不能以这样的方式退出历史长河。好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进入了社会黄金时代——网络时代,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高达10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超过7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相当庞大。顺应互联网发展带动其他经济发展应势而生,美食文化的传承自然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贵州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90后”网络红人李子柒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由李子柒制作的古风美食短视频传达出的中国文化符号受到境内外网民的喜爱。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在于其娴熟的拍摄技巧、精准的文化品牌定位、多样的宣传渠道以及时代的精神需要等[4],随之便掀起了各网红、博主利用发布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传承各传统美食的热潮。美食文化中蕴含着民族智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的技术力量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当今社会传承与发展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途径。
3.2 传统美食未来发展之路
当今时代,美食领域越来越眼花缭乱,大家基于对品牌和口味的追求,传统美食未来发展的路道阻且长。
要突围谈何容易,知名度、保存方式、成本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形成了这些屏障,网络的快速发展成就了许多网红美食,大家已经失去了对传统美食的敏感程度,任何美食似乎都可以随时打上传统的标签。传统美食标签的吸引力只会越来越低,大家的期待似乎被消磨殆尽,传统美食难以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成功突围,得到大众的重视。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对于传统美食而言,现如今的局面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从传统的杂志、报纸、收音机等媒介转向了手机、电脑上的各个新闻App和网站。现如今,短视频行业盛行,贵州传统美食的发展可以顺势紧跟这一风口,通过制作含有贵州美食制作工艺的视频进行宣传,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博取网民眼球,获取大量关注。但是任何一个产品想要成功注定得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打造出专属的品牌影响力是重要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口碑需要较长的时间成本,品牌需要慢慢塑造。一味地营销,而质量把控这样的硬实力却跟不上,只会让公众一再心寒,硬实力是一个产品的根本,品牌一旦跌下来,再上去只会难上加难。所以在打造好自己品牌的同时要做到保质保量等每一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这个产品才会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认同。
对于传统美食而言,包装和运输是重要的,好的包装会吸引公众视线,但并不是追求潮流或者时代热点,传统美食重要的是突显“传统”二字,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将这些体现在包装上面,让能代表地方特色的产品走进公众视线。并且包装要更加功能化,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包装。例如打包外带,传统的分装于塑料餐盒中的打包方式虽方便携带但其保质期短,不利于储存和运输;为将保质期延长,方便消费者携带和储存,可以采用对产品灭菌后进行真空包装的方法,此方法更加具有功能化。
3.3 传统美食文化传承
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前,美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美食成为重要纽带,打通贵州与其他城市间的隔阂,作为有效的引导旅游者的文明探索活动,对当地文明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对贵州省特色美食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具体的信息系统,以便做到全面、准确地了解贵州省特色美食资源分布。在对贵州特色传统美食的信息有了一个大体框架后,进一步发现贵州特色美食背后的文化含义,这也促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贵州省美食的独特之处。在贵州传统美食文化的宣传方面有了明确方向,通过旅游业与美食相结合,促进民族特色美食的发展,同时挖掘消费深度,從美食的魅力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自信,打造专属于贵州的品牌。
3.3.1 美食与旅游相融合
基于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美食为空间线索串联建筑遗产、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通过构建“寻味”路径,以“点、线、面”的形式把特色美食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一起融入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格局当中,在促进旅游观光开发的同时,增强城市文化氛围、重塑市民社区意识,为在游客引领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活动创造了更多机会[5]。在旅游中充分发挥本土美食资源的作用不但可以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而且可以增加贵州旅游的外部魅力。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除了可以利用文化旅游特色来推广贵州传统美食,还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美食来打造贵州名片,进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在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文化主题餐饮店、兴建贵州风情美食街等,为游客提供一个可以全面感受贵州美食文化特色风情的理想用餐场所,从而提高美食与旅游的融合度,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美食文化。
同时,贵州少数民族的特色节庆较多,通过举办民族主题餐饮节来促进贵州美食旅游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强美食与旅游的融合度,也可以弘扬贵州传统美食文化。例如贵州的酸辣,在美食界称得上是遐迩闻名,可以据此举办以贵州酸汤和辣椒文化为主题的餐饮节庆。
3.3.2 树立美食品牌,加大美食文化宣传力度
就目前贵州情况来看,贵州对美食旅游方面的自我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直接导致其对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认可度不够高,这样的连锁反应也致使其特色美食文化发展停留在了贵州的各个小巷子里,光靠自己很难走出家门,得到大力发展。据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不断深入贵州民族特色地区,以发掘、整合、不断创新并融合现代烹调技术,研制出富有特色和原生态的系列美味产品。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美食旅游的发展与进一步融合。对贵州美食旅游双层面发展的支持,依托景区+美食同向发展模式,既提高了贵州的美食影响力,实现了美食之间娱乐的有效连接,又增强了品牌意识。比如,休闲娱乐区域可开展美食节活动,让美食走进人们生活的同时,展现出当地风情地貌文化,在利用美食将客人留住的同时也增强他们对贵州传统美食文化的认同感;我们也选择了更多元化的宣传模式进行美食文化的创新,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行中,都会选择使用旅行App或社交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美食,特别是现在通信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体现了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推广传统美食文化的过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线上推广手段,提升宣传文案、品牌、活动方案的设计水平和包容度,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多种网络热门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加强对贵州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这不但可以增加外省人对贵州特色美食的认知度,也可以增加贵州对自身特色美食的本土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旗帜,2022(6):6-7.
[2]李妍,刘琳,谷雨桐,等.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复兴路径——以美食传承切入[J].名家名作,2021(7):141-143.
[3]吴一峰,王朝晖,李赫,等.试论贵州美食旅游发展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245.
[4]王樊.植根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时代中国故事——探寻李子柒短视频成功之道[J].新媒体研究,2020,6(15):116-119.
[5]周露,王艺冰.美食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传统村落活化策略研究——以贵州安顺鲍家屯村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7):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