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波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说,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纪实文学《山河路》站在道路的角度,以精微而又生动的笔触,挖掘那些历史紧要关头发生的鲜活、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故事,用事实回答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历经了何种生死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等问题,让读者更深入地走进那段历史,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伟大,让党史回归烟火气,有血有肉,更好读更有味。
一
“现在不是鸦片问题,也不是商人的财产损失,更不是英国的尊严。如果其他国家都学习中国,拒绝自由贸易,一年后,英国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必须出兵的理由。我们必须给他们上自由贸易的课,我们有责任去开发东方这最后的土地。我不希望别国占先,谁拥有中国,谁就拥有19世纪。”
这是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讲。
当时,清政府禁止鸦片贸易,英国国内就要不要“军事报复”发生分歧。执政党议员赞成出兵,而反对派认为,为恶毒和有伤道德的鸦片贸易发动战争是可耻的,但年仅22岁的女王态度鲜明。在她的影响下,下议院通过3天激烈的辩论,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之差,通过了出兵提案——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仅出动1.9万人(其中陆军4000人),以伤亡523人(其中阵亡69人)的代价,就将GDP占世界1/3、拥有70多万军队、本土作戰的清王朝打得节节败退(死伤22790人),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开放港口、割让香港岛。
接踵而至的是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只出动2.5万余人(其中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就长驱直入,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逼迫当时拥有4亿多人口的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更为可悲的是,早就觊觎清朝北方领土的俄国,假意助中国“调停”战争,威逼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先后从中国北方割得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从清朝实际掠夺土地最多的国家。
一次次挨打割地,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二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然而,希望很快被侵略者的炮声打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引以为傲、李鸿章倾注大量心血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同样是亚洲国家,而且日本是一个亚洲小国,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打败清廷?
其实日本之前也跟清朝一样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但与清朝洋务运动推行“中体西用”不同的是,日本推行的明治维新推崇的是福泽谕吉的理论。
1875年,福泽谕吉发表《文明论概略》,提出只要以文明发展为目的,不论什么样的政体,都应当受民众所欢迎;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当为社会所接受。
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提出:“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
延续福泽谕吉观点的,是1890年3月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发表的《外交政略论》,提出在国家的“主权线”以外还有所谓的“利益线”,需要纳入“保卫”的范围,并把它定为国策。山县有朋写道:“所谓主权线,乃国家之疆土;所谓利益线,则势与邻国接触而同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攸关之地域”“保护利益线之道如何?苟各国之所为于我不利者,我有责任以强力表达我意志而排除之”。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阵亡31500人,其中北洋水师21000人几乎全军覆没,而日军只死亡1132人。
偌大的清王朝竟被身旁的蕞尔邻居打败,这给当时的国人带来极大的震动和刺激!清朝的洋务运动发端于1861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为什么“起得比人家早”,却还“完败”?
因为明治维新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交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制度设计与重建,而洋务运动却是中国封建士大夫们,采取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体”,这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朝放弃朝鲜,割让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后增加赎回辽东半岛费用3000万两。日本索取的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8000万两的3倍、甲午战争前所借外债总额的5倍多,使日本陡然成为腰包鼓胀的暴发户。此前,清政府割地赔款,财政日窘,但多方搜罗还能勉强支撑。此番赔款,只能对外向俄、法、英、德等大量举债,对内实行竭泽而渔,国内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惊慌失措,丢下紫禁城不顾,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守城官兵大多未放一枪,弃城而去,只有义和团一路抵抗,以血肉之躯与枪炮相搏。
由于义和团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侵略者们认识到难以直接瓜分统治中国,最后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中国人均一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列强有权在北京至渤海地区驻军。后一条关系重大,后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军队,就是盘踞在平津铁路沿线的“中国驻屯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得知保住了主子的位置,立刻发出一道煌煌上谕,宣布政府今后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且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从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中,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这个独立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孕育出一个新的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这一新生力量很弱小,但他们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他们认识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中国器不如人,而是制不如人。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首先奋起,发动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变法维新运动,试图按照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只有103天,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血洒京城菜市口。
中国的命运,改良之路已绝,只剩下革命一途。
三
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1894年6月,孙中山放下医生工作,专程赶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政见,但是李大人反应极为冷淡,都不屑见他一面。孙中山遂丢掉幻想,决心革命,但起义一次次失败。孙中山一遍遍设法掩埋烈士遗体,安抚烈士遗孤,满腔悲愤地写下一篇篇祭文,随后继续四处筹款。
1911年10月12日,正在美国丹佛的孙中山去吃早餐,随手购买了一份报纸,展开一看,立见一行令他浑身血脉偾张的醒目大字:“武昌为革命党占领。”
辛亥革命爆发,成为压倒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12月25日,孙中山经香港、广州到达上海。12月29日,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汇聚南京,孙中山以巨大的威望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然而,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手足无措的清廷,下诏起用实际掌控北洋六镇新军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11月下旬,袁世凯指挥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却并不占领武昌,而是向革命军施压,暗示和谈。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南京方面提出:“只要袁世凯能逼使清帝退位和赞成共和,就举他为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改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从就任临时大总统到辞职,只有44天,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落入了袁世凯手中。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是一个善弄权术的高手,也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在就职大总统后,故作姿态,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孙中山到京,袁世凯隆重欢迎,一个月间同孙中山会谈了13次,竭力迎合他。会谈后,特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其间,孙中山十分兴奋,一再表示:“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似仍宜以袁氏为总统,我专尽力于社会事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为不迟。”
之后,孙中山便到日本去考察实业和铁路建设了。
像孙中山这样“天真”的人,还有同盟会的宋教仁。
宋教仁在清末流亡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相当熟悉,翻译过大量的法律典籍,是当时社会上谈论得最热闹的“议会政府”“政府内阁”的代表。
宋教仁相信,只要组成大政党,夺取议会中的多数席位,就可以按照法律程序,组成责任内阁,实现政治主张。
于是,他不辞辛劳,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国同盟会和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合并成立中国国民党,尊孙中山为理事长,自己出任代理事长。又积极奔走,使国民党无论在参议院还是众议院,都占有了多数席位。
这使宋教仁十分兴奋。他认为自己热烈期待的西方式议会政治理想仿佛就要实现了,他要进京组阁当国务院总理了。他在文章里充满自信地说,只要有“强有力之政党……不五年间,当有可观,十年以后,则国基确定,富强可期,东亚天地,永保和平,世界全体亦受利不浅矣”。
然而,1913年3月20日,准备前往北京的宋教仁,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血淋淋的事实,让正在日本考察铁路的孙中山抛弃幻想,立刻回国,力主武力讨袁。但国民党内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的人居多,而各地督抚为了既得利益,响应者寥寥无几。辛亥革命才过去一年,孙中山的战斗要求,引来的却是一片“孙大炮”的嘲讽声。几个月后,“二次革命”即告失败,孙中山遭到袁世凯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日本。
革命党不堪一击。袁世凯野心迅速膨胀,认为手中的武力足以支配一切。1915年12月12日,竟然悍然恢复帝制,登基做皇帝。
袁世凯称帝,举国哗然,因为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12月25日,前云南都督蔡锷首举护国大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中,只做了83天的皇帝,就不得不撤销帝制,在一片讨骂声中死去。
民心所向,是一种无形的却又常常起着决定作用的力量。辛亥革命一呼百应成功于此,袁世凯人人喊打也失败于此。精于谋算的袁世凯,把他的心思都用在军事准备、政治分化和外交拉拢这些方面,却恰恰没有把民心放在眼里,自然身败名裂。
早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当时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就写道:“袁总统之为人,意志镇静,能御變故,其长一也;经验丰富,周悉情伪,其长二也;见识闳远,有容纳之量,其长三也;强干奋发,勤于治事,其长四也;拔擢材(才)能,常有破格之举,能尽其死力,其长五也”“有此五长,而乃善日少而恶日多者,一由知识之不能与新社会相接,一由公心太少而自扶植势力之意太多。综言之,则新知识与道德之不备而已……袁总统者,在世界历史上虽永不失为中国怪杰之资格,而在吾国历史上,终将为亡国之罪魁”。
袁世凯死了,再造共和的梦想被重新点燃,但上演的却是一幕幕“共和闹剧”。直皖奉三派军阀纷争而起,政治沦为金钱的奴隶。你方唱罢我登场,北京城是城门闭了,城门开了,大帅来了,大帅走了……十多年间,北京9易政府,24次内阁改组,换了26任总理,全国各地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梁启超这个先拥护君主立宪,后赞成议会共和的人,在多次碰壁失败后反思说:“从前有两派爱国人士,各走了一条错路。甲派(立宪派)想靠国中固有的势力,在较有秩序的现状之下,渐行改革。谁想这主意完全错了,结局不过被人利用,何尝看见什么改革来。乙派(革命派)要打破固有的势力,拿什么来打呢?却是拿和他同性质的势力,说道‘你不行,等我来,谁想这主意也完全错了,说是打军阀,打军阀的还不是个军阀吗?说是排官僚,排官僚的人还不是个官僚吗?”
资产阶级共和国之路,根本走不通!中国的道路在何方?
四
历经各种失败和挫折,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仅靠移植西方的制度救不了中国,中国不是器不如人,也不是制不如人,而是思想文化不如人。于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在此前后,发生了影响中国的三件大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空前残酷以及造成的衰败、混乱,使很多人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完美。二是二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嘴脸,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人们看到了除资本主义制度外,还有新的道路可以走,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在五四运动的助推下,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成为新潮。
这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极端恐惧,视之为洪水猛兽,给它加上“过激主义”等罪名,发布命令或张贴布告,要求严防和查禁,竭力阻止其在中国的传播,但这并未能阻止“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中國游荡。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各种新思潮,包括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等传播十分庞杂。
绝大多数进步青年开始是“隔着纱窗看晓雾”,搞不太明白。有些人组织互助社一类小团体,开展互助主义的实验活动,但不久纷纷解体,还有一些人进行“新村”试验,结果也是昙花一现。
在反复进行分析、实验、比选和推求后,一批有志青年很快抛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转而寻找改造社会的“实际可循”的途径,最终转变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为进步青年所接受,不是蛊惑诱导的结果,而是他们在反复比选之后,真心认同的结果。
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其他思想所没有的东西:一是以阶级斗争为武器,进行社会革命;二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三是列宁的革命政党理论。这正是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政策,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全国竞相建立政党、团体300多个,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但都纷纷失败,最后,共产党脱颖而出,走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人民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历经选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作者系江西干部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