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曦 邓晗
湘赣苏区的革命竞赛始于1932年,在湘赣革命根据地一共开展过两次。这两次革命竞赛活动由湘赣省委牵头发起,省内各级政府与各级单位积极响应,逐渐发展成为“县与县、区与区、支部与支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革命竞赛活动”,成功地将革命竞赛贯穿于湘赣苏区的发展过程中,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湘赣苏区各级单位订立互相认可的竞赛条约,而在其中,会明确规定各单位的工作内容,湘赣苏区革命竞赛条约中的竞赛目标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各单位就以上目标进行竞赛活动,基于此工作导向,采用了“规则制定—组织发动—结果评估”为主要流程的动员实践形式,以确保湘赣苏区革命竞赛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湘赣苏区革命竞赛的规则制定
在革命竞赛的开展过程中,湘赣苏区重视革命竞赛的纪律性、政治性与公平性,并在湘赣苏区每次条约的签订中,特别注明相关规则与竞赛纪律。革命竞赛纪律能够对革命竞赛活动拥有一定的约束力,促使保质保量完成革命竞赛。
发展须讲究方式方法,坚决反对强迫、欺骗方式。毛泽东提出,在革命竞赛上面,要废除一切强迫命令的方法。但是,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强迫以及欺骗等现象。因此,在革命竞赛条约订立时,规则在预防上起了较大作用。在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中,对于发展党的组织这一目标任务,竞赛条约规定在发展组织时要讲求方式方法,坚决反对“拉夫式”的发展;对于扩大与拥护红军工作这一竞赛目标时,对宣传鼓动作了严格要求,执行扩红运动时不得使用强迫性命令和欺骗性指派的手段,必须遵循通知发布所规定的年龄范围(18岁至35岁)和执行方法。
在湘赣苏区冲锋季革命竞赛中,也对扩大红军的宣传工作作了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能用半点欺骗压迫命令的办法,……各级拥芦(护)红军委员会必须实行严格检验”。除了湘赣苏区省级的兩次革命竞赛外,中共茶陵县委、永新县委等多个地方革命竞赛条约中,也按照省级革命竞赛条约的制定规则,规定了宣传动员方式不能有强迫与欺骗的方法。
过程须讲究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参与和监督。革命竞赛的本质特点在于利用竞赛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热情,而真正能够调动群众热情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公开透明原则。参与的群众知悉其竞赛活动是公开透明的,才更能提高其竞赛意识,迸发出较大的热情投入到湘赣苏维埃建设中。不过,仅仅做到公开透明是不够的,一些竞赛活动过程不仅要置于群众的视野之中,更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参与,让群众明白此次革命竞赛的目的是什么。
毛泽东同志在《乡苏怎样工作?》一文中指出,“每一项革命工作的竞赛都需要经过乡代表会议的讨论,以及在村群众大会、各代表小单位群众会和有关的群众团体会议上报告。报告必须得到每位代表和每位民众的明白和承认,只有当大家完全明白和承认后,才能负起责任,激发革命热情,努力完成任务,使工作既好又快地按期或更早完成竞赛的要求”。在湘赣苏区革命竞赛中,特别强调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则。同时,每个竞赛目标和竞赛项目的规定数目都是具体的。这些具体的目标与数据都公开于报刊和文件之中,每一位参赛者和湘赣苏区的普通民众都能够对其进行监督,最大程度地获得湘赣苏区人民的信任,使其投入到湘赣苏区建设热潮之中。
代表须尽力认领目标,同时须兼顾自愿原则。革命竞赛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湘赣苏区通过革命竞赛的方式能够较大程度提升民众的参与积极性,而非通过认领任务与竞赛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因此,在制定竞赛条约时,各个参赛者在省委的监督下尽力认领任务的同时也应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每一个地区有着自身特色任务,更有局限性,在革命竞赛条约中明确规定了需要完成的任务及数量。参与革命竞赛的代表应该尽力认领竞赛任务,并且签字保证其效力。在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条约上,各县各代表分别签字认领任务。永新县委杨中尧、分宜中心县委李道韫、酃县县委甘步衢等11位代表分别在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的条约末尾签字,然后盖上中共湘赣省委的印章,由中共分宜中心县委翻印。在湘赣苏区冲锋季革命竞赛条约上,由吉安市委代表沈志坚、攸县县委代表赵奎、西河道委代表朱心平等11位代表分别在条约末尾签名,并且也盖上中共湘赣省委的印章。在湘赣省委革命竞赛目标的指引下,每个县把任务规划给相应的区代表进行认领,由区代表进行签字并作出保证。
同时,在湘赣苏区革命竞赛条约执行中,须谨记自愿原则,强迫只会适得其反,提升民众内生动力才是关键。在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中,提出了切实建立贫农团工作的任务,其中要求,在推广及普及贫农团时须按照中央印制并下发的文件《贫农团组织工作大纲》执行,不仅要纠正历史错误,还要在发展的同时时刻警惕新错误的出现,最为重要的是,在引导雇农、贫农及手工业工者加入贫农团时,采取自愿而非强迫的方式。只有贫农团工作人员是出于自愿的前提下,才能使其真正为贫农、雇农等谋利益,成为乡苏维埃发展重要的柱石。
制定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激发生产动力。在湘赣苏区革命竞赛中,明确制定了奖励条例,并且要求参赛单位严格按照条例执行。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条约的奖品规定如下,“①八项工作总结最有成绩的奖大红旗一面,旗上画飞机图画并写‘革命竞赛优胜某县模范苏区十六字。……⑥其它各项工作最有成绩的,分别奖给各种革命书籍、革命领袖遗像照片、文具等奖品(最无成绩的奖给死乌龟壳一个)”。湘赣苏区冲锋季革命竞赛条约的奖品规定如下,“八项工作最有成绩者都有特别奖赏,由省委制定奖品。党的建设工作,发展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最有成绩者奖,前次竞赛存在省委的银质图章一颗,名为‘列宁的党”。
根据湘赣苏区革命竞赛条约奖品可以看出,湘赣苏区的奖品更偏向于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奖励。发放奖品的初衷在于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革命竞赛,充分体现了湘赣苏区革命竞赛活动的有效性。
湘赣苏区革命竞赛的组织发动
湘赣苏区利用报刊报道竞赛过程、赛事情况,持续性激发竞赛者的参赛热情。革命竞赛旨在将理性的宣传转化为情感的鼓励,将理性的思考与强烈的情感相结合,以激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并推动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坚决奋斗。通过在报刊上宣传竞赛的现状,激发竞赛者的参赛心理,例如,扩大红军的捷报、白区工作的进展等。将革命竞赛与宣传报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赛者会密切关注新闻报道,时刻对比自己与他人,本县与他县,甚至是本省与他省的情况,进而作出一定的战略调整。
在中共湘赣省委的领导下,《红色湘赣》《特别通讯》《红星报》等报刊相继发表文章,对革命竞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湘赣红旗》在革命竞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湘赣苏区的第一次革命竞赛中,湘赣省委提出了建立《湘赣红旗》通讯网及发行网的要求,各县委须切实贯彻落实,并且要设立销筹处来提高《湘赣红旗》的销售量,以此来引导群众读报。在湘赣苏区的冲锋季革命竞赛中,对《湘赣红旗》的工作作出规定:其一,设立报刊通讯员,每个县要招聘两位全职通讯员,要求他们每个月至少要向报刊投稿两次。其二,省委党报委员会与各县党报委员会要经常通讯和检查下级党报。其三,《湘赣红旗》报刊内容要坚决做到浅显具体,只接收优质稿件,同时要散发到白区和苏区群众中去。其四,各县的《湘赣红旗》消息处要有计划地建立发行工作,并尽量设法发行到白色区域去。
宣传革命竞赛成效的同时,在報刊上公开发起竞赛挑战,是苏区革命竞赛动员群众的一个亮点。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参赛单位的热情,在群众热情支持下,挑战方和被挑战方鼓足干劲完成革命竞赛条约中的任务,实现良性竞争。例如,湘赣苏区的被服厂在《湘赣红星》上向子弹厂发起挑战“总兵战讯:我们去推销二期经济建设公债的运动中,争取了首先突破七千元的胜利,是由于全体战士们工友们的高度积极性与革命热情得来的,特别是被服厂三次竞赛都得飞机,现在又准备以一个月的工资来与子弹厂竞赛”。
此外,组织革命竞赛也离不开典型的树立。在革命竞赛期间,湘赣苏区革命竞赛充分利用先锋模范的号召性,在刊物上树立了多位革命竞赛模范,号召湘赣苏区人民向其学习,进一步将湘赣苏区革命竞赛推向高潮。《红色湘赣》第三十二期记载,“《特别通讯》第二号,表扬了茶陵县买公债的竞赛活动。……《特别通讯》第三号又公布了购买公债的光荣典型,茶陵内务部王渭清五十元,陈福十元”。《红色湘赣》除了刊载上述记述类的肯定性新闻,还刊登了多篇带有强烈赞扬色彩的新闻,例如:“美丽的银牌赠给经济战线上的尖兵。省苏大会代表热烈购买公债的消息,已在大会日刊发表了,茶陵代表周克兴、吉安代表曾松林两同志买得最多。现省苏制了美丽的银牌两块赠给他们……同志们!大家来竞赛呵!争取经济动员突击的胜利!”
湘赣苏区革命竞赛的结果评比
革命竞赛的结果评比既是革命竞赛工作的点睛之笔,也是收官之作。毛泽东同志曾对革命竞赛工作作出指示,要求每一次革命竞赛活动,都要作出相应的总结,给予适宜奖励。并且,“每一件工作的竞赛,不只是讨论了报告了就可以完事,还要紧紧跟着去检查”。公平的竞赛结果与鲜明的竞赛比拼数据,有利于下一次的革命竞赛工作的再次开展。同时,将苏区人民的劳动结果公之于众,有益于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在生产工作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这份获得感是今后内生动力持续激发的重要保证。
湘赣苏区革命竞赛的结果评比特色之一,就是在总结报告上明确了提交内容,制定了统一报告大纲。湘赣苏区每一次革命竞赛结束都会要求参赛单位提交总结报告,然后对总结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审核无误后根据所提交报告的结果进行评比。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一共制定了“八大”竞赛目标,各县按照统一的报告大纲来进行总结内容的填写,需要从八个方面对开展的工作进行逐一总结。例如:湘赣苏区永新县在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的号召下,在全县开展了永新县革命竞赛活动。1932年6月18日,是湘赣苏区第一次革命竞赛需要下辖县(包括永新县)提交总结的时间,永新县苏维埃政府制定了《永新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各区革命竞赛报告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用以详细考察知悉各区乡下工作的实际情形及三个月工作竞赛中执行的程度。从扩大红军、整理地方武装、执行经济政策、奖励农村生产、文化教育工作、苏维埃的建设运动这六方面进行了《大纲》的制定。
随后,各县在每个分类工作下设置对应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将革命竞赛的相应成绩进行量化,落实到数字统计之上,就能清晰地把握革命竞赛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例如,《大纲》的问题设置节选展示:“A.扩大红军。(1)扩大红军数量及其成分怎样?(2)采取什么方法征集的?(3)留了多少红军公田?怎样耕种的?帮助红军家属耕种情形怎样?(4)慰劳红军的工作及送了一些什么东西并有多少?(5)各乡都组织了拥护红军委员会没有,并日常工作怎样?苏维埃帮助了没有?B.整理地方武装。(1)编了几多模范赤卫队,成分怎样?除此以外的人是否编入了普通赤卫队?有多少担架运输队?总编了几多慰劳队……都编好了吗?(2)准备了几多担架床?柴火准备了多少?(3)模范赤卫队采取什么方法去训练(政治军事)?得到了一些什么成绩?(4)三个月来添置了几多武器(鸟枪、来火枪、梭镖、火炮等)?修理了几多?准备了几多?现在已造或添置了没有?预算置了几多?(5)组织游击队没有?是否经常到赤白交界进出与帮助发展苏区?(6)整个各赤卫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风纪怎样?……是否有乱拿白区贫苦工农的东西?能耐艰苦否?”
此外,在结果评比上,湘赣苏区各下辖单位按照统一大纲填写革命竞赛成果之后,将报告提交给湘赣省委进行系统整合分析。通过对湘赣苏区多份总结报告的对比分析,湘赣省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省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罗列排序,得出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在湘赣省内一次革命竞赛的所有工作完成之后,湘赣省委需要在相应的时间内召开会议,对革命竞赛的具体成绩和缺点进行严密分析,将工作结果形成一个总的报告上交中共中央局,等待中央进一步的指示。
【参考文献】
[1]黄仲芳.《湘赣革命根据地简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119页-120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3]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8,434,443页.
[4]东北日报社.《群众工作手册》(五)[M].长春·东北书店出版社:1947年版,第136页.
[5]被服厂工友是经济与慰劳红军模范[J].1934年3月28日湘赣红星,第9版.
[6]中共茶陵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茶陵党史丛书》[M].株洲:茶陵县印刷厂承印,1991年版,第302页.
[7]美丽的银牌赠给经济战线上的尖兵[J].1934年1月16日红色湘赣,第15版.
[8]湘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协作小组.《湘赣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五)[M].1987年版,第69-72页.
【课题项目】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校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建设”(编号:YJ2024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莹曦系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邓晗系中共宜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助教)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