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呈现·传播·建构

2024-05-26 19:13闫子琦张瑞冉文捷
高校辅导员 2024年2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高校

闫子琦 张瑞 冉文捷

摘 要:原生形象、衍生形象、创生形象三个方面是科学把握辅导员工作室宏观与微观视域下公众形象的核心内容。内容传播的场景化、价值传播的潜隐化、主体传播的全局化是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的传播表征。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要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提供精准有效的内容供给、构建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最大化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效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58-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开放课题“新时代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NUSZPXZX23ZD01)、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神经逻辑层次模型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3MSZ033)、2023年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UT23FB02)階段性成果。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辅导员队伍理论和实践探索,面向学生、面向基层的前沿一线工作阵地,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亦是推动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创新方式和特色举措,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着的诸多挑战发挥着独有能效,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经历的诸多创新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等形象上的塑造本质是在逐渐变换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自我知觉及反思性认同能力来不断演变。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形象塑造是立足于现实育人实际,以育人规律为观照,从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炼出独有的标识性概念和呈现出的独特实践范式。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成为近代形象研究的起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需要社会大众对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存在、表现及运行的各个特征予以评判。阐释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的价值意蕴,能更好地厘清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状态。塑造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形象这一命题有着理论观照现实的语境,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建设、社会认同建设以及发展定位建设,对推动高校辅导员高水平发展共同体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黏合剂与助推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众对于高校立德树人范式内涵式超越和高水平转型的期待。

一、呈现: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的层次结构

“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指事物的存在状态,也指人对事物的主观印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整体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形象一样具有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梳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形象逻辑,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呈现出辅导员角色的嬗变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发展的脉络。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辅导员工作室形象的塑造一定不能脱离自身的历史和特定的基础,应以辩证思维深入研判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形象阶段态势,探索辅导员工作室高水平范式的创造性转化发展。

(一) 原生形象:辅导员工作室初创建设阶段的形象样态

辅导员工作室的原生形象可以理解为该工作室最初或最基本的形象和特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下发,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推动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2006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义、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定义了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得益于政策文件的出台,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2009年,全国较早以辅导员个人命名的工作室——“赵强工作室”(后称“赵强学业促进工作室”)在复旦大学成立。“赵强工作室”由复旦大学优秀辅导员代表赵强老师领衔,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以辅导员名字命名、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学业指导的工作室,是响应复旦大学“博学计划”深入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工作室建设旨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鉴于此,辅导员工作室原生形象实质上是由具体、直观的各种要素构成的形象,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辅育、协同和附加的角色,定位较为单一。辅导员工作室原生形象这一时期可查证调研的样本资料较少,总体来看,辅导员工作室原生形象主要围绕学生学业这一主责主业,为学生创造平台,引导学生将判断性、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更好地吸收消化,并利用学生了解熟悉并且易于接受的情感体验,将教育的意象表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在情感引导下做出符合正确价值观的选择。“原生形象是整个形象层次结构系统的基础,是衍生形象和创生形象的前提条件,亦是作为更高层次形象的辅助工具。”[2]

(二) 衍生形象:辅导员工作室探索发展阶段的形象样态

“衍生形象是对原生形象局部或整体特质的抽取,并进行关联性迁移、转化等生成的超越原生形象的形象。”[3]衍生形象的图景描绘生动体现了辅导员工作室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多功能的统合发展。201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以及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年)》,上海市设立“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首批命名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为包涵工作室和洪汉英工作室,此举充分调动和激励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此后的9年间,共20个省份合计立项省级辅导工作室700余个。上海市、重庆市、北京市、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都立项省级辅导员工作室。省级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从华东地区开始向西、北两个方向蔓延,直至2020年,随着辽宁省、黑龙江省启动设立首批辅导员工作室,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均设立省级辅导员工作室。这一时期,辅导员工作室的衍生形象得到质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在建设形象上取得了新突破。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育人实践项目也多次成功入选教育部和各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工作室的形象定位已经朝着可示范、可辐射、可推广三个向度迈进,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 创生形象:辅导员工作室守正创新阶段的形象样态

“创生形象以某一具象为基点,融入主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并加入一定的抽象思维,是具象与抽象整体的、全方位的融合。”[4]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嵌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意蕴,其与人之间的交互样态趋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优化等目标愿景的实现。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资助开展课题研究、推广优秀工作案例”。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中也包含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申报内容,标志着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已进入全国化范畴。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形象表征日益丰富多样,辅导员工作室能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推广育人成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此外,关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著作论文等相继出版发表,比如《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指导手册——全国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集》等,进一步促推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发展科学化和存在合理化。辅导员工作室可以通过对外辐射、对内聚焦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主体能效的弥散性,且引入教育范式作为基本理论线索和重要实践框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破解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问题困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传播: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的传播表征

形象的传播需要媒介,实现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传播更加需要独特化的传播介质来凸显其本体社会表征的立体多样。“形象传播是形象塑造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思索如何把形象传播出去,在信息指数级增长、社会思潮汹涌的当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形象传播需进一步适应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趋势,提升传播内容供给的针对性。”[5]

(一) 内容传播的场景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意见》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场景化传播已成为媒介传播的发展趋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要善于运用传统和新型载体相结合的实践方法,遵循以场景建立为主旨的主题化和体验式的实施路径,以新媒介为价值传递通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学、第二课堂、网络新媒体等显性载体和媒介的渠道。辅导员工作室在场景化实践过程中要多注重以文化人、以文感人,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网红特色、校本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要本着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与教育内容生成微观环境同源同旨的重要原则,在传播实施上切实把握现实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观照学生当下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贴近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将无形的理论融入可感的体验,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通俗形象的生活话语。内容场景化对实施主体来说是一个呈现结果,但对受众来说是一个从零到一的体验过程。只有内容场景化,才能有足够的说服力去打动教育对象。辅导员工作室终究是要服务于学生群体,只有回到最初的主题,实现内容场景化传播,也就是把一切创意的产出都要建立在与受众的交互之上,辅导员才可完成与学生之间的形象评价,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可和喜爱。

(二) 价值传播的潜隐化

“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单向价值传播方式,所有网络参与方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发布方或价值辐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育客体认同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播的效果。”[7]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如何传播、怎样传播、传播什么也是学者们重点讨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工作室要聚焦研究当下各类新兴媒介的传播形式、培育和发掘校园原创思政文化,实现价值传播的潜隐化,在育人过程中融入渗透式教育方法和陶冶式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隐性的价值传播要围绕受教育者的需要展开,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近年来,辅导员工作室多用短视频、微电影等进行教育叙述与传播,借此打造知识、文化和价值传播的软性平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想要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在空间和群体中进行传递。故事化、可视化和情感连接是呈现价值的三大法宝,寓教于乐的价值传播方式无疑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這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及传播既站在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碰撞的集结地,也符合其高校价值教育前沿阵地和有益载体的身份。

(三) 主体传播的全局化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开始成为规范学术概念而为学界接受。要准确阐析出主体传播的从属逻辑,首先要明确主体的概念性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介体、环体等任何具体要素,而是一定阶级或集团,是有动力、有能力和有必要立足意识形态需要对其他群体进行思想灌输的集群。”[9]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体传播架构是以主持人团队成员以及工作室本体为主构成,主体属性不仅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对外话语的高度与厚度,而且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方向与方位,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师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谋、全方位履践。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体传播的宣传和推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开展途径,能以制度化、常态化举措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宣传辅导员工作室的角色身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社会认同度。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主体传播可以在传播设计上打破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界限,激发个人的参与期望和创作欲望,形成人人即媒体的新型传播格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可以根据学生身份、学段、状态,依据学生需要在公众号上推送刚需信息;聚焦学生群体普遍关心关切的时政热点难点问题,发布网文、观点分析等予以解答,多渠道研讨权威话语、多举措搭建师生交流体系;针对学生个体表现出的特定兴趣点,有特定性和针对性地谋划校园融合式文化活动等,扩宽交互度。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体传播空间是极为广阔的,它与学生理念相连、与高校育人相切、与社会发展相向、与时代迭新相依,可以从自身独特的校情、历史、文化、特色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

三、建构: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塑造的建构逻辑

形象不是客观本体的主观内在特质,而是在社会中被建构和塑造的。辅导员工作室在对于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所谓“经验主义”的消解中,不断地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个人主义,直至在变化中完成演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要与迭代多变的教育环体时刻保持同向同行,并于持续维系的相互关系中做到存续,形象的建构尤为重要,这是社会大众感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续状况及其功能的重要形式。”[10]

(一) 内在要求:辅导员工作室人才队伍的高阶化和现代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由垒台夯基逐渐转向精细精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要想实现高水平发展,必须抓住“精准”这一题眼,发挥其特定的应用价值,确立辅导员工作室人才队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工作室成员要时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辅导员工作室人才队伍要着力搭建教育个体与现代技术耦合发展的理想关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增强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内在契合度,打破传统教育实践中人与技术相对割裂的局面,以开放的姿态在交叉融合中推动自身创新。学校一线专职辅导员、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政团干部及机关人员等均可申请参加工作室,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合作形式组建团队。学校要坚持在守正与创新的过程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学校应从宏观和微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包括以战略思维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以历史思维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这个关键。

(二) 根本前提:辅导员工作室内容供给的主流化和价值化

内容供给是辅导员工作室形象建构的重要依托,优质的、主流的内容输出会使社会公众和受教育者对其印象评价产生增益性质变。辅导员工作室要根据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输出。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多样化、多频化为主,高校亟需秉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和目标导向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由此避免两者之间产生脱节现象和无效供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精准供给可以通过大小数据联动,掌握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动态变化,在供给上不断调整和创新,探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条件,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直面问题要害、廓清思想迷雾、揭露思潮本质,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质量,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贴近现实、融入生活的,减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感。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在内容传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创新,不断拓展内容供给样态,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认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觉用其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辅导员工作室在内容制作供给上要做到具体而不抽象、浅显易懂但不浅薄无趣、内涵丰富却不枝不蔓,“以生动的‘故事外衣辅之以深入浅出的意义表达,使人人能听懂,人人有所获,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沟通壁垒”。[11]

(三) 重要保障:辅导员工作室顶层设计的整体化和体系化

构建辅导员工作室形象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全局兼顾,要以此来激活工作室各组成要素的内驱动能。任何物象的形象塑造都是在一个自上而下、不可逆的垂直型模式下完成的,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需要一系列有高见远识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就是为了厘清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方向,使辅导员队伍人才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使辅导员工作室的内生形象进一步得到优化。实现顶层设计的整体化和体系化,辅导员工作室势必要在设立具体目标、设定工作任务及做好考核管理上做到循序有为。一是目标设立要结合实际,比如在培育结构方面,要聚焦专业化方向、贴合实际,围绕本工作室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以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开展工作。二是在工作任务设定上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推进实践创新,推出一批可推广和可借鉴的特色品牌。三是考核管理要符合实际,构建“学校立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立项-教育部立项”的辅导员工作室培育链,对于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工作室,学校要优先推荐申报省级、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立项。学校可将育人实践总结为典型经验,进而开展科学研究,在实践和研究的循环中打破校际壁垒,建设具有本校特色和区域优势的辅导员发展研究机构,以委托课题立项以及开展校际考察、选派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发展支持。各级主管部门应设定建设周期,对考核合格的工作室继续给予经费支持,在考核环节中重点突出辅导员工作室的业绩考核和年度考核,采取书面检查和集中答辩的方式,重点考核工作室在团队建设、学术研究、工作亮点、成果推广、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2][3][4]林洁.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教学的结构体系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66-72.

[5]冯刚,杨小青,张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理论探赜[J].中国远程教育,2023,(06):73-78.

[6]熊建生,郭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59-65.

[7]王秀敏,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播的互联网思维[J].思想理论教育,2015,(06):45-49.

[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9]梁德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题:身份、属性及其角色强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42-47.

[10]张建晓.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33-38.

[11]王莎,王梦雅.高校“思政网红”的生成机制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4,(01):94-99.

(责任编辑:田丹丹)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高校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