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信 高俊英 李书侠
(续上期)
从功法本源、运动属性和目的意义上讲,太极拳归根到底是一项带有技击和竞技术的运动形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为129个武术运动项目之一,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与健身气功同源,太极拳同样也吸取了《周易》的“阴阳”理论、传统美学理念等精华,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是一项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的传统体育项目。
太极拳以“八法五步”为核心动作和基本架构,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集强身健体、颐养性情、对抗搏击为一体,运用螺旋缠丝、劲由内换、化打结合、刚柔相济等阴阳理论和技法,强调“以功为本”,以加强内功修炼为基础,通过训练内在呼吸方法、内在劲力和内在精神气质,外强筋骨,内壮脏腑。与气功同源,太极拳强调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随,形神统一,既练内气,又练肌体。通过对动静、快慢、刚柔、虚实的应机把控,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实现御敌、制敌的目的。
進入明清尤其是清代后期,武术家们广泛吸取导引吐纳之机理,注重运用内功方法来提高“运气”和“用气”的能力,使武术与气功实现了深度融合,此举不仅促进了武术气功体系的完善,也使武术在健身和养生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晚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无不全面引入气功机理,特别重视练气、行气、养气,强调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并融入了导引吐纳以及经络学、运动学等优秀传统气功文化,以“培气、养气、聚气”。在技法上则强调以意领气、气运全身。追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实现意、气、劲、形的有序合一,基本上走上了与气功“同源、同流、同体”的修练道路。
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生力军,太极拳必然涉及到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气功”,并以用于军事、对抗等搏击御敌的“技击”功能为其主要目的,这是其区别于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的健身气功的最大不同。应当看到,明、清以来,随着我国火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枪炮技术的发展大势,用于近身搏击的“冷兵器”的作用被逐渐消弱,太极拳用于军事对抗、御敌搏击的功能也在渐趋弱化,特别是清代以来武术与健身养生气功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武术在竞技交流、健身养生领域的深度发展。在1956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将太极拳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以来,作为竞技类体育项目,其竞技和健身养生的功能愈加突显。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将太极拳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指出的:“该遗产项目在中国得到广泛认知和实践,在促进当代人身心健康、和谐共处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这就进一步表明,太极拳能获得我国迄今二十三项世界非遗项目名录之一的殊荣,主要还是源于其在健身养生、竞技交流领域里对广大民众“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持续感”。
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并对健身气功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指出了“健身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明确了凡是以强健身心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中国传统气功的导引吐纳术为基本形式,运用练气、养气、运气、用气等气功机理,进行自身形体、呼吸和心理调节相结合的体育运动,均可视为健身气功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作为竞技类体育项目发展到现在,我们几乎可以将其视同为是一项带有技击御敌术的健身气功,人们为了健身养生、竞技交流的目的,完全可以将两者并列或者交替进行习练。事实上,据我们的观察了解,在广大体育爱好者的运动实践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习练者都将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两类体育项目结合捆绑在一起,进行并列或交替习练,非但没有产生相互制约的不良效应,反而取得了更加全面、更加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因此,两者在促进人类强身健体、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结伴同行”,不仅不会有冲突,而且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练形入门,桩功筑基。“练形”亦即 “塑形”,即健身气功“三调”中的“调身”,指的是对基本身形和肢体运动的调整和锻炼,其基本目标是形体中正安舒、筋肉柔韧坚强、动作舒展圆活、身心松静自然。它是健身气功实现“三调合一”的基础。传统“导引术”就是通过以肢体的屈伸、旋转为基础,以意念引导动作,从而实现“引体令柔、导气令和”的。“熊经鸟申”“按跷宣导”“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晋葛洪《抱朴子·别旨》)由此看来,“欲练气,先练形”之法亘古是然。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守则神散乱”。根据现代健身养生学理论,形体锻炼要特别注重脊椎、颈椎、腰椎、胁肋的抻拉,以及腹部、腰臀、腹股等部肌骨筋膜之间关键部位的抻拉和扭转,最大限度地引动各层次筋膜的有效牵张,从而促进组织间质液流动,以避痰湿壅积,实现防病治病之功效。所以,练形既是传统导引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健身养生学的普遍要求。尤其在练功初始阶段,一定要把形体动作的中正规范和肢体活动的圆活柔韧作为练好健身气功的重要环节,强化对身体姿势、动作进行调整和塑形,实现“形正体松”。实践证明,只有形体动作不僵硬、不别扭,达到“规范、圆活、有致”,才能使呼吸顺畅和谐,使神情松静专一,使心神安逸守正,逐步实现“三调”的自然融合。
《庄子·在宥》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要将松静、专一、中正作为调身的要求和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强化桩功基础来实现。健身养生圈内有“万法归于桩”的说法,将站桩作为塑身正形和促使身心宁静的金钥匙。《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此便是桩功之最高境界。“尾闾中正神灌顶,松静自然心安宁”,通过放松关节及肌肉、肌腱、韧带,促使内脏及整个身心的和谐自如,意念专一,结合呼吸的舒缓细匀,逐步启动内气,使身心进入安静和谐的状态,从而更好的激发人体潜能。歌诀有云:“内家练桩功,首重四平正: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浑然任气行,形圆劲自增。”可见,由站桩入手,以桩功筑基,习练健身气功可获事半功倍之效果。
形息合一,意气相随。“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 《气决》中又说:“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形气相须,全在修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形”和“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平衡和健康。由此可见,气是支撑形体的根本,而形又是承载气的载体。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人的形体就如同一个气囊,它之所以能够具有柔韧性,就是因为身体中有气的运行。如果没有气的收缩、鼓荡,肢体的柔韧和弹性就无从谈起。故此,“练形必练气,练气始练息”。
“息者,呼吸是也”,一呼一吸为一息。初学者在下功夫掌握动作规范、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动作熟练圆活以后,就要开始有意识的结合形体运动进行息的训练了。“以形导气”是健身气功“三调合一”对肢体活动的要求,也是练习呼吸吐纳的初级要求。其核心是要“形随意走,气随形动”。呼吸之气或者说呼吸吐纳是健身气功练气的主要形式,某种意义上说,练呼吸就是练气。健身气功的呼吸方式主要是自然呼吸与腹式呼吸相结合的自如交替呼吸。所谓“自然呼吸”就是不加控制意念、随性的自由呼吸,即由着人体自身的呼吸节奏该吸就吸,该呼就呼,不加任何控制。所谓“腹式呼吸”(这里主要指逆腹式呼吸,下同)是指用腹部的收缩鼓荡来调整呼吸,并且一呼、一吸、一闭均要根据肢体动作或意念的需要(趋势)由腹部进行有意识的收缩和鼓荡的配合。所谓“自如交替”是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使两种呼吸方法在交替轮换时与肢体动作趋势或意念指向自然契合,犹如鱼水之交,随曲就伸,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切忌生拉硬蹩。一般情况下以自然呼吸为主,但对有明显起落开合、收放蓄发的动作或清晰专一的意念指向应配合采用腹式呼吸,使肢体的沉降开合与腹部的收缩鼓荡以及气机的启动运行协调如一。因此,要进行腹式呼吸,首先需要确保肢体动作的圆活、娴熟,还需要意念的清晰准确。腹式呼吸需要长期训练,逐步形成深、匀、细、长的呼吸功力,并与舒缓圆活的动作和松静虚无的心境相契合、相一致。
气归脐、意归田、心归寂。丹田是气功习练者的一个极专业的术语,严格意义上的丹田有上、中、下之分。 与人们平时笼统称谓的“丹田”一样,健身气功所说的丹田一般也是指的下丹田,泛指腹部神阙穴以下,为包含了神阙、关元、气海、命门在内的一组重要穴位组成的一个“区块”,这个区块被人们称之为状似网格的“田”。由于其位居人体正中,为中央脾土之地,储肾精、藏元气、会经脉,具有“调气益元、培肾固本、温煦精宫”的重要作用,故被养生家称为人体“生命之源”“经络之根”“呼吸之门”,将其看作是“炼丹、结丹”之田地。由于健身气功的腹式呼吸是在心境平和的状况下,通过意念控制引动该区域有规律有节奏的收缩、膨胀,以带动丹田的开合收放,因此,腹式呼吸有时也直接被人们称之谓“丹田呼吸”。正是由于丹田有规律的收缩鼓荡,推动了气机的启动和有规律的运行,因此太极界有人称丹田是人体“劲力的枢纽”,是“力量的发动机”,这就更加奠定了丹田的重要地位。故此“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便成为了气功习练的一项重要法门,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几乎所有健身气功功法都不无例外的倡导“意守丹田”“气沉丹田”。
腹式呼吸是一种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引动全身气机运行的专业呼吸方式,蕴含着深深的“三调合一”的导引机理。腹式呼吸的关键点在于腹部运动、意守丹田、开(起)吸合(落)呼。其与自然呼吸的主要区别在于呼吸起伏收缩鼓荡的部位不同,前者在腹,后者在胸。两者相比而言,腹式呼吸有着显见的优越性:一是运用意念来引導呼吸和动作,较好实现了“以意领气”这一气功的高级形式;二是促进了腹部运动,直接锻炼了“丹田”这一人体的“生命之源”;三是增强了对肺泡的锻炼,增加了肺活量;四是大大提高了呼吸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腹式呼吸为历代养生练功家所推崇:唐代药王、寿星孙思邈《千金方·养性·调气法》指出:“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泪泪然,意存专思,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古语又云:“呼吸入腰,百病全消;呼吸到脐,寿与天齐。”《庄子·大宗师》里甚至说真人的息要呼吸传导到脚底板:“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明代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诀”,被养生学者称为“十六锭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字秘诀,较完整的诠释了在意念主导下的腹式呼吸,涵盖了“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以及“提肛”“咽津”“意守”“存思”等传统练气养生方法的精要。
需要强调的是,健身气功毕竟是以强身健体为主旨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是一种“内省”式的自我主动锻炼方式。所谓功在自然,“不可有心守,不可无意求”。这就要求习练者要科学准确的把握健身气功“三调”的本质,在“以心为一”、“炼形筑基”、“神形相合”的大原则指导下,按照“以意导形,形气相随”、“以意导气,意动气行”的基本原理,一其心、专其意、凝其神,贯彻“身要勤、息要顺、意要轻”的基本要求,坚持锻炼,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心境和顺、呼吸深长、肢体柔韧、形息契合、意气合一的锻炼境界和效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