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义乾 田瑞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文艺现象和成果,陇东红色歌谣是流传于陇东革命根据地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歌谣。位于甘肃省的陇东革命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于土地革命中期,1931年以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在陇东南梁组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逐步形成的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陇东红色歌谣真实记录了老区开展革命运动、进行根据地建设以及赢得革命最后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研究陇东红色歌谣的生成逻辑、教育功能和當代价值,对于当前文艺宣传工作的创新,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陇东红色歌谣的生成逻辑
(一)承前启后:陇东传统民歌的延续变迁
陇东红色歌谣的产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所谓“承前”指陇东红色歌谣深深扎根于陇东传统民歌的文化沃土上,为陇东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陇东,俗称“庆阳”,是轩辕黄帝活动和周先祖教民稼穑的地方。在周先祖时期,就留下《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传统民间歌谣,集中反映中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状态。从曲调、形式和内容上看,陇东传统民歌曲调多样,如小调、花儿、信天游、绣荷包和剪剪花等;形式多元,如一段式文体、二段式文体及多段式文体等;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祭祀、礼仪和爱情等传统民歌。这些都为陇东红色歌谣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所谓“启后”指中国共产党领导陇东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赋予陇东传统民歌“红色”基调,形成以歌颂共产党、歌颂革命领袖、歌颂红军战士等为主题的革命歌谣。随着陇东革命形势的发展,陇东红色歌谣顺势而生。其中陇东传统民歌经过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运用“旧瓶装新酒”或“旧曲加新词”的创作方式,赋予陇东传统民歌革命色彩,实现陇东传统民歌的二次改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大的生机活力。
(二)时移势易:陇东革命斗争的极力需要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陇东红色歌谣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陇东广大群众为适应革命需要而创作出来并流行传唱的革命歌谣。大革命失败后,为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在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的指引下,先后组织和领导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1930年10月,刘志丹“太白收枪”成功,建立南梁游击队,拉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在党中央提出的“组织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方针指示下,1932年1月,谢子长、刘志丹在正宁月明塬北柴桥村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同盟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24日,在宜君转角镇宣布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但是由于杜衡“左”倾错误的推行,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导致照金革命根据地失陷,红军在无根据地依靠和敌人大规模“围剿”下,北上陇东,转移革命重心。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成立,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成熟,为后来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辅车之势:革命宣传和文艺政策的大力推动
各种革命宣传和文艺政策是陇东红色歌谣产生的外在推力。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针对“红军宣传工作问题”曾明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这表明红色歌谣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和鼓动群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王孝锡等人在党组织指示下,返回家乡宁县太昌镇,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邠(陕西彬县)宁(甘肃宁县)支部,并且重新组建“青年社”,亲自向陇东青年教唱《国际歌》《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和组织革命活动,号召广大陇东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各种文化教育政策,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如《共产党来了跟上走》《红军常在咱心上》都是这一时期所创作的歌谣。抗日战争胜利后,边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把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战线和武装战线的双重作用,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文化活动进入繁荣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陇东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此为新起点,产生了一批具有时代革命色彩的歌谣,如《劳军歌》《李振民》《开荒歌》《大凤川》等。
二、陇东红色歌谣的教育功能
(一)信仰引领:激发贫农反抗阶级压迫,唤醒阶级觉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陇东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区域,并且农耕技术落后,工商业经济凋敝,加上陇东地区天灾不断,军阀混战,官匪勾结,地主豪绅作威作福,陇东人民始终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渴望中国共产党率领的红军到来。而陇东红色歌谣则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劳苦大众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反抗的坚定决心。“连年大旱,天逼民反;苛捐杂税,官逼民反;若要不反,离死不远;大家起来,实行共产”。如果不“实行共产”,广大劳苦大众就无法改变自身被三座大山压迫和剥削的命运,就无法实现自身自由和翻身解放的诉求。毛泽东指出:“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借助歌谣的形式,在武装斗争中宣传革命道理,鼓励和发动贫农参加革命斗争,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认清地主阶级是剥削与压迫农民的阶级根源,帮助他们加入铲除“地主、豪绅、军阀、官僚”的革命队伍中来,认识到只有“打碎旧天换新天”,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教育教化:鼓舞女性冲破封建禁锢,争取婚姻自由
大革命时期,由于陇东地区远离大革命运动开展的中心区域,几乎没有受到大革命风暴的开化和洗礼,所以陇东地区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傳统封建婚俗观念的影响,长期将女性视为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以及家庭组织的附属物件。《妇女辈辈受煎熬》中唱道:“旧社会,真黑暗,妇女眼泪流不干,何日才能把身翻?何日才能见青天。”何时才能掌握自身命运?何时才能见到朗朗青天?这是旧社会中妇女对自身命运不公的呐喊,渴望打碎这无道的世界,获得人身彻底的自由。《女儿怨》《苦媳妇》等都悲愤地描写女性被封建礼教禁锢和世俗糟粕荼毒的生活处境,充分表明陇东女性身上还披着十分沉重的封建枷锁。为鼓舞和启迪陇东地区的女性反思困苦根源、反抗封建礼教和动员女性参战,借助歌谣的形式,巧妙地将革命话语蕴藏在歌词当中,以歌谣的教化方式灌输给长期受封建礼教思想迫害的女性群体,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催生女性反抗意识,彻底将女性从旧社会一切束缚人的思想和习俗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婚姻的自由和人身的解放。
(三)品格塑造:动员青年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
毛泽东曾说:“劳苦青年群众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争中他们又是最勇敢最坚决的。因此对取得青年群众的宣传,是整个宣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青年群体是各方势力不可缺少、亟待抢占的军备力量,各方势力都希望可以获得这股最坚决、最顽强和最勇敢的战斗力,将其为己所用,壮大自身实力。在此背景下,许多鼓励青年参军参战的陇东红色歌谣应运而生,这些歌谣既鼓励大量青年参加革命斗争,还铸就了青年英勇参军参战的革命品质,对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起着重要作用。以《劝当兵》鼓励青年积极参军参战为例,可窥视陇东红色歌谣的品格塑造功能。《劝当兵》记叙了青年通过劝告父亲、母亲、妻子及妹妹表明自己要前去参加抗战,映照了陇东红色歌谣对青年个体的塑造。借助歌谣的形式,激发陇东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他们团结一致、自愿参军、无私无畏,彰显陇东青年刚强勇毅、牺牲奉献的英雄气概。
三、陇东红色歌谣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建构红色记忆,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陇东红色歌谣是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具象表现,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陇东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发展建设的革命历程。但是在社会变迁、技术革新和时代变化的推动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不良社会思潮,并没有在主流思想舆论的批判下息兵罢战,反而以各种形式渗透各个领域,试图建构一种新的历史谱系,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虚无”。陇东红色歌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号角,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歌词的形式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帮助人民群众熟悉陇东革命历史,了解陇东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的革命政策和革命主张,理解陇东革命精神,从而引导人民群众对“民族历史上和当代的人物、事件、制度、变革等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起奠定于共同历史感和价值观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身份认同”。如歌谣《刘志丹》(打宁夏调)体现出革命领袖刘志丹为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游击斗争的英勇事迹。因此,借助陇东红色歌谣来建构人民群众内心的红色记忆,一定程度上具有天然的认同优势。
(二)有利于丰富文化资源,共建人民精神家园
陇东红色歌谣作为陇东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陇东人民群众取得伟大胜利的革命武器。这种革命武器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历史资源和精神动力,对共建人们的精神家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陇东红色歌谣蕴涵着革命理想。如《实行共产》《官逼民反闹革命》《恨老蒋》《穷人翻身乐哈哈》等诸多歌谣都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的理想信念。二是陇东红色歌谣积淀着革命精神。如《咱们的红军到南梁》《跟上哥哥上南梁》等诸多歌谣真实记录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西北革命斗争、探索革命道路、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进程中形成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三是陇东红色歌谣彰显着革命道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人们通过不断地传唱和创新陇东红色歌谣,借助举办陇东红色歌谣的各种实践活动,唤醒和共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民族信仰之基
从中国革命历程来看,陇东红色歌谣萌芽于土地革命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繁荣于解放战争时期,真实再现陇东人民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和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在此革命历程中,陇东红色歌谣孕育出一套科学而严整的价值观,彰显人们对其价值观的塑造、传承与弘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宣传革命道理、团结广大群众、取得革命胜利,以红色歌谣的形式让民众相信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歌谣唱道:“革命全靠党领导,没党领导难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人民群众又热情地唱道:“一唱太阳满天红,人民领袖毛泽东,井冈山上闹革命,如今胜利北京城……十唱太阳满天红,建设祖国靠工农,全国团结一条心,人民江山万年春。”真挚而赤忱地表达了对独立、自由和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好祝愿。因此,通过传唱陇东红色歌谣,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党和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总之,陇东红色歌谣作为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红色文艺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其不仅在陇东革命历史时期发挥了信仰引领、教育教化和品格塑造的教育功能,而且在当代发挥着建构红色记忆、共建人民精神家园以及筑牢民族信仰之基的时代价值。因而,在继承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陇东红色歌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高文,巩世锋.《陇东红色歌谣》[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梁中元.《陇东红色歌谣》[M].甘肃:庆阳地区印刷厂,1991.
[7]黄景春.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以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为主线[J].民族文学研究,2017,35(03):31-3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至2024年度重点课题“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太行精神为例”(SSKLZDKT2023169)阶段性成果;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23W208)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右玉精神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范义乾系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田瑞苗系山西工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