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正刚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当代阐释,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继承者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
社会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现代性”来体现的。“现代性”这一词语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可以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性研究范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革命。在当今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备受关注。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科技革命的推进必须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阶级分析。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和阶级差距的扩大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同样重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全球各国的劳动者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推动全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环境危机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面对这些环境危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剥削和破坏的关系。只有通过改变现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建设绿色低碳的社会,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文化多元主义与意识形态批判。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文化多元主义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意识形态的角力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是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要警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独立性,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尊严。
信息时代的生产方式变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生产方式变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劳动形式,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关注着信息时代可能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呼吁在信息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经济危机、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冲突、生态环境危机以及技术创新等。在这些问题面前,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思路,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调整。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致了贫富分化加剧、生产过剩、金融泡沫等问题。面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義提出要通过国家干预、财政政策调整、加强金融监管等措施,调整和规范资本主义的运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体制与民主治理。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关注着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治理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虽然在形式上给予人们一定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但由于其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这种民主具有局限性和虚假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实现国家政治的公平和正义。
文化冲突与社会整合。文化冲突是当代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文化
认同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冲突主要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发展形态或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其交往与融合中不可相互包容或难以相互包容的文化元素或文化成分之间的对抗、摩擦与碰撞,其往往表现为观念冲突、精神冲突或价值观冲突等等。要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就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着手,消除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要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对话促进文化的共生共存。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之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都强调在维护环境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以人民利益为导向,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注重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倡导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在信息时代,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技术创新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技术失业、信息不对称、个人隐私等。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监管和管理,促进技术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公正与平等、促进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平发展、引导文化多样性与交流、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推动社会公正与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公正与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各种不公正现象层出不穷。这种不公正现象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要加強对财富的再分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促进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跨国资本运动。因此,要实现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平发展,就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调整和规范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引导文化多样性与交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变得尤为重要。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冲突,通过消除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才能实现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为了实现大众化,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引群众团结奋进与塑造群众伟大品格时,更好地实现大众性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唯有进一步转变为群众的观念武器,才可以变成一股强有力的物质力量,进而改变世界。
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推广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和社会环境友好型发展。倡导加强环境监管、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强环境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推动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当今社会,个人的自由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经济的不平等使得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呼吁要加强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一个历史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活生生的实践指南。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果,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通过全球范围内学者和实践者的共同探索和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继续为构建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彧博.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论中的“现代性”和“文化性”[J].品位·经典,2023(1):20-22
[2]戴圣鹏.论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J].广东社会科学,2020(4):82-87.
[3]李万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探究[J].秦智,2023(7):0064-0066.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