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
在浙江省江山市长台镇的高斋山上,有一座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墓,长眠于此的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柴望。
南宋时期,朝廷软弱外敌強盛,柴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早年的柴望,怀揣着满腔热血和理想,却屡遭现实的打击。他的诗文作品,描绘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他的文字充满力量,直指人心,引发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思。柴望的一生,以其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人生哲学,成了文学史上一颗独特的明星。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从入狱归隐到救国后再归隐,他的人生旅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先人虽已离去近八百年,但他的精神以诗的形式长存于世,激励着无数江山后辈们。作为一名江山青年,无论是柴望的高尚精神,还是他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都值得我辈去学习。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挫折和打击,而柴望在遇到困境时的处理方式恰是最值得学习的部分。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让当时的百姓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这对青年时期的柴望来说或许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阶段。
据史料记载,淳祐六年(1246),34岁的柴望自编《丙丁龟鉴》,列举历史上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之事,来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劝谏朝廷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料却因此触怒朝廷而入狱,在当时的临安知府赵与筹的救助下才重获自由。出狱后,他就自号“归田”,隐居故里三十多年。
作为有志青年的柴望,他志向高远、心系国家,想要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奈,他想警醒世人的发言却刺痛了沉醉于假寐状态的朝廷,在他救国的热情熊熊燃烧时遭到了迎头打击,致使他选择归隐故里。在我看来,柴望虽身选择了隐居,但心依旧系于天下。不然也不会在蒙古军三路攻宋时,多次致信督师荆襄制置大使李庭芝,进御边退敌策略。倘若他真是不问世事的归隐,断是不可能在国家有难时做出这样的举措。
所以,我对柴望这段经历的理解是,看似归隐实则却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既然当局者不认同他的观点,在无法施展能力的平台上他就暂时退出,一边提升自己一边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出击。
一时的不得志并不等于一辈子便要草草了事,有志青年应当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重要的是要知进退。无论当下的处境有多艰难,都要保持自我提升的好习惯,相信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终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德祐二年(1276),陆秀夫等人拥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兄赵昰为帝。六十五岁的他不顾战乱,一路奔赴福州,以迪功郎衔任国史编校。
史料上短短两句话,道不尽的却是柴望的爱国情。即使亡国在即,只要国家有需要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贡献一己之力。倘若不是真的心系家国天下,早已归隐的他完全可以免受这份劳累之苦。恰是他对天下太平的渴望之情,激励着他甘心为此奔波劳碌。
每个人都知道有国才能有家,国家强盛才能拥有幸福安稳的太平盛世。如今,我们享受着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不能忘记作为青年该有的担当。每个人都尽己所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作所为皆以能让大家庭变得更好为基础,想必这也是柴望想要传递给江山儿女的精神之一。
最后,在亡国已成定局之势时,柴望与堂弟随亨、元亨、元彪一同辞官归隐。在南宋亡国后,他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国虽然没了,但他作为柴望还要继续过自己的生活。他不想背叛国家,于是选择彻底归隐,以自己的方式为历史留下痕迹,以便后人追寻思考。
人这一生,终究是为了成为自己。无论是救国还是归隐,柴望选择的必定都是出于本心的意愿。正是他对事的纯粹追求,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成了一名流芳百世的贤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希望能够在生命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而,成为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历许多挫折和磨难。
柴望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成为自己需要勇气。一个人想要成为自己,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而有意义的选择。
成为自己还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做到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让自己在正道上坚定前行。
柴望的一生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他的坚韧与毅力,也体现了他的智慧与通透。他用诗记录下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他的思想情感,也用诗展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人生故事被代代相传,早已是我们心中不朽的传奇。他的人生哲学也透过他的诗激励着世人,是值得吾辈紧紧追随的精神世界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