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仕炜
开展调查研究是陈云在各个时期都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工作方法,陈云一生中作出的重大决策,无一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政策上出现了严重错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陷入严重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威胁全国的粮食问题,科学调整指导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方针,陈云决定在上海青浦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陈云不仅摸清了农村的基本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中央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全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树立了典范。
一、1961年陈云在青浦进行农村调查的主要过程
为了扭转困难的经济局势,1961年初,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说:“請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陈云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亲自率领调查组于6月27日到7月11日到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进行了15天的调查研究。陈云曾说:“为了避免犯错误,在开会、决定问题之前,要下去跑跑,搞一两个、两三个典型调查,仔细分析,使我们决定大政方针大体上不出毛病。”为什么选择青浦县小蒸公社作为调研地点呢?因为青浦是陈云的家乡,小蒸是陈云1927年开展过农民运动的地区,1955年1月至1957年3月陈云还曾三次到青浦进行实地调查,对这里的情况十分熟悉,他对这片土地也饱含深情,曾说:“我最喜欢找家乡进行调查,因为家乡情况最容易了解,当然不一定都要找家乡。”在临行前,陈云对调查组的全体同志说:要坚持群众路线,跟广大群众见面,了解下情。
陈云在小蒸住了15天,仅专题座谈会就开了10次,这些座谈会分别在10天内召开,内容是:(一)公养猪;(二)私养猪;(三)农作物种植安排;(四)自留地;(五)平调退赔;(六)农村商业;(七)公社工业和手工业;(八)粮食包产指标、征购任务、农民积极性;(九)干部问题和群众监督;(十)防止小偷小摸,保护生产。陈云通过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的形式,召集社队干部、农民群众面对面交谈,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全面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7月11日,在小蒸公社的调查结束后,陈云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情况相仿的嘉兴专区、苏州专区的几个县继续调查。回北京后,陈云将调查情况写成《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调查报告。8月8日,陈云以《青浦农村调查》为题,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这三个专题报告。经邓小平批示,将陈云的信和三个调查报告印发8月下旬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调整。
二、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陈云到青浦后,在小蒸公社针对母猪饲养、水稻种植、农村自留地、平调退赔等问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得到了广大社员群众的拥护,调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母猪养殖问题
母猪私养是一个放宽农村政策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恢复和发展养猪业,能不能保证人民有肉吃,这不是一件小事。当时“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陈云对农村养猪事业非常关心,私养猪曾在人民公社化后和庐山会议后两次归公,尽管中央不断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大力发展养猪,但这时粮食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口粮指标都一减再减,没有剩余的粮食去喂猪,又由于公共食堂办起来后,社员吃喝在食堂,没有自留地,想喂猪也没有条件,这是造成猪的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1958年以来,全国生猪存栏数不断下降,小蒸公社也是如此。
在小蒸期间,陈云还亲自前往养猪场查看,小蒸公社15个养猪场,他去看了10个,深入了解养猪场的饲料分配和储备情况。通过深入的调查,陈云清楚地感受到私养母猪养得好,产苗猪多,苗猪的成活率高。陈云得出结论,要发展养猪业,必须把母猪下放给农民私养,鼓励农民多养猪。听了陈云的这个表态,小蒸农民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7月1日,小蒸公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宣布放假一天,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到别的公社去抢购苗猪,妇女们把所有的小船都开出去抢捞水浮莲作为养猪的青饲料。陈云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高兴,他说:“你们看,现在猪归私养,妇女养猪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她要是不养猪,收工回家,除了做饭,劳力就闲起来了。这样算下来,要闲下来多少劳力啊!”他又说:“我们党犯了错误,必须向农民承认,不然就是改正了,农民还是不相信我们党的正确政策。”
(二)农作物种植问题
农作物的种植安排所反映的是干部作风问题,即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还是主观蛮干搞瞎指挥。由于小蒸公社的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过去不种双季稻,农民也不赞成种双季稻和多种小麦,认为这是“明增暗减,得不偿失”。但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干部在生产上搞瞎指挥,改变了这种习惯,强迫农民种双季稻和小麦。在小蒸公社地区种双季稻,早稻每亩可以收稻谷500斤左右,晚稻可以收300斤左右,两熟可以收800斤左右,以前种单季稻,每亩可以收580斤左右,两者比较,双季稻比单季稻每亩多收220斤左右。表面上看起来,种双季稻确实可以增产,但通过调查,陈云发现,种双季稻后,双季晚稻在单季晚稻田中寄秧,因此少产稻谷约150斤;双季比单季每亩多用稻种40斤;种了双季稻就不能种夏熟(豆、麦),每亩少收豆麦80斤到100斤;此外,种双季稻还要多用肥料,多用劳动力等。通过全面算账,种双季稻比种单季晚稻每亩多收稻谷220斤,但是种双季稻的各项损失加在一起,则合310到330斤稻谷。同时,小蒸公社地区地势比较低洼,地下水位高,不适宜种小麦,且每亩高田种小麦只能收80斤麦子,而高田种蚕豆,每亩可收干蚕豆100斤上下。“80斤小麦约值9元,100斤蚕豆约值11元”,因此,农民要求少种小麦,多种蚕豆,种小麦的收入比种蚕豆少,陈云肯定了农民的意见。通过深入的调查,陈云得出结论:“种双季稻各方面损失很大,实际上并不合算。”
(三)农民自留地问题
自留地问题是当时放宽农村政策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自留地问题自人民公社化以来,就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一块心病,几年来,自留地收收放放,收一次有收的理由,放一次又讲放的道理,由于政策反复,农民辛辛苦苦在自留地上种点农作物,常常是“共产风”一来,就被各级干部以各种名义收走。陈云到小蒸时,这里虽然又重新分给农民自留地,但平均每人不到0.08亩,仅占耕地总数的0.5%,远远低于政策规定的5%。
陈云走访农民家庭后,认为增加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的口粮得到一些补充,生活有所改善。他在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我国集体生产的耕地仍占全部耕地的90%以上,增加一点自留地的比重,绝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当前农民口粮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最关心的不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而是“吃饭还是吃粥”,多分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多得一点口粮,对巩固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好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农民的口粮和收入主要来自集体生产,如果贯彻执行少扣多分、多劳多得的原则,种这样一点自留地绝不至于妨碍集体生产。他还指出:“让农民多种自留地是目前补充口粮的主要办法。此外还便于养猪积肥,赚些零用钱,在宅前宅后种竹子、种蔬菜等。”经过大家的讨论,最终上海市委决定,扩大农民自留地的面积。
三、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调查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青浦农村调查》中,陈云综合运用了开座谈会的方法、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的方法和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开座谈会的方法
开座谈会是陈云大力倡導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调查研究中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召开座谈会,把有关的干部群众聚集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这样既能快速掌握情况,又能综合各方面意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陈云认为,要开好座谈会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与会人先要报告真实情况,然后分专题讨论报告;二是报告情况要真实反映存在的问题,不能欲盖弥彰;三是专题讨论要允许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在充分的讨论中找到问题的焦点,进而解决大家共同的问题,并达成一致的认识。可见要开好一个座谈会,也是要运用科学方法的。1961年,陈云在小蒸公社主持召开10次专题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小蒸公社生产大队的队长胡志良回忆说:“参加陈云同志的座谈会能畅所欲言,没有压力,没有顾虑。他关心农民生活,讲话实事求是,态度平易近人,讲的都是我们农村干部爱听的实在话,是我们农村干部的贴心人。”
(二)调查与研究紧密结合的方法
陈云来到小蒸后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访农户、下田地、看猪圈,召开座谈会,同农民和社队干部充分交换意见。陈云还特别注意听农民不满的意见,而且耐心作解释,有些还主动承担责任,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青浦进行农村调查时,陈云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材料,并对调查研究得来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把握材料中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在母猪是公养还是农民私养的问题上,陈云通过调查获取了大量数据,并决定母猪由社员负责私养,得到了广大社员的一致拥护。陈云还通过搜集小蒸公社发展种植业的历史和现状等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出,小蒸公社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种小麦不种蚕豆。
(三)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
陈云在毕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五字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并将其贯穿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用于指导调研工作。在青浦进行了15天深入而系统的典型实地调查后,陈云为了论证得到调研信息和调研结论,又到与青浦情况相似的嘉兴专区的嘉兴县、嘉善县和苏州专区的吴县、吴江县、昆江县,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调查;就其获得的调研结论反复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交换意见,与上海、浙江、江苏省(市)委交换意见。陈云在“交换、比较、反复”中审慎求解调研结论,所形成的母猪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农作物安排必须因地制宜、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调研结论和科学决策,不仅摸清了农村基本情况,而且为中央制定、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页.
[2]《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3]孙业礼,熊亮华.《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第229页.
[4]《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
[5]《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8页.
[6]《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5-86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7JDSZK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