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除痤汤辨治痤疮 *

2024-05-26 18:20杨金禄张军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红苔薄枇杷叶舌草

杨金禄 崔 骥 张军岐

(1.上海市嘉定区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1824;2.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上海 201203;3.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口腔科,上海 201800)

自拟除痤汤在临床使用多年,辨证论治,适当加减,应用于痤疮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简单总结如下。

1 自拟除痤汤

自拟除痤汤用药简单,主药共5 味:桑白皮15~30 g,枇杷叶10~30 g,白花蛇舌草10~30 g,虎杖10~20 g,薏苡仁15~30 g。虽配伍简单,却药少力专。

方中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肺经,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利水除湿之功效。《本草纲目》[1]:“泻肺,利肠,降气,散血”“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药品化义》[2]:“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又因皮主走表,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该药专入肺经,既能清泻肺热,又可利颜面水湿,兼能祛风止痒,在方中为主药、为君。枇杷叶味苦、甘,性平,入肺、胃经,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本草求原》[3]:“气平清肺,味甘和胃,苦降下气。凡肺胃阴微阳亢概用之,盖气下则火降痰消”。《重庆堂随笔》[4]:“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该药泄热苦降,既能清肺热,又能降胃气。凡风热燥火引起的诸症,均可用之。在方中可助桑白皮清泻肺热,又可泻脾和胃,为臣。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入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水通淋之功效。《广西中药志》[5]:“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该药清热解毒消痈之力佳,方中佐助桑白皮解毒除痤。虎杖味苦,性寒,入肺、肝、胆经,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祛风除湿、利湿退黄、活血通经、缓泻通便之功效。《滇南本草》[6]:“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岭南采药录》[7]:“治蛇伤,又治脓疱疮,止损伤痛”。虎杖既可解毒,又可祛风,还能活血,方中佐助桑白皮清肺解毒、散结消痤。以上二药,共为佐药。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脾、胃经,有健脾利水、排脓消痈之功效。《本草纲目》[1]:“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神农本草经疏》[8]:“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该药能健脾祛湿,又能排脓消痈,补而不腻,渗而不峻。药性平和,药力和缓,方中可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临证加减:血热,加生地黄10~30 g,牡丹皮10~15 g;热毒,加金银花10~20 g,蒲公英15~30 g;湿热,加黄芩10~15 g,土茯苓15~30 g;痰湿,加茯苓10~30 g,法半夏10~15 g,陈皮6~15 g;阴虚,加北沙参10~30 g,麦冬10~30 g;血虚,加当归10~15 g,熟地黄10~30 g;兼寒湿,加肉桂(后下)3~10 g;风邪,加桑叶6~15 g,菊花6~15 g;瘙痒,加苦参15~30 g,白鲜皮10~20 g;结节,加夏枯草10~30 g,皂角刺10~15 g;痘痕,加积雪草10~30 g。

方中多为中医外科常用药物,桑白皮专入肺经,为主药。诸药配伍,具有清肺泻脾、凉血解毒、除湿消痤之功效。

2 典型医案

2.1 新病痤疮 邪实为主肺经风热赵某,女,38岁。痤疮。2013 年4 月18 日初诊。主诉:鼻部反复发粉刺3个月。病史:患者3 个月来常在鼻部有粉刺发起,月经前或偶因休息不好诱发加重,未经诊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故来就诊。刻下症见:鼻部及额头有数枚红色丘疹,疼痛拒按,轻度瘙痒,神疲乏力,胃纳尚可,眼屎较多,平素易失眠,二便可。舌红苔薄,脉数。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史一年,未经诊治,月经周期正常,量少,偶有痛经。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肺经风热)。治法:疏风清肺,解毒消痤。自拟除痤汤加减。药用:桑白皮20 g,枇杷叶15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0 g,薏苡仁30 g。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4 月25 日二诊:痤疮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已无瘙痒,眼屎减少,乏力,夜眠时好时差,胃纳可,二便正常。舌红苔少,脉沉细数。药效已奏,上方改桑白皮30 g,白花蛇舌草30 g,以加强清肺解毒之功。14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5 月8 日三诊:适值月经至,稍有下腹疼痛不适,痤疮无加重,无瘙痒,乏力依旧,晨起无眼屎。舌红苔少根薄腻,脉沉数。上方加肉桂(后下)10 g,以化寒凝,止腹痛。7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5 月17 日四诊:患者痤疮基本缓解,局部无红肿疼痛,乏力,夜眠时差,二便可。舌红苔薄,脉沉。病情稳定,上方改肉桂(后下)3 g。14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后以此方为主加减续调近2 月,随访至今,患者痤疮基本无再发,痛经亦除。

按语:《灵枢·九针论》言:“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9]。肺主宣发和肃降,肺气能够向上、向外宣布发散气血津液,使其遍布全身上下,同时肃降体内浊气。

该患者初诊时痤疮反复三月,局部红肿热痛,伴有瘙痒、眼屎,为肺经风热之象,故用该方清肺经风热,使肺气调达,则气血平和,浊气消除。二诊时明显收效,进一步增加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用量,以乘胜追击。患者素有痛经,为下焦有寒,故三诊时月经至,重用肉桂,以温经止痛。后又把肉桂改为小剂量应用数周,有“少火生气”[9]之意,并可引上焦火热复归于肾元,标本兼顾。

该患者痤疮为新疾,用药简单,标本兼顾,故能速效。

2.2 久病痤疮 邪实为主 热毒内蕴史某,女,30岁。痤疮。2013 年1 月17 日初诊。主诉:面部反复发粉刺2年。病史:患者2 年来面颊部粉刺反复发作,月经前加重,并见情绪不佳、夜眠多梦,未经诊治。刻下症见:面部痤疮数枚,部分红肿、有白色脓头,稍有压痛,口干,多梦,肢冷,大便干结,2~3 d 一行。舌红苔腻,脉细。月经正常,无慢性病史。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热毒内蕴)。治法:清热解毒,祛湿止痒。自拟除痤汤加减。药用:桑白皮20 g,枇杷叶10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0 g,薏苡仁15 g,黄芩10 g,土茯苓15 g,金银花10 g,蒲公英15 g,夏枯草10 g,皂角刺10 g,茯苓10 g,陈皮10 g。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1 月24 日二诊:痤疮无新发,瘙痒,口干,大便1~2 d 一行,夜眠时好时差,胃纳可。舌红苔薄腻,脉沉细数。上方改枇杷叶20 g,黄芩15 g,蒲公英30 g,苦参15 g,白鲜皮10 g,以祛湿止痒。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2 月1 日三诊:痤疮偶有发作,瘙痒仍有,口干,肢冷,稍有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月经将至,上方去黄芩;改枇杷叶30 g,土茯苓30 g,苦参20 g,白鲜皮15 g,虎杖15 g;加肉桂(后下)6 g。14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2 月18 日四诊:痤疮明显减轻,皮肤光滑,稍有硬结,瘙痒明显减轻,乏力,口干,大便1~2 d 一行,质稍干。舌淡红苔薄,脉沉。病情稳定,热毒消退,加用养阴降火之品。桑白皮15 g,枇杷叶15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2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蒲公英15 g,夏枯草30 g,皂角刺15 g,苦参30 g,白鲜皮20 g,熟地黄15 g,生地黄30 g,麦冬15 g,北沙参15 g,陈皮15 g。7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2 月25 日五诊:痤疮无新发,无瘙痒,口干轻,偶有胃脘不适,大便已畅,咳嗽5 d,目前稍有咳痰,无发热。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数。病情稳定,上方改熟地黄30 g,北沙参30 g,麦冬30 g。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后以此方为主加减续调1个月,患者痤疮基本稳定,偶尔稍有发作。

按语:该患者痤疮反复2 年,湿热毒蕴,邪阻肌肤,属热郁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9]。用自拟除痤饮疏风清肺、解毒散结,使内蕴之毒邪外出,亦属“发之”之意。该患者通过前两诊治疗,已明显收效,三诊时,加大苦参、白鲜皮等用量,加强祛湿止痒之功;月经将至,去苦寒之黄芩,加用肉桂引热归元,并加大虎杖用量,活血并引血下行,有利于通经活络。四诊时,邪毒消退大半,仍有口干、便秘,用生地黄、熟地黄、北沙参、麦冬滋阴养血,养阴降火,以治其本。

2.3 久病痤疮 邪正俱盛 热毒内蕴 痰湿瘀阻钱某,男,38 岁。痤疮、脂溢性皮炎。2014 年4 月2 日初诊。主诉:粉刺反复多年,加重1 个月。病史:患者数年来粉刺反复发作,未经系统治疗,加重1个月。刻下症见:前额、口周、胸背散发痤疮,部分红肿,两颧黄褐斑形成,颜面、头发油腻,瘙痒时作,口腔溃疡疼痛,口干,胸闷,眠浅多梦,大便尚可,易外感。舌红胖齿痕苔腻,脉细数。有IgA 肾病十余年,瑞金医院等诊治中。西医诊断:痤疮、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粉刺(热毒内蕴,痰湿瘀阻)。治法:清肺解毒,化痰除湿。自拟除痤汤加减。药用:桑白皮30 g,枇杷叶10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0 g,薏苡仁15 g,金银花15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陈皮6 g。7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4 年4 月11 日二诊:面部、胸背痤疮明显减轻,部分仍有红肿、脓头,瘙痒轻,头发及面部油腻明显减轻,口腔溃疡缓解,多梦,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胖苔腻,脉细数。上方改金银花20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5 g,茯苓30 g,陈皮10 g。10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4 年4 月23 日三诊:近胸背痤疮时有发作,红肿轻,脓头软,颧部皮肤色素沉着,偶见痘痕,头发油腻轻,胸闷,喉中有白痰,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热毒渐退,痰湿尤重。前方加减,药用:桑白皮15 g,枇杷叶15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0 g,薏苡仁30 g,金银花2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5 g,茯苓30 g,法半夏15 g,陈皮15 g,夏枯草10 g,积雪草15 g。10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4 年5 月4 日四诊:患者痤疮明显减轻,局部无红肿疼痛,头发油腻缓解,喉中痰少,夜眠欠安,大便软。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病情稳定,上方改积雪草30 g。10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患者治疗后,痤疮稳定,头发及面部皮肤油腻均缓解。

按语:四诊合参,该患者既有热毒较重,又有痰湿阻滞。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除湿为主。初诊即见显效。二诊时,局部红肿、脓头,提示热毒瘀滞内结,故增加生地黄、牡丹皮用量,能够凉血散血;重用金银花,即可增加解毒功效,又可促进活血散结;增加茯苓、陈皮用量,扶正祛湿。三诊时,患者热毒减,痰湿重,故减轻主药用量,重用茯苓、法半夏、陈皮,健脾祛痰。另外,治疗过程中,始终使用辛味之法半夏,与苦味药配伍,具有“辛开苦降”之意,可促进痰湿的运化;患者颧部黄褐斑形成,用生地黄、牡丹皮,具有凉血活血、滋阴消斑之功效。

2.4 久病痤疮 正衰邪恋 热毒内蕴 气血不和朱某,女,31 岁。痤疮。2013 年11 月12 日初诊。主诉:痤疮反复10 年,加重一周。病史:患者10 年来痤疮反复发作,平素工作繁忙,经常外出,未经诊治。此次因外出后加重一周就诊。刻下症见:口唇周围、下颌及鼻侧见数颗丘疹,色红或暗红,部分有白色脓头,或硬结形成,散在痘痕。皮肤瘙痒,面色淡白,夜眠一般,大便糖稀。有痛经史。舌淡红苔薄,脉沉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热毒内蕴,气血不和)。治则:清热解毒,调和气血。自拟除痤汤加减。药用:桑白皮15 g,枇杷叶10 g,白花蛇舌草10 g,虎杖10 g,薏苡仁30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当归10 g,熟地黄15 g,法半夏10 g,陈皮6 g。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11 月19 日二诊:颌下及鼻部痤疮减轻,口周仍有新痤疮发起,瘙痒仍明显,大便溏稀明显,肢冷,舌淡红苔薄腻,脉沉。上方改陈皮12 g,法半夏15 g,加茯苓30 g,加强祛痰湿之功,加肉桂(后下)3 g温经通络。7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11 月22 日三诊:因要外出,家属代诊。痤疮症情改善,月经将至,前法续进。上方去生地黄、牡丹皮,改当归15 g,肉桂(后下)6 g。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嘱:先服三诊药物,再服二诊药物。

2013 年12 月10 日四诊:痤疮无新发,脓头消退,仍有瘙痒,痘痕部分有硬结,近口干,偶尔稍有头痛,肢冷,便溏。此次月经期腹痛轻。舌红苔薄,脉沉数。月经后营阴不足,前方加减。药用:桑白皮15 g,枇杷叶10 g,白花蛇舌草10 g,虎杖10 g,薏苡仁15 g,当归15 g,熟地黄30 g,陈皮15 g,茯苓30 g,北沙参10 g,麦冬10 g,夏枯草15 g,皂角刺10 g,积雪草10 g。7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12 月17 日五诊:无新痤疮发起,瘙痒,大便时溏,舌红苔薄,脉沉细数。上方改夏枯草20 g,积雪草30 g,白鲜皮10 g。7 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2013 年12 月24 日六诊:12 月22 日月经提前4 d 至,首日稍有腹痛,痤疮无加重,瘙痒减轻,硬结减轻,近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脉沉数。上方改积雪草15 g,余药同前。7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2次。

后继以本方为主断续调治3 个月余。患者面部痤疮稳定,硬结及痘痕均减轻。

按语:该例患者为久病,长期反复发作,加之平素烦劳,外出饮食失调,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湿邪内蕴,气血暗耗,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在治疗过程中祛邪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虽有热毒,然主方已具备清热解毒之功,故不再多加金银花等苦寒之品,以免复伤正气。二诊时,增加法半夏、陈皮用量,加用茯苓,即可健脾祛湿,加强化痰散结之功。生地黄、牡丹皮有凉血之效,在已收初效之时,由于月经将至,故在三诊时去之,以免过于寒凉,并增加当归、肉桂用量,促进温经行血。经后营血耗伤,增加熟地黄用量以温肾补血,加北沙参、麦冬养阴降火,并在获得一定疗效的同时,逐步使用散结消痕之药。

该例治疗时间较长,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逐步调节用药,标本兼顾,获得满意疗效。

3 体会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年男女,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及胸背、肩部等处。一般自觉症状轻微,临床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日久色素沉着或形成疤痕[10]。炎症反应贯穿痤疮病程的始终。

中医称痤疮为粉刺、肺风粉刺,《诸病源候论》言:“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其发生常由于肺经风热,或脾胃湿热,邪毒蕴阻,湿热熏蒸,毒邪凝滞于头面等部而成。日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湿停滞加重,阻遏气机,助湿生痰。所以其治疗主要是清肺热,泻脾湿,除毒邪,化痰结。此外,由于素体阳虚、饮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等,部分患者出现阳气不足之象,应联合使用温阳散结之法[11]。

中药治疗该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12]。自拟除痤汤配伍简单,药少力专,是笔者治疗痤疮的基本方。临证加减,可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红苔薄枇杷叶舌草
苦参汤缓解 心动过速
枇杷叶生姜粥
白花蛇舌草茶饮料的研究与展望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几种常见咳嗽药水巧分辨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花蛇舌草主要成分的抗癌机制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谯凤英治疗鼻科疾病经验
白花蛇舌草及其混淆品中5种抗肿瘤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