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以考促教的视角,分析中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实现教考良性互动。结合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探析了试题对教学策略选用的提示作用,并对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说明。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分析;教考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08-04
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下简称2023年中考试题)命制,坚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强调以考促教功能的实现。从教学导向的角度分析中考试题,能够帮助教师明晰试题对学科教学的要求和期盼,加深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深化教学反思,实现教考良性互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下面结合2023年中考试题,探析试题所倡导的教学策略,揭示试题对教学策略选择的指导作用,并对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说明。
一、凸显案例思维效用
例1 虚构投资项目,以高息为诱饵引诱集资;施以小恩小惠,骗取信任夸大宣传……2022年8月25日,7起养老诈骗犯罪案件在浙江多家基层人民法院集中宣判,15名被告人受到法律惩处。此材料可以印证
①孝亲敬长是美德" "②法律保障公民权利
③权利义务相统一" "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本题情境是审判机关打击养老诈骗犯罪的典型案例,选肢是从道德、法律、权利和义务、法治角度呈现的观点,任务则指向用案例印证观点,建构情境与选肢之间论证的逻辑关系,即,案例事实为论据,选肢为论点,案例事实因论点而存在,论点以案例事实为根据。使试题包含着分析、综合、论证等思维方法,突出了思维品质的考查,实现分析能力、价值辨识能力、应用能力与法治观念的融合考查。试题的设计思路启示是,要增强案例教学的思维性,善于将案例置于一定的逻辑链条之中,凸显案例在理解概念、阐释观点、价值辨析及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效用,让案例在明理、启智、铸魂中发挥作用。
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法律、法治内容教学中更具独特。案例源于生活,案例中有认知、有能力、有价值、有方法。要发挥好案例的作用,就要着眼案例与知识、案例与能力、案例与价值、案例与方法的视角,借助一定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案例,运用案例说明道理、论证观点、解决问题,从具体案例中获得人生启示。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规范权力运行”这一目题下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呈现的案例,主要说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何正确行使职权。运用这一案例进行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案例中王某的权力来自哪里?这与其行使权力的要求是什么关系?②该案例适宜对哪些人进行警示教育,为什么?③对照案例与教材上下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案例设置的意图;④该案例可用来论证说明哪些观点?问题①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理解权力行使的要求;问题②意在让学生整体考虑案例的价值和效用,体会案例的针对性;问题③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权力行使要求,培育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问题④意在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学习论证的方法,接受正确观念。这些问题基于案例提出,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体现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借助思维的力量深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正确价值观。
二、创设知识应用场景
例2 某市中心城区天然气价格上调,市民反映较为强烈。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就天然气涨价事项约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本次调价流程是否规范、能否暂缓实施调价等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和意见建议,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限时给予书面答复。正确理解此事,需要运用的知识是
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③我国国家机关的职权 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本题属于应用型选择题。情境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选肢是备选的知识,任务指向运用题肢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情境中的生活场景。这样设题意在建立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让课内课外联结,考查学生恰当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解释生活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用起来,突出知识的运用价值,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要求。本题立意对教学策略选用的启示是,要注重创设知识的应用场景,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在知识运用中创生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学习的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的综合性课程,学科知识均有生活的依托和应用的价值。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才灵动、鲜活,有价值。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让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真实、恰当的知识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当家作主等知识直接相关,据此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知识应用场景: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释“两会”的召开;运用国家机构的相关知识,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内容;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相关知识,说明人大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表现;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理解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法律的事实。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运用价值,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赋予说理逻辑力量
例3 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这段话意在强调我国必须
A.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B.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C.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D.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本题以认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立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试题设计思路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这一道理,试题情境分别从国情民生、国际贸易、国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说明,每个方面各有侧重,事实具体、依据充分,共同指向正确选肢,即情境所要说明的道理,使情境与选肢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情境是论据,正确选肢是论点,情境与正确选肢形成聚合思维,使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使道理更易接受,增强其说服力。此设计反映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重视讲理的特性,映衬了晓之以理的教学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要讲理,要让学生明理。阐释道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修身立德到与他人相处,从遵守规则到服务社会,从报效国家到认识世界,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既有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的启迪,又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认知,还有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对国家发展的认识。道理承载着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真正明白、接受这些道理,是培育形成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道理大都呈现为结论性的认识,教学中如果将这些道理当成简单的认知,机械地灌输给学生,供学生识记,就会让道理失去价值的内核,起不到晓理启智、懂理润心、明理铸魂的作用。
晓之以理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晓之以理,重在增强说服力,把道理讲清、讲透,不但要让学生懂得道理,还要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认同道理。要增强说服力,离不开摆事实讲道理,建立事实与道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方法得当。无论是循循善诱地讲解,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体会领悟,都要借助思维的力量,据事说理、事理相融,这样才能让道理内化于心,变成学生的智慧,实现由知到识到行的转变。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权利行使有法律的限制,懂得依法行使权利,进而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如果只用“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宪法规定说理,学生得到的还只是平面化的认知。为增强说服力,可先分别说明个人自由和权利与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立体地体会界限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罗某平发帖侮辱中国人民志愿军“冰雕连”英烈案,既用案例印证、说明“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道理,又用“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道理分析、解读案例,将据事说理和以理析事结合起来,理讲通了,讲透了,道理就容易入心了。
四、发掘事例教育价值
例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某在小区微信群中,对不文明养犬人进行了评论。林某对李某的言论感到不适,在群里制止李某并呼吁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李某情绪失控,随后在群里发表了林某就是不文明养犬人的不实言论,并使用侮辱性语言贬损林某,导致争论升级。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林某在与各方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将李某起诉至当地人民法院。法院判决李某在小区微信群向林某赔礼道歉。经过执行法官审定,李某在小区微信群向林某赔礼道歉。至此,小区微信群里的风波平息。
(1)指出林某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哪一权利。
(2)可用哪一法律常识解释李某的赔礼道歉。
(3)上述案例对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本题情境是网络生活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三个任务分别是结合生活分析事例、运用知识解释事例、着眼成长感悟事例,意在引导学生用正确价值观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智慧,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基于个案分析升华一般生活智慧的设计思路是本题的一大亮点。任务(3)要求学生分析感悟事例得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益启示,由个别到一般,既凸显分析事例的价值,又体现了铸魂启智的课程要求。
生活是学习资源的宝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向生活学习。理解、分析、认识具体形象的事例,是向生活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生活中真实的事例都有其发生的内在逻辑,承载着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给予了正面的启示和教育,又提出了反面的警示和教训。本题正是由分析事例开始,以事例得到的有益启示为落脚点,着眼挖掘事例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析事明理,增长生活智慧。从教学策略选用的角度提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有教育意义事例,通过分析事例提炼理性认识,引导学生体悟、借鉴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升华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五、延展情境实践功能
例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了一项有3012名青年参与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一" 受访青年心目中未来的国家是:社会更文明和谐、国家更繁荣稳定。
(1)从调查结果一及受访青年甲的发言中,你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什么品格。
调查结果二" 受访青年相信: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
(2)结合对受访青年乙发言的理解,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阐明调查结果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你来参与“作为‘强国一代’,哪些素质最不可或缺?”是此次调查的一项内容。
(3)如果你是受访者,你认为哪一素质是“强国一代”最不可或缺的,并说明理由。(要求:素质与强国相关,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本题基于一项针对青年的社会调查设置任务,从解读、解释调查结果到模拟参加调查,情境由远而近,任务由分析他人到自己参与,一步步将学生带入情境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由理解、阐明问题,到模拟参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的品格,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体会个人对强国的责任,体现了家国情怀、民族自信、担当精神等核心素养要求。该题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既具有思、议、悟的价值,又有学生参与的空间。任务(3)是参与性任务,让学生模拟受访者的角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收获,作出选择、说出理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应用性、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采取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该题的设计思路体现了这一教学建议的要求,其倡导的教学策略是,对具有实践或行为要求的教学内容,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领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角色走进情境,通过设置参与型任务,延展情境的实践功能,在体验情境、模拟践行中提高能力、养成素养。如“我国的国家机构”一课的教学,可展示几个相关国家机关名称、建筑、位置、标志的图片,据此布置两个实践性作业,一是让学生实地拍摄或网上搜索本区域内相关国家机关的照片,介绍其位置、名称、性质、职权等;二是让学生访谈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家长,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家长所在国家机关的职权、性质、作用。学生完成作业后,采取多种形式择优展示、分享作业成果。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将教材知识转化成生活内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增进了生活体验,提升了运用知识参与生活的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