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吲哚酰肼拌种和喷雾对小麦分蘖的影响

2024-05-25 13:03李玉燕丁丽智王祥传
南方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溶液剂吲哚株高

黄 涛,李玉燕,吴 磊,丁丽智,王祥传

(1.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博兴 256505;2.博兴县经济开发区,山东博兴 256500)

小麦是世界第一、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全球约40%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分蘖是小麦株型的重要构成,对小麦产量起到重要作用[1]。分蘖的发生受环境、营养、基因与激素等多种因素影响[2-3]。其中对激素的研究指出,生长素(indole acetic acid,IAA)和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在作物的侧芽与分蘖的分化与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4-5]。蔡铁等指出,外源IAA 与GA3、ABA 会抑制小麦分蘖的产生[6]。外源细胞分裂素则会促进小麦分蘖[5]。

有许多报道指出,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7-8],可以影响小麦分蘖情况[9-11]。易媛[12]和吕双庆等[13]研究证明,多效唑拌种和喷施均可以降低小麦株高和叶面积,并增加小麦分蘖数。武建宽等研究发现,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喷施S-诱抗素可以促进小麦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在小麦孕穗期喷施S-诱抗素可以提高小麦产量[14]。彭静和尚玉磊等指出,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加小麦的分蘖数[15-16]。

氯吲哚酰肼是以天然产物骆驼蓬碱为先导物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氯吲哚酰肼可以提高植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逆转酶的活性,并降低丙二醛(MDA)的活性,暂时激活活性氧(ROS),还能激活作物的水杨酸途径诱导植物产生抗性[17-18]。笔者在研究氯吲哚酰肼抗病毒病的试验中发现,氯吲哚酰肼对作物具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因此,推测氯吲哚酰肼可能具有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潜力。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进行调控,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目前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常用手段[19-20]。虽然类似的研究很多,但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应用仍远远达不到合理配套的要求[21]。本试验将氯吲哚酰肼以拌种、喷施两种方式对小麦进行处理,设计多个浓度梯度处理,研究氯吲哚酰肼对小麦促生及分蘖数量的影响,为氯吲哚酰肼作为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0.1%S-诱抗素可溶液剂,均来自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制剂技术室。供试作物为小麦(山农28)。

1.2 试验方法

盆栽拌种试验。试验盆直径22 cm,采用商用育苗营养基质土,播种深度2 cm。2021 年11 月26 日播种,每盆播种20粒小麦种子。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拌种用量与小麦种子质量比为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 g·kg-1,共14个浓度梯度;对照药剂为0.1%S-诱抗素可溶液剂,拌种量与小麦质量比为0.45 g·kg-1。同时设清水对照组,使用2%种子质量的清水代替药剂,其他处理均相同。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时,不足种子质量2%的药剂,加适量清水至总质量为种子质量的2%。以上共16 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

田间喷施试验。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喷施,药剂用量为150、300、450、900 g·hm-2,0.01%芸苔素可溶液剂180 g·hm-2、0.1%S-诱抗素可溶液剂900 g·hm-2,同时设清水为对照组,共7 个处理,每个处理4 个重复。每个处理小麦种植面积为1 m2。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之间设立保护行,喷水量为450 L·hm-2。每个处理喷施2次,间隔两周。

1.3 调查方法

盆栽拌种试验。在种子播种后第13、16 天进行1次观察,分别统计发芽势、发芽率。播种后第25天,测量小麦株高。收集小麦株高数据后,进行间苗,每盆留下距离均匀的3 株小麦,播种后第73 天,统计小麦分蘖数。

田间喷施试验。小麦于2021 年11 月5 日播种,2022 年3 月15 日第1 次喷施,4 月7 日第2 次喷施,4 月8 日第1 次调查小麦株高、分蘖数量,4 月20 日第2次调查小麦株高。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Excel 2003 和SPSS 25.0 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吲哚酰肼拌种对小麦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第13天时,0.1%S-诱抗素可溶液剂拌种处理组发芽势最高,为73.3%,较清水对照提高了50.4%;在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中,用量为5 g·kg-1处理组的发芽势最高,为71.3%,较清水对照提高了46.2%。总的来看,随着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用量的提高,小麦的发芽势逐渐下降,在用量为55 g·kg-1时最低,较清水对照降低了48.7%。

表1 氯吲哚酰肼拌种对小麦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在第16 天时,0.1% S-诱抗素可溶液剂处理组的发芽率达到93.3%,在所有处理组中最高,较清水对照组提高了21.7%;在10%氯吲哚酰肼SC 处理组中,拌种用量为25 g·kg-1种子处理组发芽率最高,为82.5%,较清水对照提高了7.6%。氯吲哚酰肼拌种处理组的小麦发芽率先是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于25 g·kg-1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用药量增加,发芽率开始下降。

2.2 氯吲哚酰肼拌种对小麦株高、分蘖的影响

如表2 所示,15 g·kg-1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的株高显著高于0.1%S-诱抗素可溶液剂和清水对照,且与清水对照的差异极显著。0.1%S-诱抗素可溶液剂处理组的株高显著低于40 g·kg-1以下的氯吲哚酰肼处理组。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用量在40 g·kg-1以上时,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

表2 氯吲哚酰肼拌种对小麦株高、分蘖的影响(播种后16 d)

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的分蘖数均高于清水对照与0.1% S-诱抗素处理组,且5、10、15、20、25、30、35、40、45、60 g·kg-1种子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拌种处理组的分蘖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其中用量为10 g·kg-1种子的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分蘖数最高,为6.17 个,且与清水对照差异极显著。同样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的处理组还有药剂用量为15、25、40 g·kg-1种子的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当药剂用量大于45 g·kg-1种子时,虽然平均分蘖数仍高于清水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2.3 氯吲哚酰肼喷施对小麦株高、分蘖的影响

由表3可得,在第1次调查中,使用900、450 g·hm-2的10%氯吲哚酰肼SC 喷施处理组的小麦平均株高最高,为32.44 cm,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其次为0.1%S-诱抗素处理组,为31.62 cm,但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150 g·hm-210%氯吲哚酰肼SC 处理组株高最低,为30.84 cm,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

表3 氯吲哚酰肼喷施对小麦株高、分蘖的影响

在第2 次调查中,450 g·hm-2的10%氯吲哚酰肼SC 喷施处理组小麦株高最高,为48.00 cm,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和S-诱抗素、芸苔素处理组。喷施10%氯吲哚酰肼处理组的小麦株高随着药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使用900、450、300 g·hm-210%氯吲哚酰肼SC喷施处理组的小麦分蘖数显著高于其余所有处理组,分别为3.46、3.13、2.98个,其中900 g·hm-210%氯吲哚酰肼SC 处理组显著高于300 g·hm-210%氯吲哚酰肼SC 处理组;其余处理组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拌种试验中,拌种用量为5、10 g·kg-1种子的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的发芽势较清水对照分别提高了46.2%、43.6%;拌种用量为25 g·kg-1种子的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中,小麦的发芽率相较对照提高了7.6%;10、15 g·kg-1种子的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可显著促进小麦株高增加与分蘖;0.1%S-诱抗素可溶液剂拌种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但并不会促进小麦分蘖。

在喷雾试验中发现,喷施450、900 g·hm-2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的处理组小麦株高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喷施900 g·hm-2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的小麦分蘖数显著高于除450 g·hm-2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处理组外的所有处理;喷施0.1%S-诱抗素可溶液剂、0.01%芸苔素可溶液剂处理组的小麦分蘖数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

本次试验表明,10%氯吲哚酰肼悬浮剂在拌种和喷施两种使用方式中均可以促进小麦苗期的生长与分蘖,其中拌种的最佳用量为10、15 g·kg-1种子,喷雾最佳用量为350 g·hm-2。

氯吲哚酰肼本身作为抗病毒药物开发的种类,在此次试验中对小麦幼苗的生长与分蘖表现出良好效果。本试验虽证明氯吲哚酰肼具有生长调节的作用,但对其促生机制的了解仍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溶液剂吲哚株高
不同配方山苍子精油溶液剂的抑菌效果评价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36%草甘膦·草铵膦可溶液剂的配方筛选与药效试验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氧代吲哚啉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