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2024-05-25 12:10庞舒文,黄伟毅,钟文芳,钱晶,赵月丽,吕亚娟,陈小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8期
关键词:用药规律心绞痛中医药

庞舒文,黄伟毅,钟文芳,钱晶,赵月丽,吕亚娟,陈小香

摘要目的:運用文献计量学探索1994—2022年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的研究概况、相关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建库至2022年5月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领域相关文献,运用NoteExpress查重、梳理后,通过CiteSpace 5.8.R3对该领域所纳入文献的发文作者、科研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结果:共纳入603篇文献,该领域年发文量整体呈现曲折上升趋势,发文量为13篇的王阶成为该领域的最高产作者,核心作者共计27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二级医院为发文量较多的研究团体,形成复方、补气剂、中药等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形成冠心病、心绞痛、用药规律等10个不同聚类,近年来突现强度最大的4个突现词为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安全性、Meta分析。结论: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示了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28年内的研究概况,揭示当前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分析研究现况、预测热点趋势,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心绞痛;用药规律;CiteSpace;文献可视化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8.004

Bibliometrics and Visu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Based on CiteSpace

PANG Shuwen, HUANG Weiyi, ZHONG Wenfang, QIAN Jing, ZHAO Yueli, LYU Yajuan, CHEN Xiaoxiang

Graduate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80, Guangdong, China; General Hospital of Southern Theater Command, Guangzhou 510030, Guangdong,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UANG Weiyi, E-mail: huangweiyi202211@163.com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search overview,relevant hotspo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from 1994 to 2022 based on bibliometrics.Methods: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ublished by CNKI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May 2022 were retrieved.After reviewing and combing with NoteExpress,the knowledge map of the author,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keywords of the literatures in this field were  analyzed by CiteSpace 5.8.R3.Results:A total of 603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and the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in this field showed an overall zigzag upward trend.Wang Jie,who published 13 papers,was the most prolific author in the field,with a total of 27 core authors.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nd its secondary hospitals were the research groups with a greatest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forming high-intermediate central keywords such as compound,supplement Qi,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orming 10 different clusters such 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and  rule of drug use.In recent years,the four words with the highest intensity of emergence were rule of drug use,data mining,safety and Meta-analysis.Conclusion:Through the form of knowledge graph,the research overview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past 28 years was intuitively displayed,the core authors of the current field were revealed,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was analyzed,and the trend of hot spots were predict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gina pectoris; medication regularity; CiteSpace; literature visualiza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即冠心病,是一种以病人胸闷、胸痛且活动后进行性加重为典型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1]。该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管腔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持续作用下变得狭窄、闭塞,导致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流量骤减,进而累及心肌,造成心肌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2]。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90—2019年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病因的首位,其中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造成全球约914万人死亡[3]。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总人数多达3.3亿人,冠心病病人约占34%[4],该病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冠心病病人探寻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及预防策略成为广大医学工作者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主要有常规西药治疗、血运重建治疗等多种干预措施,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成效,但冠心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由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介导,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疗效。

中医古籍中虽无冠心病病名或相关概念的明确记载,但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冠心病隶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防治冠心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医家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与理论验证,对冠心病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有了一定的领会与总结。现代医家基于前人的基础,从理论、机制以及疗效方面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开展一系列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冠心病临床症状缓解、病程延缓方面效果显著,具有不良反应小、有效性高、预后良好以及经济安全等优势[5]。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基于JAVA语言研制的一款文献计量学软件,目前被各领域科研工作者广泛运用于全面挖掘学术领域科学文献中的关键数据信息,主要以知识图谱形式直观地展示隐藏在科学文献中的规律与结构,梳理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并预测该领域的研究趋势[6]。近年来,随着冠心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相关研究日趋活跃,但缺乏对该领域相关文献系统的归纳与梳理。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5.8 R3软件以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相关科学文献作为研究主体,对该领域所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科研机构及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文献计量分析,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现该学科领域研究、发展趋势及前沿热点,旨在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科学与明确的参考与借鉴,以期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及检索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本次检索相关文献的数据来源,检索方式采用主题检索,关键词检索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或含“冠心病”或含“胸痹”或含“心痛”并含“中医”或含“中医药”或含“中药”或含“中西医结合”,文献来源类别选取核心期刊,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共检索到6 302篇相关文献。将文献进行机械去重与人工审阅,根据文献题目、摘要以及内容剔除重复文献、关键信息不充足文献、征稿启事、报纸、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文献、英文文献、综述文献、专家共识、治疗指南及科技成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高质量文献共计603篇。

1.2数据转换及处理

将经筛选的相关文献题录信息由中国知网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将所导出数据文件名设置为download.txt,应用CiteSpace 5.8.R3软件中的格式转换工具将所导出的文献题录转换为可识别数据格式。软件参数设置:时间跨度(time slicing):1994年1月—2022年5月。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每3年为1个时间切片。依次勾选发文作者(author)、研究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节点。阈值g-index、Top N、Top N%均为默认值,裁剪方式:Pathfinder法、Pruning sliced networks法和Pruning themerged networks法,参数设置完毕后选择运行,分别生成上述节点所对应的知识图谱。

2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及年发文量

文獻年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研究领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与重视程度,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化情况详见图1。该领域文献最早发表于1994年,1994—2002年的年发文量呈曲折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发文量为9篇,表明该领域正处于探索阶段。2003—2005年的年发文量呈激增态势,2005年以41篇达到该领域发文量峰值,年平均发文量为28篇,表明该领域在经历探索阶段后,持续受到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使得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2006—2021年的年发文量呈曲折上升趋势,年平均发文量25篇,表明在此期间防治冠心病仍是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2022年仅统计到5月,文献未完全收录,共计24篇。从1994—2022年整体发文情况来看,预测该领域在未来的发文量将持续上升,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有待研究者持续深入探索。

2.2作者合作情况

作者合作网络能够体现学科领域发文作者及各作者间合作交流情况与该领域科研核心分布情况。单个节点代表不同的发文作者,两作者间的连线代表彼此存在联系或合作关系,作者发文次数及作者间合作强度与节点大小、连线粗细成正比。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详见图2,作者节点个数为331个,连线数为320条,网络密度为0.005  9。发文量居前10位的作者依次为王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3篇)、吴涣林(广东省中医院,10篇)、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9篇)、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6篇)、谢雁鸣(中国中医科学院,6篇)、何燕(上海中医药大学,6篇)、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6篇)、毛静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篇)、李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4篇)、何庆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4篇)。通过普莱斯核心作者计算公式: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m)=0.749Nmax,推算出该领域核心作者的篇数下限,Nmax代表该领域最高发文数量,Nmax=13,代入公式计算,发文量≥3篇的作者即为该领域核心作者,经统计该领域核心作者为27人,核心作者具体信息详见表1。

由图2可见,该领域已形成数个成果显著且相对稳定的核心团队,但各研究团队间分布较为松散,以团队内部合作为主要合作形式。目前形成以王阶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该团队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深入,致力于中醫、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病证结合诊治体系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等[7]。以陈可冀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主要针对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防治冠心病相关药物分子机制研究及方剂组分配伍进行研究[8]。以史大卓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涉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9]。以吴焕林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积极探讨从脾胃论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10]。以李军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致力于冠心病证候规范、临床特征及相关方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11]。以刘建勋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以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相关药理学研究为主[12]。其余为个人研究者、两人或3人组成的小型研究团队,彼此间缺乏合作,呈散在分布,未形成紧密的网状合作关系,对该领域的影响力有限。

2.3机构合作情况

对所纳入的科学文献发文科研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核心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及主要研究团队间合作紧密程度。图谱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不同的科研机构,节点直径大小与年发文量有关,不同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则表示两机构间合作次数多,彼此间关系紧密。共纳入283所科研机构,连线数为232条,网络密度为0.005 8(见图3),发文量居前10位的科研机构详见表2,该领域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要科研力量,其中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二级医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为代表,以上医院是该领域具有普遍影响力的高产科研机构。该领域各研究机构以区域合作为主,其中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其合作科研机构(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代表,该研究合作涉及的机构数量多、范围广,各科研机构间合作密切。其余独立研究机构,如河北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多呈散在分布,彼此间无科研合作关系。提倡加强各科研团队、独立研究机构间进行跨地域、跨学科交流合作。

2.4关键词分析

2.4.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凝练,能够体现科学文献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思想,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所刊文献的主要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有助于科研工作者直观且全面地了解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热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在该领域科学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多,关键词节点颜色代表其首次出现在不同年份中,两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此两个关键词曾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本研究共纳入372个关键词节点,连线数为441条,网络密度为0.006 4。详见图4。在分析过程中,将剔除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临床疗效”“中医治疗”5个出现频次高,但在本次研究中无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居前15位的关键词详见表3。当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1则代表该关键词在研究领域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心性越高则影响力越大,在本研究中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分别为复方(0.30)、补气剂(0.13)、中药(0.41)、医案(0.27)、用药规律(0.50)、数据挖掘(0.27)、再狭窄(0.12)、系统评价(0.14)。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综合频次居前的关键词详见图5。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在1997—2014年出现频次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5—2017年出现了低谷,2018—2020年该关键词频次达到该领域的顶峰,预测2021—2022年该关键词频次将会出现新一轮的上升。用药规律首次出现于2003—2005年,2006—2011年为该关键词的低谷期,2012—2022年,该关键词出现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预测将会继续上升。数据挖掘是该领域的新兴研究主题,自2015—2017年出现频率呈稳定上升,其中介中心性≥0.1,预计该关键词将在未来呈现大幅度增长。系统评价首次出现于2012—2014年,低谷期出现在2015—2017年,且在2018—2020年出现频率较高,根据其中介中心性,认为该关键词频次将会持续上升。

2.4.2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固定算法抽取某一研究领域科学文献中具有相似内涵的关键词词群进行深入分析,以协助研究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研究现况及研究趋势。本研究选用对数似然此算法(log-likelihood-ratio,LLR)对关键词进行聚类标记,共获得381个节点、46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 4,生成排名居前10位的聚类标签(见图6),其中聚类模块化(modularity)Q值为0.875 9(Q>0.3),聚类平均模块值(mean silhouette)S值为0.9883(S>0.5),提示该聚类结构清晰且合理,聚类结果具有高可信度,得到的10个聚类分别为:#0冠心病、#1心绞痛、#2用药规律、#3临床疗效、#4复方、#5心功能、#6中药疗法、#7总有效率、#8介入治疗、#9治疗应用。目前,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1)临床疗效观察:#3临床疗效、#7总有效率、#9治疗应用、#1心绞痛;2)用药规律分析:#2用药规律;3)临床诊疗意义:#4复方、#6中药疗法、#8介入治疗;4)主要评价指标:#3临床疗效、#5心功能、#7总有效率。详见表4。

2.4.3关键词时区图

关键词时区图是以文献发表年份为X轴,关键词聚类标签为Y轴,以曲线将两关键词进行连接,直观地展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各个聚类标签在不同年代的演变趋势与研究热点。#0冠心病、#5心功能、#7总有效率3个聚类标签覆盖整个数据采集时间,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研究主题。此外,在聚类标签中,时间跨度较大的研究主题有:#1心绞痛、#2用药规律、#3临床疗效。其中,频次高、中介中心性高的关键词集中出现于研究的早期,如1994—2002年出现的重要关键词有复方、补气剂、中药、医案、心力衰竭、中医药。2003—2005年出现的重要关键词有用药规律、数据挖掘、气虚血瘀、作用机制、再狭窄。2006—2011年出现的重要关键词有系统评价、生活质量、炎性因子、心功能。2021—2022年出现新兴关键词有双心疾病、影响、热证、专家共识、分子对接、脑梗死、脑钠肽。详见图7、图8。

2.4.4关键词突现分析

结合各关键词突现强度、起始时间与终止时间,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内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在一定程度可以预测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临床应用”为突现时间最长的关键词,从1994年持续至2007年,同时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复方”“医案”“活血祛瘀药”“中医药疗法”“补气剂”7个突现关键词,代表该领域早期以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上的临床应用为研究内容。2008—2017年出现“中医治疗”“临床疗效”等相关研究,表明该领域在此期间重视冠心病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开展相应的研究。2018年开始出现“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安全性”“Meta分析”等相关研究,并持续至今,代表运用新式研究方法进行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已逐渐成为主流,根据以上关键词的突现强度来看,该研究方向有望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详见图9。

3讨论

本研究以1994—2022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603篇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科学文献的发文作者、科研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揭示该领域近28年来的主要科研力量、研究发展动态与未来研究趋势规律。

通过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科学文献进行年发文量分析可知,该领域分别在2005年与2020年出现年发文量激增,年发文量整体呈现曲折上升趋势,预计该领域在未来的发文量将持续上升。由发文作者和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可知,该领域目前形成以王阶、陈可冀、史大卓、吴焕林、李军、刘建勋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团队内部合作较紧密。其余以个人研究者、两人或3人组成的小型研究团队为主,彼此间协作度低,未形成紧密的网状合作关系,因此,对该领域的影响力有限。

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主要科研力量,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该领域具有普遍影响力的高产科研机构,其次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其合作科研机构,其余独立研究机构,如河北医科大学等多呈散在分布,彼此间无科研合作关系。提倡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疗机构间应进行更多的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分享科研经验与技术,共同促进该领域研究与发展。

通过回顾文献,对关键词共现图与聚类图展开分析,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领域内,围绕发病机制、临床应用与疗效研究等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其中临床疗效、用药规律、Meta分析、数据挖掘、安全性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证型与治法:以血瘀证、热证等单一证型[13]与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虚血瘀[14]等复合证型为常见证型;痰瘀同治[15]、活血化瘀[16]、益气活血[17]、益气养阴[18]等为代表治法。2)治疗方式:西医治疗以介入手术、调脂稳斑药物[19]等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以益心胶囊、养心氏片、丹蒌片、芦黄颗粒、冠心平片、脑心通胶囊、银杏叶口服液等中成药与养心汤、生脉散、心竭宁方等方剂为主[20]。其中,对养心氏片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研究与临床药理研究发现,养心氏片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等机制能够显著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21]。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发现,其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22]。中医外治以穴位敷贴、针灸等为代表。3)临床疗效与疗效指标: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介入手术联合中医药疗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显著改善病人心肌组织灌注与左心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发病率与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进而改善病人远期预后与生活质量[23]。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与远期预后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临床中检测指标多以心电图、血脂水平、脑钠肽[24]等为主,是临床研究中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4)临床研究:数据挖掘与Meta分析是现代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名老中医用药经验与中医经典方药疗效的相关研究[25]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但目前缺乏规范、系统的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相关的用药规律研究与中医经典方药疗效研究。数据挖掘能够在海量的科学文献中对数据的规律性与差异性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挖掘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诊疗思维、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后续医者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26]。系统评价是基于临床报道、诊疗经验等已发表的科学文献,对不同药物、单方进行疗效性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以便进一步为医者临床用药与深入研究、药物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更大程度上促进中医药防治冠心病领域的纵深发展。

结合文献对关键词时区图与突现图进行回顾分析,中医药防治冠心病领域未来研究趋势研究为“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安全性”“Meta分析”。此外,双心疾病、影响、热证、专家共识、分子对接、脑梗死、脑钠肽为潜在的研究热点。1)Meta分析与数据挖掘在研究中常被用于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作为新型的科学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现代化研究,但目前以个人经验用药与经典处方分析报道居多,缺乏对针灸、单药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数据挖掘。2)双心疾病即为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疾病,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近年来,双心疾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但目前冠心病双心疾病的中医、西医病理机制探讨与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27]。3)在中医药理论中,冠心病常见病因以“寒凝”“血瘀”“痰瘀”为主,对“热”相关病机的关注较少,目前随着从“热”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但缺乏该病用药规律与临床效率的相关研究[28]。4)随着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相关研究的深入,围绕该领域已制定出一系列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为临床用药提供了规范化依据,但现有指南存在平均标准得分低、方法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建议参照国际标准与循证方法制定中医药诊疗指南,提高指南质量,推动国际化认同[29]。5)分子對接技术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一项辅助药物设计与研究技术,近年来,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验方、单药核心靶点与药效成分进行筛选,能够从理论角度推测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依据。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以理论层面为主,缺乏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因此无法得到验证[30]。6)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病人常并发脑梗死,部分学者对两者的关联性提出质疑,并通过临床观察与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并发脑梗死病人发病中的交互作用[31]。7)部分学者提出脑钠肽作为一种特异性强的多肽激素,可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诊断[32],但目前脑钠肽对冠心病临床防治应用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导致该理论未得到充分证实。

4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领域具有长远的研究前景,针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现状,今后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1)建议该领域学者、研究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该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2)中医药疗法在防治冠心病方面的传统疗法众多,但有益证据较为薄弱,因此,未来应着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阐释和解析,深入推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3)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建议医者应重视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注重临床疗效观察,加强临床方药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药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WICHANON S J,TARINEE T,PRIN V,et al.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on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14829.

[2]NICOL E D,DEANFIELD J.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plaque,flow and fat[J].Heart,2022,287(N):87-95.

[3]SAEID S,NAHID K,KULJIT S,et al.Burden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its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9[J].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21,29(2):420-431.

[4]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1,40(9):885-889.

[5]李逸豪,张一颖,杜昱,等.冠心病古方药证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6):74-76.

[6]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7]王阶,周思远,刘超,等.“通法”内涵及其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1-6.

[8]尚青华,徐浩,史大卓,等.冠心病血瘀证 “瘀毒” 病机转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2):3825-3829.

[9]柴华,王培利,张国强,等.中西医结合干预介入术后冠心病的循证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5):769-771.

[10]刘佳,吴焕林,张立晶,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选穴规律[J].世界中医药,2021,16(24):3683-3689.

[11]马裔美,李惠杨,卢健,等.四逆散配伍对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7):35-38.

[12]尤越,李玲美,李磊,等.细胞焦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2,32(9):97-108.

[13]庄震坤,李颖,陈宏昱,等.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冠心病的证型、证素分布及用药规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10):2219-2225.

[14]李欧,柳威,赵英强,等.浅析胸痹患者证型分布[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5):22-24.

[15]张宏伟,洪军.痰瘀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2,40(6):119-122.

[16]盛松,张艳虹,马杭琨,等.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5):863-866.

[17]邹丽娜,于睿.益气活血法在冠心病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10):32-34.

[18]杨颖,黄秀华.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12):2133-2136.

[19]常书福.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2,27(4):405-408.

[20]王红彦,李军文,胡才玉,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现状[J].现代临床医学,2022,48(6):455-457.

[21]刘虹,李进,郭彩杰,等.养心氏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临床疗效[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5):638-640.

[22]陈滢如,王震,魏希进,等.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1):1940-1945.

[23]李洋,白雪,杨思进.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4):77-79.

[24]翟斌,韩梅,蒙莉萍,等.基于GEO数据库联合临床检测指标分析生物标志物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13):1926-1930.

[25]吴林伟,王雁南,李素丽.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4):115-118.

[26]易天霞,宋程,唐蔚,等.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8):201-204.

[27]罗莉,黄浩洋,李玉莹,等.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5):157-159.

[28]張佳乐,许伟明,张逸雯,等.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用药规律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2,33(5):707-713.

[29]李逸雯,刘艳飞,崔京,等.冠心病中医药诊疗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6):696-702.

[30]李昕,蒙秀东,史丽萍.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瓜蒌-薤白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22,17(15):2143-2149.

[31]郑伟.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1):34-36.

[32]张继伟.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智慧健康,2022,8(18):109-112.

(收稿日期:2022-09-30)

(本文编辑王雅洁)

猜你喜欢
用药规律心绞痛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