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释词辨证三例

2024-05-25 12:09陈道贵
文史知识 2024年2期
关键词:变文萤火杜诗

陈道贵

杜甫诗歌注释解读,历来多有歧异之见。围绕歧异之见而形成的众多疑难问题,是阅读、研究杜诗时必须面对的。莫砺锋先生《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 2004年第3期)一文呼吁学界重视这一现象;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在体例上特设“备考”(除少数为移录参考资料外,实以杜诗歧解为主),可见杜诗歧解问题之多与考辨任务之巨。

一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之“寂寞”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是寄赠身在彭州、虢州的高适、岑参的长诗。此诗开篇“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数句,述当时诗人与高、岑天各一方之处境。其中“故人何寂寞”句,历来多有歧解;其不同解会主要由“何”字当作何解引发。 1.解“何”为何尝;“故人何寂寞”句即谓故人何尝寂寞?(如仇兆鳌《杜诗详注》:“故人何尝寂寞乎,今我独见凄凉耳。 ”)2.解“何”为何其;全句即谓故人何其寂寞啊!(如邵宝《刻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公在秦州,因怀高、岑二子,故寄以诗。言故人左迁彭、虢,何其寂寞。而我今寓秦州,亦甚凄凉。 ”)现代学者对此二说有所取舍。陈贻焮《杜甫评传》谓“故人 ”二句意为“故人何尝寂寞,惟我独见凄凉”。

此解近仇注。莫砺锋解读“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两句之意为“朋友都在

远方,大家都很寂寞,我一个人更加凄凉”(《莫砺锋讲杜甫诗》)。

以上二说虽有不同,但有相同之处,即均将“寂寞”解作故人之生存状态。如果将“寂寞”解為故人之生存状态,邵氏之“何其寂寞”说,前后句语气之间有不甚顺畅之嫌。生存状况之“寂寞”与“凄凉”,当属同类性质。既言故人寂寞已甚,则“我独凄凉”之“独”字则显突兀。此外,说故人何其寂寞,与其后写高、岑之境遇明显有违。诗中“沈鲍得同行”“似尔官仍贵”“诸侯非弃掷,半刺已翱翔”等句,表达的是高、岑“以文章摄官职,见文人之遇亦通矣”(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五),从中难以看出寂寞之意,更谈不上“何其寂寞”。与此不同,解“故人何寂寞”之“何”为“何尝”,与“独”所含之语义承接关系较为契合,且与诗末“济世宜公等,安贫亦士常”分指故人与自我相吻合。然此乃寄赠故人之诗,开篇即谓对方何尝寂寞,只有自己独处凄凉之境,虽通而未必得体。顾及于此,笔者试求较为合理之解。一是重新考量“寂寞”一词的指向,二是重新解读“寂寞”一词的含义。

上述诸家均从“故人 ”的角度出发,将“寂寞”视为高、岑的生存状态。倘从诗人的角度,将“寂寞”解为没有高、岑等的讯息,即诗人许久未得故人音信,似可与“今我独凄凉”构成更为顺畅的语义关系,也与寄赠天各一方之故友情境相吻合。“寂寞”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有所不同,除了可解为空虚无物、恬淡清闲、孤独凄清、去世等之外,还可以有沉寂无声、稀少等含义。解“故人何寂寞”之寂寞,或可从沉寂无声、稀少等义项。“寂寞”一词用于人际交往而表达稀闻音讯者于文献有征。《后汉书》卷三三:“今彭宠反畔……既历时月,寂寞无音。”《三国志》卷三八:“……又靖亦自与书,辛苦肯恻,而复寂寞,未有报应。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拓跋俭神道碑》:“……五年迁使持节镇东将军都督东北三夏州诸军事……既而江汉辽远,车书寂寞。 ”以上数例之“寂寞”均当作没有音讯解。唐诗中亦有类似用例。张九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惜哉边地隔,不与故人窥。畴昔陪鵷鹭,朝阳振羽仪。来音虽寂寞,接景每逶迤。朝罢冥尘事,宾来话酒卮。 ”贾岛《寄友人》“同人半年别,一别寂来音”之“寂”也可视作“寂寞”之省。王昌龄《宿京江口期刘眘虚不至》诗:“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王诗中有与杜诗相同的句子“故人何寂寞”。而其含义为何,幸赖下句“久已乖清言”与诗题之“期刘眘虚不至”,不至造成歧解纷纷的现象,它应该是指久“乖清言”而致友人讯息“寂寞”。这类“寂寞”用例,犹如“静”字可用于表达音讯不闻,如杜甫《云山》诗“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由上所述,可得新解,即“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可解为:故人的讯息是何其稀少,孤独的我如今多么凄凉啊。若从此解,前人已发而未得足够重视的解读值得借鉴。如赵次公解此诗开篇之意,以为“始述既不见故人,又身老且愁也”(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342页)。浦起龙解“何寂寞”为“何与我远也”。赵次公之“不见故人 ”与浦起龙之“何与我远也”,其意当与上文所言以久未得故人讯息解“何寂寞”类似。

二 《泥功山》之“透”

《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之“透”字有歧解。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透”字条释义有二,一为“跳”,二为“通过”“穿过”;而将杜诗“哀猿透却坠”作为“跳”义的例句。《汉语大字典》“透”字条亦以“哀猿透却坠”作为“跳跃”义的例句。张忠刚主编《全唐诗大词典》“透”字条将“哀猿透却坠”之“透”释为“跳跃”。《杜甫全集校注》引诸家所持之“惊”“跳”二说。《杜甫集校注》注此“透”为“跳”,引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遥见抱石透河亡,不觉失声称冤枉”“鱼龙奔波透出”、沈佺期《钓竿篇》“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为证。

持“惊”说者,系依《吴都赋》六臣注引扬雄《方言》“透,惊也”。《吴都赋》:“……其上则猿父哀吟,子长啸。狖鼯猓然,腾趠飞超。争接县垂,竞游远枝。惊透沸乱,牢落翚散。 ”此处之“透”与“惊”并言,以“惊”解“透”,未必恰当。杜甫《天狗赋》中亦有以“透”写动物行为者:“……夫何天狗嶙峋兮,气独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忽不乐虽万夫不敢前兮,非胡人焉能知其去就。向若铁柱攲而金锁断兮,事未可救。瞥流沙而归月窟兮,斯岂逾昼。日食君之鲜肥兮,性刚简而清瘦。敏于一掷,威解两斗,终无自私,必不虚透”此处“必不虚透”之“透”,显然不能以惊为释。杜甫熟读《文选》,对《三都赋》应该十分熟悉,在《天狗赋》中用“透”字,其意当不在惊。“哀猿透却坠 ”之“透”或同于《天狗赋》“必不虚透”之“透”。由此可以推知,杜甫此诗之“透”直接以惊为释未必妥当。

以跳、腾等解“哀猿透却坠”之“透”,远胜以惊为释。但直接以跳、跃等释此句之“透”,亦有未安之处,难以尽显“哀猿透却坠 ”所蕴含的现场感。“透”字可表腾、跳等意,却不限于此。蒋礼鸿虽主以跳释透,也注意到“透”字尚有跳以外的含义。其解说字义时所引例证,虽可证透有跳义,但某些例子中的“透”字似不止于表跳、腾意。如谢灵运《山居赋》:“植物既载,动类亦繁。飞泳骋透,胡可根源? ”(谢自注:“兽有数种,有腾者,有走者。走者骋,腾者透。 ”)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铁骑磊落已争奔,勇夫生宁而竞透。 ”这几例中,《山居赋》“飞泳骋透”是四种行动的方式,注中又对“骋透”加以解释。所谓“走者骋,腾者透”,前者谓以奔跑方式行动的叫“骋”,后者谓以跳跃方式行动的叫“透”;走的结果是骋,腾的结果是透。因此可知,腾与透虽有关联,也有区别:腾为动作方式,透当为此行为方式之结果,即透含有跳跃所致之快速移动。《伍子胥变文》“争奔”与“竞透”对举,亦可见“透”字含有踊跃向前之意。蒋礼鸿解《太子成道经》之“鱼透碧波堪赏玩”:“虽然也可以解释为在水里穿来穿去,但解作跳跃,更加生动。 ”蒋先生谓解作跳跃更加生动,似乎没有否定“透”字也可以解为穿越、穿行等。质言之,“透”字在蒋先生所引的几个例句中,多含有穿行之意。

“透”字所含穿越、穿过之意,各类辞书多收作义项之一。唐人诗文此类用例颇多。李绅《南梁行》:“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山鸡锦质矜毛羽,透竹穿罗命俦侣。 ”齊己《萤》有句云:“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 ”“透竹穿罗”“透窗穿竹”,“透”为穿过之意甚显。因此,在解读“哀猿透却坠 ”之“透”时,除了关注其蕴含的跳、跃、腾等意之外,还应留意与这些动作相关联的穿行、快速移动等意。唐代文献所见几例涉及猿透者即可作印证。《太平广记》卷四四四“欧阳纥”条述白猿行踪: “日晡,有物如匹练,自他山下,透至若飞,径入洞中。 ”马吉甫《蝉赋》:“……至如入槛愁猿,触笼穷鸟,絷透木之幽志,屈凌云之遐矫。 ”这两例中,无论是白猿“透至”,还是槛中愁猿“透木”,都蕴含跳跃、穿行与快速移动之意,不应仅以跳、腾等为释。

明了“透”字可含有跳跃移动之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用字之精妙,一个“透”字,融跳跃、攀援、穿行于一体。

三 《赠翰林张四学士》之“聚萤”

此诗“无复随高凤,空馀泣聚萤”之“聚萤”,《补注杜诗》引洙曰、《九家集注杜诗》、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仇兆鳌《杜诗详注》等均以车胤囊萤读书事为注。《杜甫全集校注》引《晋书 ·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夜继日焉”、《颜氏家训·勉学》“古人勤学,照雪聚萤”及仇兆鳌《杜诗详注》“聚萤励志”为注,又于“备考”下录《杜臆》之异解: “‘高凤‘泣萤,本不用人名车胤事,一经评注点染,竟为白壁之瑕。垍官翰苑,又宅禁庭,如凤翔千仞,无复可随,而空馀聚萤耳。公在秦州赠薛三毕四诗云:‘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 知其必有所出。今以臆解之:萤之谓物,弱质不离腐草,微光难近太阳,故以自比。而两处俱作囊萤解,则儿童之见也。 ”陈贻焮对车胤聚萤苦读与王嗣奭之说采取比较折中的态度,以为王说“有可取的地方”,“不过此处的‘聚萤仍当理解为用车胤事”(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50页)。

此诗“空馀泣聚萤”之“聚萤”当作何解,王嗣奭的观点值得重视。“聚萤”一词,除了借车胤之典以述贫而好学之意外,亦可援以传达他意。如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荫亭》有句云“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所谓“犹聚萤”盖借车胤囊萤之典以抒功业未成之叹。而用“聚萤”形容才微学浅,文献所见颇多。《弘明集》卷一〇《领军司马王僧恕答》:“弟子学惭聚萤,识非通见,何能仰赞洪辉,宣扬妙范者欤? ”元稹《进诗表》“既仰烛龙之光,难逞聚萤之照”。常衮《谢赐绯表》“臣学愧聚萤,才非倚马”。由此可见,古人笔涉“聚萤”者,其所欲传达之意大致可分三类。一、由车胤聚萤读书之典以寓发奋苦读之意。二、由囊萤之典而引申,其意在表达虽努力而才微学浅。三、由囊萤之典而生发出功业无成之慨。杜甫有几首涉及萤火之诗。《奉赠薛十二丈判官见赠》之“客来洗粉黛,日暮拾流萤”当为借囊萤之典以表督促薛十二读书之妇德。《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诗之“官忝趋栖凤,朝回叹聚萤”(浦起龙认为聚萤指薛、毕),属借囊萤之典抒发功业无成之慨。杜甫还有一首题咏萤火的《萤火》诗,其诗云:“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对于这首咏物小诗的寓意,历来多有争议。对于是否讽刺宦官的问题,暂不评述,而此处之萤火有微弱之意则是明显的。诗中有“未足临书卷”句,故有注者将其与“囊萤”之典关联。此诗开篇两句以萤火与太阳对举,其意在揭示萤火之微不足道。此与《赠翰林张四学士》“无复随高凤,空馀泣聚萤”以“高凤”“聚萤”并言所表之意未必全同,但强调它们之间的反差则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杜甫诗中所涉及的萤火,未必处处均寓贫而好学之意,当根据具体语境体悟其真正用意所在。

综上所述,《赠翰林张四学士》“无复随高凤,空馀泣聚萤”,以“高凤”“聚萤”对举,当解为自叹才疏身微。诸家揭出车胤囊萤典源之注虽无不可,而仇注径直以“不能随凤高鶱,依然聚萤励志耳”为释,则未免生硬之嫌,故应以王嗣奭《杜臆》之说为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杜甫诗歌歧解研究”(项目号: 20BZW05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变文萤火杜诗
萤火与共,赠我黄金钟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篆刻杜诗记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萤火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月下萤火,照亮一纸寂寞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