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应用性分析
——以地方高校非社会学文科专业为例

2024-05-24 20:56陈世旺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校企方法课程

陈世旺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正在朝应用型方向转变,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正好迎合这一发展趋势,其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很多非社会学的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和新闻学等专业,相继开设本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本课程在应用性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本文尝试探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问题探讨

(一)很难全面付诸实践

任何方法的习得,都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应用中得到检验和改进。然而,本课程的很多知识点很难被付诸实践。以获取资料的几种方法为例,除了问卷法和文献法之外,其他的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受课时安排、经费预算、人身安全及研究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就连最容易的问卷调查法,如果调查对象不是本校师生,也将因上述困难而无法完整实施。实地调查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经费、安全和数据的可靠性要经受更大的考验。而这些获取资料的方法,如果不去实践,仅通过案例教学加以说明,显然只是纸上谈兵。在教学上,实践环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调查表明,本课程在全国高校中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理论讲授,课外实践微不足道[1]95。

(二)统计分析软件(SPSS)使用率低

SPSS 软件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在高校文科生中,学习过统计学的就业能力明显强于没有学过统计学的[2]。社会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是高度依赖统计软件的,同时统计软件的使用又会极大简化数据分析工作,是社会调查定量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社会科学研究走向规范科学的标志。遗憾的是,非社会学文科专业的学生对SPSS 软件的学习往往浅尝辄止,有的甚至望而生畏。再加上经费的限制,所购买的正版软件基本空白。现实中的社会调查工作,在数据收集之后基本就告一段落,再往前一步就只能依赖人工或网络,而网络问卷的后台分析则只限于众数、均值、标准差等初级统计分析,而对双变量分析、多元分析和路径分析等则无能为力,严重影响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与大创项目脱节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越来越重视。大创项目是在遵循“兴趣驱动”的同时,坚持“自主实践”的原则,以促进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展的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特别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所有选修过该课程的文科专业学生递交上来的大创项目申报书,严格按照社会研究的逻辑来设计研究过程的并不多见。比如,社会研究一直强调要用假设检验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单纯的归纳法也就是扎根理论存在很大缺陷,但是文科学生申报的大创项目基本都是采用归纳法,严格来说这不是特别严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大体包括提出问题、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大创项目中,能够规范地按照这个步骤来执行的,为数不多。

(四)与地方联系不够紧密

地方高校的成立和发展都依赖于地方支持,所以服务地方,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又是高校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服务地方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通过为地方培养人才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则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创建科技工业园和开发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高校虽然也开设了一批具有服务地方色彩的课程和专业,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实践中也确实有企业深入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实践”“应用”和“校企联合”等概念显得非常陌生[3]。本课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课程,理应做出相应的贡献。但遗憾的是,在与地方的横向项目中,真正运用本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的并不多见,能够给项目带来规范和科学的也是凤毛麟角。

二、原因分析

(一)课程投入不够

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本课程投入不够,很多实践活动受到限制。首先是经费短缺。课程所需要的SPSS正版软件无力购买,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所需的物资、车费和餐费等,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诸多教学计划环节如现场发放问卷、街头随机访问和深入实地观察等,基本无法真正实施。再加上外出调查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规避风险,学院一般建议在最好校内完成。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学院讲授本门课程的老师只有笔者一人,多年没有新鲜血液补充,无法形成联动效应。所以,虽然近几年笔者陆续为本课程申报了教改课题和建设了试题库,但在编写教材、建设线上课程和申报精品课程等方面,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课程的纵深发展。

(二)学生基础薄弱

理论上讲,文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一些基础的数理知识,比如选修《高等数学》,拓宽视野,与其它课程融会贯通。本课程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但高校绝大多数文科专业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尽管部分专业文理兼招,但毕竟中学阶段的学习并不系统,数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文科出身的学生甚至对数理产生抵触和抗拒的情绪,削弱了其SPSS 的学习基础。其次,本课程衔接也不太合理,从收集资料到数据分析再到论文写作或报告撰写,应是“相辅相成、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94。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在非社会学文科专业中并没有普及开设,更别提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和人类学等专业支撑课程,因而学生的专业基础也不理想,理解能力较差,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SPSS 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统计学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其对SPSS 的运用;社会学理论的匮乏会影响学生对各种统计指标意义的理解、分析和应用等等。

(三)忽视方法论的作用

应用固然重要,但理论却是指导性的。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引,应用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偏离方向。与大创项目的脱节,就是因为对方法论的忽视。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包括基本假设、逻辑、原则和程序等。比如,本课程有个重要知识点,为什么社会科学普遍使用假设检验法,而很少直接用归纳法去证明?笔者在教学中从社会学发展史、逻辑学和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等方面,花了将近4 个课时,才讲清楚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学生往往忘记这个方法,又走向了归纳证明的老路,其结果可想而知。SPSS 软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深受方法的影响。如果任课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没有解释其中的数理统计理论,学生定会带着困惑去计算各种指标的数值,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和输出方法。方法论会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4],对后期的研究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其应用性的广度和深度。与大创项目的脱节以及与地方联系的不紧密,就源于对方法论的忽视。

(四)缺乏“走出去”的意识

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发现社会规律,“探求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应“展现一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想将他们有关社会的知识付诸行动”。[5]这就需要具备“走出去”的意识,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然而据笔者观察学习该课程的文科学生大多喜欢钻研理论,怠于应用。实践课也只是局限于校内完成,一旦涉及校外企业的合作,便顾虑重重,最终放弃。学生在申报大创项目时,选择课题时也比较钟情于民俗文化方向,很少涉及企业调查,更谈不上与企业的合作。比如,某地方企业曾主动向笔者提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帮助他们完成一项关于职工消极懈怠原因的调查。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极力鼓励正在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参与。但出于对安全的顾虑,害怕自己无法胜任,再加上考虑报酬微薄,全班竟然没有一人愿意加入,最终只好不了了之,非常遗憾。

三、应对措施

(一)加大课程投入

首先增加课程经费。本课程的很多问题如实践困难、SPSS 正版软件缺失等,都源于经费欠缺。为此任课老师应努力争取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课程设施。同时任课老师还应积极申报课题,加强与地方的联合,注重应用和产出,为课程争取最大限度的经费来源,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老师加入,壮大课程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和地方的教材,以便更加方便和精准地为地方服务。再次,夯实课程基础。重新编写课程标准,增强应用性,适应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线上课程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完整的教学环节,完善作业、测验、训练、课程视频和拓展阅读等内容。加大课程实训、课外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环节的比重,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质量。增设SPSS 相关课程,强化数理统计基础,优化课程设置。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课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基础学习

首先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衔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基础课程,增设高等数学、社会统计、SPSS 等选修课程。同时调整相关课程的开设顺序,使得本课程的支撑课程设置相对科学和合理。所有的社会学课程都应在第三学期之后开设,概论和理论类课程先开课,方法类课程次之,专业类课程最后。加大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引领学生进入社会学的同时,也为社会研究方法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增加社会调查类选题在毕业论文中的比重,鼓励学生更多地以此作为论文的选题,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课程的应用性奠定基础。再次,适当减少理论讲授,增加实践课时。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反过来也会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最后,精心组织学生完成至少一次完整的研究,强化学生的全局观念,为日后的实践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方法论,助力大创项目

大创项目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应不断强化方法论的重要性。大创项目的几个基本步骤是初步构思、组建队伍、找指导老师、填写申请书、成功立项、实施项目、中期成果提交、项目结项和答辩,不仅可以用本课程的专业知识指导填写申请书、实施项目和结项等环节,而且还能用社会研究方法的整体和全局思维来指导整个过程。首先是选题的科学性,从现象、问题和焦点中选题,争取使选题有价值、有创新和可行;其次是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准备、实施和总结每个阶段都要精准指导;第三是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合理选择和利用社会调查、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方法,在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和资料分析等阶段都要形成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是大创项目实施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四)加快课程建设,推进校企联合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均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和技巧[6]。而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的开设及该专业的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师生都应充分利用本课程的特点,发挥其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优势,使得校企联合落到实处,结出硕果。这样不但能帮助学校同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双方顺畅的沟通机制和良好的合作机制,稳定合作模式,而且还能获得经费支持,加强课程基础建设,形成反哺,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校企合作更深入的途径是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为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协同育人的机制,学院应把本课程上升为校企共建课程,邀请企业负责人担任课程导师,参与课程建设并兼任课程导师,到校教授部分课程,并积极参与教学进度的规划、教学设计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在此基础上将课程纳入校企共建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基础。相应地,本课程的师生应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切实体验课程知识在实践环节的应用与实施,推动落实校企课程共建任务。

四、结束语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行开展社会研究”[7]。不规范的社会研究,不仅影响本课程的应用性,还会“干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8]。因此,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教学成果,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扩大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是本课程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校企方法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