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锦勤,许林荣,王小兵,冯培明,陈 斌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对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职后培训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1]。《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需重点加强粤北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骨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研队伍建设等措施落实“新强师工程”,以达到“2035 年粤北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大体相当”的目标[2-3]。韶关是粤北地区的主要组成区域,其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后培训效果,对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韶关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较为普遍,工作压力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4]。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共性存在问题[5],与其社会地位低、工作创造性低、工资低以及学科边缘化、教师工具化等特点有关[6],表现出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淡漠情感和行为表现[7]。工作特征是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关键因素,借由自我决定和工作旺盛感的链式中介起作用[6]。笔者分析了韶关体育教师的工作特征、自我决定、专业发展等状况,探究其职业倦怠状态,并剖析其职后培训需求,为相关部门做好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和提高体育教师整体水平提供参考。
借鉴某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体育教师发展评价问卷,结合研究组的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经验,设计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及在职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经5 位体育教研的正高级教师对题目做效度检验(采用5 级评分制,剔除了专家认可度少于4 分的题目),采用重测法检验问卷的信度系数R=92.86%(测试者为28 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两次测试时隔1 周)。采用问卷星对韶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研,最终回收问卷381 份,有效问卷381 份。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拟定访谈提纲,访谈韶关市体育教研员5 人,兼顾学校学段(高中、初中、小学),兼顾学校所在区域(市区、城区、城郊接合部、农村),走访12 所中小学,分别是:大塘中学、风烈中学、红星小学、黄金村小学、龙归中学、仁化凡口学校、仁化中学、韶关市第九中学、韶关市第十三中、始兴城南中学、西河学校、阳山小学等。
采用问卷星及Excel 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参与调研的体育教师共381 人,其中男教师301 人,女教师80 人;平均年龄39.30 岁,41~50 岁者34.91%,21~30 岁者30.18%;教龄少于5 年者29.10%,大于10 年者57.74%;当前学历为中专或高中者2.09%,专科者9.71%,本科者86.63%,研究生者1.57%;毕业时为体育专业者82.76%,为语文、数学、化学等其他专业者17.23%;初级及以下职称者41.21%,中级职称者51.71%,副高级职称者6.56%,正高级职称者0.52%;任小学教师者59.84%,初中者35.17%,高中者3.94%,职业学校者1.05%;学校区域为市区者9.18%,县城者39.38%,乡镇者36.22%,农村者15.22%。韶关体育教师以本科学历的男教师为主,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相关度高,教龄大于10 年者多,以中级及以下职称者为主。
有学者对长三角地区 22 位中学体育特级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具有较强的内驱效应,直接影响专业发展主体性的释放、夯实与达成,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外推效应,间接影响专业发展行为[8]。笔者从韶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教学工作和科研情况、个体学习意愿与发展规划、影响因素自评5 个方面评估其专业发展状况。
笔者发现,有67.24%的教师仅负责体育课的教学,10.34%教师负责2 门课程的教学(含体育),22.41%的教师负责3 门或以上课程(含体育)的教学;每周课时8 节及以下者5.17%,9~15 节者79.31%,16~23节者15.52%;每周指导课外体育活动,1 h 以下者17.24%,1~2 h 者39.66%,3~4 h 者22.41%,5~6 h 者17.24%,没有指导者2%;每周指导学生课余体育训练者占比93.1%,其中1 h 以下者15.52%,1~2 h 者51.72%,3~4 h 者12.07%,5~6 h 者13.79%;此外,48.28%的教师兼任学生德育、团委等事务;其中,认为当前工作量很轻松者0%,觉得工作量不大者6.9%,觉得工作量不少但尚可兼顾者53.45%,觉得工作量大且吃力者39.66%。除了教学任务外,体育教师们还兼任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及德育、团委等事务,工作量饱满。
教师们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评价为:入门者7.87%、适应者27.82%、熟练者27.56%、胜任者35.70%、专家者1.05%,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依次有: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缺乏专家引领,教育理念陈旧,知识结构狭窄,教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学生教育能力。具体表现为:(1)信息技术应用:熟练及应用于实践者29.32%,掌握但很少应用于实践者60.34%,没有掌握且获取信息困难者10.34%。(2)健康内容教学:已开展并积累了经验者37.93%,有意开展但觉得自身知识和经验不足者56.9%,很少关注该方面教学者5.17%。(3)学情分析:有效和学生沟通并掌控课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者48.28%,能和学生开展沟通,但遇到问题常感困惑,希望能掌握管理学生的有效方法者46.55%,表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者5.17%。(4)教学反思:掌握了方法和形成了习惯,且对教学工作有明显促进者41.38%;积极反思且偶尔应用于实践者48.28%;按要求反思但认为无作用者10.34%。体育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开展健康知识教学的能力不足,有效的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尚未全面落实,缺乏教学创新和学生教育能力。
74.14%的教师认为科学研究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很大,其中一半的教师表示即使没有任何报酬也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从未发表过论文者55.17%,从未主编或参编过教材者93.1%,从未参加过课题研究者48.28%。按参与的课题级别分,参加校级课题者占24.14%,县级者17.24%,市级者6.9%,省级者3.44%。有课题研究经历的教师认为,参与课题后,对本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更多,更愿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让自己更喜欢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48.28%的教师没有人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体育教研员、高校学者和学校领导是指导教师研究的主要人员;在与高校学者一起研究时,77.58%的教师认为高校学者的帮助作用较大,体现在:帮助迷茫的自己找到研究方向,让自己对科研方法与科研程序更加熟悉。但与高校取得联系的方式有限,主要通过同事或好友的推荐,或与自己大学母校的老师合作。体育教师们的科研情况不乐观,虽有意开展研究者众多,但缺乏专家指引、有效信息难获取、科研途径短缺、研究团队尚未形成。肖建忠等调研指出,教研活动在粤东西北部分地区的缺位,导致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9]。
工作特征借由自我决定和工作旺盛感的链式中介而影响工作倦怠[6]。个人学习意愿和发展规划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希望成为学校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者31.04%,希望成为市级骨干教师者18.97%,希望成为省级以上骨干教师者3.44%,希望成为优秀的体育教练员者17.24%,希望胜任基本体育课堂教学即可者29.31%。43.1%的教师经常思考阶段性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有自己的打算;44.83%的教师偶尔思考,但没有自身的发展规划;12.07%的教师想制定计划,但觉得自己没能力。教师们认为提升学历对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可更系统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可扩大自己的视野,能获取更多的人际资源和机会,让自己更有发展的底气。在其意愿上:愿望强烈且随时准备参者36.21%;有愿望但难以参与者37.93%;有机会可参与但无所谓者18.97%;完全无意愿者6.9%。而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1 h 以下者20.69%,1~2 h 者36.21%,3~6 h者29.31%,7~10 h 者12.07%,10 h 以上者1.72%。体育教师们能积极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并付诸行动者约为调研人数的1/3,同样有接近1/3 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并没有期望和规划。
教师们认为影响专业发展最重要的自身因素是:专业知识拓展者44.83%,专业技能发展者43.10%,专业理想建立者8.62%,专业自您形成者3.45%;而最关键的外在因素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46.55%,个人的能力与努力25.86%,参与培训或学习的机会15.52%,专家的引领和指导6.9%,个人学历与学位差异3.45%,同事的帮助1.72%;最希望能获得的专业发展机会依次是: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参加教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发表文章,参与各种教研比赛,进行学历教育。造成个人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是:工作负担太重24.14%,职称晋升困难24.14%,体育课程的边缘化12.07%,教师考评机制不合理10.34%,学生难于管理8.62%,论文发表难8.62%,缺少进修机会、学校物质条件差、人际关系复杂均各为3.45%,领导重视和支持不够为1.72%。
韶关市体育教师们尚未认识到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您等“自我决定”因素对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尚停留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和要求方面,这可能与体育课程的技能特殊性和社会边缘化有一定的关系;工作量过于饱满、职称晋升困难、职后培训机会少、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不足等也是影响韶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的因素。
个体因素直接影响专业发展主体性的释放、夯实与达成,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卓越体育教师,需珍视每一次培训研修机会,努力实现专业自主发展[8]。笔者发现,韶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最希望能获得的专业发展机会是“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在参加培训的意愿方面,愿意者93.11%,不愿意者仅6.9%。影响其无法参加培训的因素依次是:工作任务繁重,时间不合适,培训活动信息缺乏,个人因素,无经费补助,交通不便,内容不符合兴趣,授课师资不专业。可见体育教师们参与职后培训的意愿强烈,而工作任务繁重是影响其参加培训的首位因素。
被调研教师认为参加培训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很大者60.34%,但从未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者53.54%,参加过但少于3 年1 次者36.75%,经常参加达到3 年2 次以上者仅9.71%。参加过省级以下的职后培训活动者不少,按参与者人数由多至少排序,分别有:在线学习学科专业知识342 人,参加校内教研活动317人,参加教育教学 257 人,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227 人,参加县级以下教师培训活动199 人,参加县级及以上级别教师培训148 人,撰写教学或科研论文138 人,参加正式的学历提升学习96 人。
在参加培训的目的方面,选择: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者75.86%,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者62.07%,为了晋升职称者60.34%,增长阅历期待成为骨干教师者55.17%,为了晋升行政职务者27.59%,拓展人际圈者24.14%,因硬性规定不得不参加者18.97%。培训时,教师们的主要学习任务依次是: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对教师责任的认识,提高学科教学技能,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
81.03%的体育教师认为当前的职后培训内容存在“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的问题,22.41%的教师认为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的现象。调研发现,在教学方面,体育教师们最想提升的是(依次):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学业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学情分析的要点和方法,研究论文写作,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路径与轨迹,优秀教学案例,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家校合作与有效沟通的方法%,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班主任工作方法。而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体育教师们最想掌握的是(依次):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微课等制作与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新教学媒体(互动一体机、电子白板等)的应用及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和学习评均占,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体育教师们认为当前的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有:采用单向授课、缺乏交流,周期短难以获得良好培训效果,培训机会少且受众面窄。而其认为有效的培训形式为:教学示范274 人,同行交流研讨238 人,观看优秀视频课例231 人,校本研修189 人,网络研修179 人,跟岗研修169 人,专家辅导答疑159 人。
在培训中,体育教师们最喜欢的授课教师依次为:具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骨干教授、学科带头人,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科教师,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教授,大学对应学科专业的教授,大学讲授教材教法的教师,课标、教材的制定者和编写者,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其认为授课教师最需要的素养依次是:具备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了解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熟悉最新的课程标准。
体育教师们当前参加的培训级别不高,内容存在着“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重复”等问题,且存在“单向授课为主缺乏师生有效交流,周期短致效果不佳,机会少且受众面窄”等情况。这与武胜奇等人的研究相一致,当前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因缺乏系统性设计,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效率低下、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10]。韶关市体育教师们参加省级及以上级别培训的意愿强烈,期待具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骨干教授、学科带头人担任授课教师,开展以教学示范和交流学习等形式为主,且注重教学实践与科研融合的职后培训。现阶段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培养其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11];也需从一线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增强培训针对性、改进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以增强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效果[12]。
韶关市体育教师具有工作量饱满、整体科研水平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弱、开展健康知识教学能力不足,缺乏教学创新和学生教育能力等工作特征,且尚未认识到“自我决定”因素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呈现“高级职称者少、科研团队未形成、实现自我规划行动力低”的状态,工作量过于饱满、职称晋升困难、职后培训机会少、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不足等是影响韶关市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教师们参加省级及以上级别培训的意愿强烈,期待具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授课教师,开展以教学示范和交流学习等形式为主,注重教学实践与科研融合的职后培训。建立良好的激励措施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以及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有助于减缓和消除体育教师职业倦怠[13]。建议相关部门考量教师们的职后培训需求,注重体育教师的“自我决定”引导,做好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到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