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琴
(韶关学院 组织统战部,广东 韶关 512005)
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育人,是高校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规定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1]《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提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更为便捷高效的网络学习阵地”[2]。在5G“新基建”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化也在持续推进,教育培训载体愈加丰富,教育培训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网络直播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蓬勃发展并随着5G 技术的驱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改变了传统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传播形态和实践样貌。在5G 技术赋能网络直播的“狂欢”下对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深入审视并实现实践超越,是高校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亟需回应的时代之问。
网络直播因其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远程便利性等特点,在近几年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为高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提供了全新载体和平台。然而,在“直播+教育”受到师生党员青睐的同时,因为网络传输能力欠缺导致的直播画面卡顿、直播信号延迟、视频清晰度不高、掉线宕机崩溃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与者的使用体验感。而5G 时代的来临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并为网络直播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创新发展带来变革机遇。
《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5G 基站总数达293.7 万个,实现了“县县通5G”[3]。5G 和千兆光网融合应用加速向教育等领域推广落地,网络直播应用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迭代,5G 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可以说全方位地弥补了4G 诸多方面的不足,将重构直播体验,激发新的活力。而高校学生党员是学校党员队伍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作为“00 后”,他们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对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和”性,无疑符合“数字化生存”特征。高校利用5G 网络直播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将成为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相比4G 的10 万量级连接数,在5G 的覆盖下,每平方公里的连接数可达上百万,连接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物,还包括物与物,因而5G 成了指向“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技术存在,包括电视大屏、手机小屏等在内的屏显方式趋于多样化,并且能实现相互联动。同时5G 在助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发挥了更大效用,在“泛在网”“泛屏化”的传播生态中,通过与网络直播的深度融合打造5G 直播互动课堂,开拓了更加丰富的教育场景。例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联通共建“5G 智能大学”,借助“5G+全息互动课堂”技术使教授现场“分身”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首次在华南地区实现了跨校区远程全息互动直播教学”[4]。北京邮电大学通过5G 校园专网将全息、4K 高清技术等引入课堂,实现异地直播教学和远程老师与现场学生的实时互动[5]。
在5G 的加持下,直播教育形态发生了巨大变革,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更加宽广,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或者是同一学校不同校区的资源流通共享。高校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时,很多由于时空限制,无法在同一空间或有限时间内对党员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传统培训模式面临外请师资费用高、外出培训有风险等问题。而5G 直播的方式将打破时空间隔,让高校党员远程共享优质资源,并获得“面对面”的培训体验,有利于促进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共同均衡提升。
网络直播除了具有真实性、即时性等特点,还具有电视等传统直播所难以具备的强互动性,这是网络直播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网络直播存在传者与受众和受众与受众之间两方面的互动,并且这两种互动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受众通过点赞、评论、弹幕等形式与传者进行互动,传者能对受众的反馈信息作出回应,及时调整直播内容以满足受众需求。受众与受众之间也能在实时发送评论、弹幕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并且受众间的这些互动交流通常能被传者看到并回应。在5G 的驱动下,网络直播互动的形式和场景将趋于多样化,从而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个体可以通过参与某个互动仪式而和群体成员产生共享的情感和相似的认知体验[6]。高校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党员进入同一直播场景,同时和主讲者、其他党员进行多形式互动,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培训“我讲你听”的模式,增强了党员的话语权和存在感,拉近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党员间也因为共同的关注焦点和彼此间的互动获得了共同的语义空间,共享情感体验,增强了群体认同。这种良性互动无疑能促进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是深化党性教育,让党员教育培训“活”起来的重要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大规模的现场实践教学培训开展难度较大,到市外省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更是面临着诸多客观阻力,这使一些培训内容无法达到可视化、形象化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党员教育培训效果。高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对象之一是学生党员。相比其他党员来说,学生党员对于具象化、沉浸化的叙事和表达往往需求更高。
当前,“计算成分离我们是那么近,以至于我们已经身处其中。在一个技术塑造的世界中,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互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展的(虚拟现实),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增强现实)同样如此。技术成为我们的第二层皮肤。”[7]随着技术的升级,VR 尽管目前普及度还不高,但这一被钱学森称为“灵境”技术的虚拟现实,在5G 强大的带宽速率和超低时延的加持下,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例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立“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将VR 技术与当地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实景建模逼真还原革命场景,让师生身临其境感悟苏区精神[8]。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重走长征路”VR 虚拟现实交互场景,实现理论宣讲“数字化”“可视化”[9]。高校将VR 和5G 网络直播结合在一起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根据教育培训内容设计虚拟情境,将各地红色资源融入虚拟仿真平台,将突破时空限制,为党员带来区别于二维平面直播的全新的360°全景“在场”体验以及感官上的“通感”体验。而这种沉浸式、强交互的虚拟情境对培训对象的“心流”体验也具有积极影响,使培训对象在高度专注参与某项培训活动时,达到“忘我”和充满愉悦的状态,有利于增强教育培训黏度,提升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要“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的教育培训有效方式,注重运用大数据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精准推送教育内容”,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掌握党员学习需求和参训意愿”[10]。高校非常注重利用线上培训平台开展党员远程教育,这些培训平台也会定期推出直播课程。然而,一些高校在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和定制培训方案时,依托的主要还是普通调研问卷,对问卷数据分析也不够智能,分析结果缺乏精准度,导致部分培训“菜品”不符合学员“口味”。同时,传统远程在线培训的弊端日益凸显,尽管一些在线培训项目开设了直播课程,但由于带宽等技术问题,学员的学习情况无法一一投射到直播间,教师和培训管理人员无法实时关注和监控学员的学习行为和精神状态,“挂课”“替课”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5G 时代,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等技术将深刻改变高校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样态。一方面,人脸识别、脑机接口等技术能迅速实时捕捉学员在直播间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情绪起伏等反映,依靠深度学习的智能算法,对教育培训过程中各要素以及学员的身份特点、专业特征等进行整合分析和深度加工,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学员特性和诉求,为学员精准“画像”并将其反馈给教师、培训管理人员,从而帮助实现教育培训内容的精准推送。
尼尔·波兹曼曾对技术的发展作出批判:“许多人认为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新技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然而无一例外,难以预料的后果却横亘在他们的路上,即使技术发明人也不可能是可靠的未来先知。”[11]尽管5G 网络直播赋能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全新的场景形态,但在实践层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和瓶颈制约。
目前,我国从顶层设计层面对5G 建设进行战略布局,5G 基站数量不断增多,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打开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新局面。但是必须看到,5G 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如: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钉钉着力推进业务和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软硬件一体化服务体系,陆续发布了软件新版本或新功能和视频会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并宣布与180 多家硬件企业进行合作,覆盖音视频硬件、考勤、打印、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12]。但即便如此,以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学习通等为代表的大部分线上直播类教育平台对5G 技术环境下软硬件的开发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且大部分应用仍以4G网络为基础。
以5G 技术为基础的VR 等技术和内容产品因制作成本高昂,时间精力耗费大、对存储传输的硬件要求高等原因,导致消费群体较少,特别是作为公益性质的高校,用户基础更是比较薄弱。例如:一副基础VR头显的价格通常是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一部几分钟长的VR 电影,通常要花费百万人民币以上;VR 制作依赖的3D 建模软件专业门槛高、制作难度大等。除此之外,5G 时代VR 直播应用还受到了产业整体发展程度的制约,面临着行业标准尚未形成、交互方式和操作系统没有统一、缺乏总体技术架构和接口规范、开发及互联成本居高不下、普及民众体验机会不足等诸多问题[13]。虽然,有的高校已经开始运用VR、AR、全息直播进行党员教育培训,但大多尚处于简单交互模式,与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沉浸场景融合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高校必须“重点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党员教育培训”[14]。从根本上说,它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样都是做人的工作,一切教育培训环节都应该围绕“人”来开展。在5G 背景下开展网络直播,教育培训主体主要通过相关平台、技术软件、智能设备等对党员进行教育引导,可能由于过分关注和依赖技术的使用而混淆教育培训的手段和目的,忽略基于“人”的教育培训内容本身的优化创新以及内容与技术的适配性,甚至发生“异化”现象。这需要高校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时加以警惕并克服。高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必须在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上作出努力,但技术只能是在手段上帮助教育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真正让教育者永葆育人初心的,还是对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的敬畏与坚守。另一方面,VR 所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削弱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容易使教育培训对象特别是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党员难以从“虚拟我”中剥离,甚至陷入“技术利维坦”的泥沼。尤其是当教育培训对象在现实中受挫时,他们进入技术打造的直播空间,在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中感受“忘我的自由”时更容易沉溺,形成“虚拟我”和“现实我”的角色冲突,逐渐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甚至逃避“现实我”所应承担的责任。
高校在5G 背景下借助网络直播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带来的挑战还包括高密度的联网设备所面临的潜在攻击范围更广,网络安全风险增加;强算法带来数字侵权;受众的言行举止被实时监测,可能存在信息泄露和隐私受到侵犯等隐患。
目前,高校通过“主会场+分会场”视频直播方式对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已较为普遍,借助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在线教育平台和微信、企业微信近两年优化升级的群直播、群会议功能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已不再稀奇。但是利用5G 网络直播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显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教育者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适应这种融合智慧屏、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教育培训新载体显然是一个新的难题,它对教育培训主体的素质能力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与此同时,虚拟情境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党员教育培训之中,传授双方将转变为虚拟化身进行互动,这对教育培训主体的交互思维、传播技巧和人文素养也提出了要求。教育培训主体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优秀的教学技能,还需要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全息等相关知识,并能熟练将其运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如何适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5G 网络直播教育培训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培训形态,目前许多高校对上述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引育管用力度较小,措施不多。很多教育培训主体本身因为年龄、专业、性格等差异,对待新技术的观念和态度存在不同,对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够到位,使用意愿不强,有的甚至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这直接制约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影响党员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
在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下,5G 正领跑“新基建”工程,成为拉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5G 应用的新场域被打开,并持续承载巨大的创新空间,其中就包括对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赋能。我们需要理性认识这种全新的载体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运用的功能和价值,也要对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刻反思,打造更加积极的5G 网络直播与党员教育培训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0 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与会代表围绕‘智联万物、融创未来’主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增进合作,更好赋能实体、服务社会、造福人民。”[15]推动5G 网络直播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中的融合创新运用,既需要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又需要吸纳多方智慧,推动学校、企业、社会等协同联动、开放合作。当前,高校由于财力有限,自行进行5G 直播课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难度。同时,虽然部分高校和企业已探索建立“5G+直播+VR”基地或平台,但建设标准不一,因而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并尽快制定出台5G 时代网络直播教育培训的国家标准和产业标准,以为校地、校企在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硬件开发研制等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增强5G 网络直播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方面,应作出顶层设计和考虑,以最大限度地保护5G 数字“洪流”激荡中的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
教育资源是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当前高校因师资力量、课程资源、技术限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水平参差不一。为了促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均衡发展,在5G 的技术支撑下,可考虑多方共建含文字、影像、音视频、虚拟情境等内容在内的5G 数字资源库,以供随时调用。数字资源的产权问题则可以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予以确权。同时,各高校应打破资源壁垒,考虑通过“组团式”帮扶、建立高校联盟等方式实现校校合作。特别是已有5G 网络直播课堂建设经验的高校,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经验共享、技术共享、师资等多种资源共享。
莱文森在论述媒介进化时曾指出:“假如技术是一只让我们认识世界,让我们走出自然伊甸园的苹果,那它最终也会是那只能够使我们重返伊甸园的苹果。”[16]技术确实能为社会提供发展动能,5G 时代网络直播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中的推广应用,毫无疑问会带来更丰富的教育培训体验,但如果忽略传播过程中的“噪音”,一味陷入技术“狂欢”,将很有可能在前进中迷失方向而无法重返“伊甸园”。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时,都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人”放在主导地位,明辨“道”与“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和运用。
高校理应重视5G 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直播载体的运用,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内容为王”,把焦点和重心放在教育培训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上。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7]教育培训主体必须在内容“译码”上下功夫,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实在,用真理说服人、引领人。从这一本质和目的出发,积极创新满足高校师生党员需求的有效载体,以平易近人的大众化、年轻化、金句化话语进行表达,既塑形更铸魂,才能使理论赢得大众,更好地焕发“彻底说服人”的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5G 网络直播在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引育培,用好用活人才,为党员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首先,高校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认识,深化对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新技术业态的认知,从体制机制方面作出制度设计和安排。除此之外,要注重既有党建、思政又有信息技术等理论背景或工作经历的人才的大力引进。同时,对学校已有师资和相关管理人员,要注重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相关支撑技术的理论培训和对全息投影、VR/AR、智能终端等使用技能培训。
为切实推动教育培训主体对党员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实现观念认同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积极者进行个性化的表彰奖励,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另一方面,还可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化、创新化建设情况纳入考评指标,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促使教育培训主体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搭建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载体,探索“内容+技术+平台”的现代化党员教育培训手段,让信息串起来、数据活起来,真正发挥5G 网络直播平台和技术优势,帮助我们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