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 300454)
外国小说作为外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进入到职校课堂,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供了一条途径。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上每一种文明犹如夜空的繁星,闪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因为群星荟萃,才有了夜空的绚烂。我们为自己民族传承至今的绚丽文明而自豪的同时也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及民族的文明硕果,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学习外国文化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还能学习多元文化,提高世界文化鉴赏水平,加快我国教育与世界同步的节奏。但是,由于我国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外国小说的价值并没有展示出来,甚至被掩盖和埋没。外国小说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语文课程思政主要研究对象放在了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诗词、古文、现代文全面覆盖,唯独外国文学问津者少之又少。从查阅文献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既然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简单化模式化,应该利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去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政内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外国文学在中职语文课本中主要以小说的形式出现。对于外国小说的教学研究和设计,有助于理解“经典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多元文化的碰撞会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为创新思维的产生积累更多的能量。创新发展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新时代的可贵品质,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学生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努力从外国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用它独特的营养去浇灌智慧之花,去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为守正创新做好准备。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也促进了国与国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正是连通心与心的桥梁,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则是这座桥梁中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真实立体地认识各国国情,尊重各国人民的礼仪风俗,更好地与世界人民对话交流,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大爱的态度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家庭——地球。
将小说人物作为突破口,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寻找与现实生活契合的教育元素或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从小说的学习中去培养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能够培养思维辩证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自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学创作的意愿。
以莫泊桑经典小说《项链》的教学为例:
这篇课文属于经典短篇小说,是由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所著。在讲解这篇小说前需把教学目标了然于心:学生全方位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客观公正评价人物,对作者莫泊桑的写作意图有深刻理解;结合生活中知人论世的思政融入点,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方法,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学习诚信和勇敢、担当的珍贵品质。体验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经典小说作品不分国界的文学价值与智慧价值所在,在学生体验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心路历程的同时,教育学生摒弃华而不实和虚荣浮夸,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复习回顾”“推理分析”“重识经典”“思政升华”“读书指导”和“作业设计”。
复习回顾:通过简单回顾作者的生平、小说写作背景、小说故事梗概,使学生很快回忆起初中阶段学过的相关知识点。
推理分析:给出初中时代传统教学中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的普遍解读,鼓励学生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不断丰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一起来分析课文细节,以便对玛蒂尔德的人物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从课文细节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玛蒂尔德和丈夫路瓦栽隐瞒项链丢失,不惜代价买新项链偿还的做法,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或者说,换成学生自己,你会怎么做?”根据学生的反馈,用事实说话,跟学生算一算帐:小说写于1884年,根据1895年清政府向法国的借款条约数据罗列,算出玛蒂尔德和丈夫路瓦栽需要偿还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360万元。360万放到现在依然是笔巨款。在学生明确路瓦栽夫妇欠的是笔巨债后再去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原文中寻找路瓦栽夫妇面对巨债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讨论:玛蒂尔德为什么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许多学生认为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就和初中时的解读一致了。在此笔者引导学生用细节分析玛蒂尔德前后表现的不同:参加舞会前的担忧,是关乎贫穷与富贵,这是外表的物质的东西;而后一次“还项链”的忐忑,则是关乎伦理品德判断,却是内在的人格问题。借项链在舞会上炫耀,想要装富确实是虚荣的表现,面对巨债,义无反顾去偿还,力求保全自己的人格却是自尊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是人奋斗的不竭动力。自尊才能自爱,自爱方能自强!
然后笔者跟紧追问,那玛蒂尔德经过十年的艰苦劳作,她有所改变吗?给出原文中这一段话的分析后让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她的人生悲剧归咎于什么呢?学生根据原文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玛蒂尔德她归咎于“命运的难以捉摸”。此刻笔者点拨:即使经历了十年的辛劳与磨难,玛蒂尔德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厄运的根源在哪里。小说的作者莫泊桑虽然向我们证实了玛蒂尔德的无穷潜能,但也通过细节描写让我们理解到玛蒂尔德的潜能不是主动追求美好事物的结果,而是形势所迫的被动行为。这就可以理解到作者为什么要给小说安排那样讽刺的结尾了:十年的辛苦劳作,失去青春与美丽的代价居然是为了一串假项链。莫泊桑安排这样的结尾不仅仅是为了讽刺效果,在这里还要联系小说创作背景:法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追求虚荣、享乐是资本主义堕落的社会风气,资产阶级自上到下被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所侵蚀。作者之所以安排这样的结局,更是为了给玛蒂尔德这样的群体当头棒喝,让他们这一类人能够分清事实与虚幻,摒弃虚荣享乐,更加务实,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和家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重生,真正的主动的通过奋斗去获得幸福。这才是作者的写作初心,也是《项链》这篇小说讽刺背后的人文关怀。
重识经典:认知重建后,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真正主旨不在讽刺,而在救赎。
笔者解释题目:项链的真正含义应该是“玛蒂尔德的救赎”,玛蒂尔德完成了内心的成长。年轻的玛蒂尔德就如那串假的钻石项链,徒有外表,历经磨难,洗净铅华后的玛蒂尔德就如那串真的钻石项链,熠熠生辉,珍贵无比。
思政升华: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后,顺势思政升华,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待周围人和事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分析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时我们看到了玛蒂尔德因为爱慕虚荣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也看见了玛蒂尔德诚信勇敢和美好的一面。她没有选择赖着不还而是勇于承担,为此她放下了所有的骄傲,所有的虚荣心,耗费十年的时光去偿还那沉重的债务。这就是人性,它既有丑陋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的问题。虚荣之心难免有之,可是我们不能把它无限放大到超出我们的经济基础,否则就会人前光鲜亮丽,人后凄苦悲凉,甚至会像玛蒂尔德那样,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痛苦不已。当今社会中屡屡曝光的“不良校园贷”也向同学们敲响了警钟,同学们要理性消费,不借贷,不负青春不负债。这些都是这篇小说中教育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有一天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应该像玛蒂尔德那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责任。总之,我们少一些华而不实,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奋斗。用我们的双手练就精湛的技能本领,不断去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培养勇敢、诚信、担当这些好的劳动品质,提高我们的自尊,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让同学们明白,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不能虚度大好年华,在心里默默定下一个目标,朝目标勇往直前,一定能够像玛蒂尔德那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为货真价实、珍贵的钻石项链。
读书指导:其实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应该反复研读,无论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典作品,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检验后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的人生非常有价值。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反复去读,每个时期的体悟会有所不同,从人物和情节的细节描写中不断感悟和反思,来获得人生的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情况来自主选择(至少完成其中一项),达到检测和评价学生的目的。
1.请给课文续写结局,要求上下文文意贯通。
2.说说重读经典文学的意义。
3.运用重读《项链》对玛蒂尔德的人物分析方法,谈你对小说其他人物的理解,要有理有据。
以上就是笔者实践《项链》这篇外国小说的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全程的问题讨论均从课文中寻找和分析,从人物,情节等关键要素入手,从细节描写中寻求答案,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是阅读小说鉴赏经典的方法指导,既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辩证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方法的掌握,尤其是作业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自信。无论是续写课文、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还是总结经典文学的意义,这三道题都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将文本理解上升到写作的高度,是学生学习情况最好的检验手段。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民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也就能更深层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明白全球化视野下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也为语文教师讲解外国小说提供了教学参考与反思。
学生在学习外国小说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体验为主,要设计系列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外国小说的鉴赏能力,去理解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学习名家名著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态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善意的提醒者和适当的引导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及思政培养目标,结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深挖文本内容,发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从被动求知到主动构建知识,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些知识和认识是学生的有效体验,所以他们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有助于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发挥了语文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比如说俄国契诃夫的经典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主人公别里科夫真正可怕的地方是用自己的套子去约束别人,那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套子呢?学生会说出许多种具体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在这里,笔者除了肯定答案的多种多样外,还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套子的不同作用:小到校纪校规,大到国家法律,那不是套子,那是保护。真正的套子,会禁锢我们的思想,负面影响我们的生活。学生们得到启发,他们会加深对套子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因循守旧是套子,闭门造车是套子,畏首畏尾是套子,只要束缚了我们的进步和发展,那就是套子。由此再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会议中提出的唯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能经受考验,交出无愧时代、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就水到渠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理解到语言的灵活运用,思想的不断提升,审美的重新创造,文化的传承发展,职业技能的不断精进等等,这才是我们打破套子束缚的关键,学生要远离套子,不断创新。
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并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普校还是职校,在外国小说的教学中绝大多数还是仅以教参为主,点到为止,只讲旧的社会制度如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危害,直抵内心的人文研究很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更少。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让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发挥它的价值。充分利用外国小说的独特魅力,将这些文本内容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和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多元文化带来的乐趣和智慧,开阔眼界,锤炼品质,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