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敢想敢干的华侨上将

2024-05-24 17:39陈安方良平
世纪风采 2024年5期
关键词:叶飞福建

陈安 方良平

叶飞是我军唯一一个拥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他1914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的华菲结合家庭,5岁时被父亲送回家乡福建南安。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明伶俐,12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中山中学。中学期间,他开始接触到《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籍,并于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了传奇的革命生涯。战争年代,他叱咤风云,威震华东,名扬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他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在政治、经济、军事、侨务等各领域都广有建树。叶飞将军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奋斗了一生。

投笔从戎 浴血成长

叶飞本是一介书生,但在那个战火四起、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他早早就萌生了为改变社会现状而奋斗的想法。14岁那年,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了中共福建地方党组织的地下工作,在异常复杂的秘密斗争环境中不断成长成熟。1933年2月,叶飞受福州中心市委委派到宁德指导工作,与霍童党小组负责人颜阿兰成为了知己。经过深入调研,叶飞提出开展革命斗争的思路:第一步要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第二步要加强武装队伍建设,建立工农自卫队;第三步要组织农民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一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周围的同事对他刮目相看,由衷钦佩,也为他领导武装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1933年5月28日,他领导了赫赫有名的“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枪,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11月20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高举抗日反蒋大旗,发动福建事变,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叶飞为代表的闽东青年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乘国民党统治力量减弱,在闽东进行全区性武装起义,建立了闽东苏维埃政权。由此,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叶飞没有上过任何军事院校,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典范。然而,在实践中成长必然要经过各种危险的洗礼和考验。有一次叶飞和曾志在一个山头侦察时被敌人发现,子弹向他们飞来,有的发出“呜呜”响,有的发出“噗噗”响。有经验的老战士都知道,“呜呜”响的子弹离人较高较远,对人不会造成伤害;而“噗噗”响的子弹就落在人的附近,对人十分危险。叶飞那时根本辨别不出子弹的方向和高低。他听到子弹“呜呜”从头上飞过,把脖子缩一下,而子弹“噗噗”地落在附近,他却没有什么反应,殊不知自己刚从鬼门关边上走了一遭。曾志后来感叹道:“经过多年的战争锻炼,他成了解放军上将,可见是战争造就了伟大的人才。”

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期间,在长期与上级党组织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叶飞主持重建闽东特委,坚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理念,独立自主地实现了由苏区方式向游击区方式的战略转变。叶飞创造了“群众工作在前,部队在后”的工作方法,即:他带着部队开辟新区,不公开党组织,也不公开建立苏维埃政权;当到白区活动,一般是先派人去同当地党和群众组织取得联系,了解情况,然后才见机行事。当敌人调集兵力气势汹汹要来进攻时,叶飞就带着部队夜行军,一夜走七八十里,神不知鬼不覺地转移到另一块根据地隐蔽休息。敌人找来找去,却不见叶飞独立师的踪影,只能发出“共军十分狡猾”的感叹而草草收兵。叶飞的这一方法被粟裕称赞为“狡兔三窟”。

叶飞率领闽东红军游击队,在军事上运用伏击和偷袭等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锻炼了部队;在政治上坚持依靠群众,采取“白皮红心”的政策应对敌人的保甲制度;在经济上实施“买卖公平,不伤害白区来的商人利益”的商业政策,坚持只抓白区土豪、只向根据地内土豪“借款”。依靠一系列正确的策略方法,叶飞领导的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顽强而又机智的斗争,不仅粉碎了敌人多次“清剿”和严密封锁,巩固了游击根据地,还开辟一些新的游击区,取得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的胜利。

驰骋战场 威震敌胆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闽东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6团,叶飞任团长。2月14日,叶飞率领全团1300多名闽东子弟兵从屏南出发,踏上了抗日征途。

叶飞率领6团在敌后克服重重困难,以夜袭、奔袭、奇袭和伏击等手段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击毙了不少日军。1939年5月,陈毅在《献给良团全体同志》(良团是6团的代号)的信中表扬道:“你们经过六个月的战斗,在白兔、在高庙、在宝埝、在下蜀、在龙潭、在延陵,你们与日寇交手,打败了日寇。”

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新四军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6团面临的目标任务是东进,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发展部队武装自己,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同时在东路地区相机建立根据地。叶飞此时改名为叶琛,其率领的6团更名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简称“江抗二路”)。他率部果断东进,不断深入腹地打击日军,攻占浒墅关、炸毁京沪铁路、袭击上海日军虹桥机场。新四军胜利的消息在上海、香港等地的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大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的抗日斗志。现代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就是以他们为重要原型而创作的。

新四军不但要打击日军,而且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反共磨擦。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整套“溶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政策,把摩擦重心转移到华中。为了避免与国民党顽固派发生直接冲突,新四军响应中央部署,将江抗部队主力撤出东路,转至扬中一带整训,并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仍称挺进纵队)。1940年3月21日拂晓,蒋介石命令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和李品仙部,兵分三路从东西两面向新四军第5支队驻地半塔集发起夹击。3月22日,接到陈毅电令后,叶飞亲率新四军挺进纵队4个营主力,从驻地吴家桥出发,日夜兼程急速增援半塔集。4天之内,叶飞率部长途奔袭,连打3个胜仗,毙伤日、伪、顽军1500余人,硬是从敌人的东南侧翼撕开了一个缺口。叶飞率部及时增援,大大鼓舞了半塔集坚守部队的士气,为彻底打退敌人进攻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新四军进军苏北、沟通淮北和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半塔集战斗以后,叶飞率部在郭村休整。国民党军不甘失败,企图与日军共同夹击新四军。韩德勤借口新四军“侵占”其下属防地,多次派人索要郭村。1940年6月28日,在韩德勤的挑唆下,李长江率13个支队(团)兵力四面猛攻郭村。陈毅不赞成叶飞率部在郭村孤军御敌,要求他把部队暂时退回江南。叶飞连夜召开挺纵团以上干部和苏北特委领导出席的联席会议,大家一致主张保卫郭村。经深思熟虑后,叶飞下达了独立作战、还击敌人的作战决定。他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在这里打有把握,那好,就下决心在这里打。对陈司令员,我负责好了。陈司令员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他不在这里,而且他只到过吴家桥,没有到过郭村,不了解这里的地形、群众条件、敌情。我们前线指挥员了解情况,要敢于实事求是,独立负责,这才是真正地向陈司令员负责!向党负责!”叶飞指挥部队固守待援,在苏皖支队的及时增援下,在李长江部起义部队的内外夹击下,成功击退了敌军13个团的围攻。郭村保卫战后,陈毅写下《保卫郭村》的诗篇,称赞道:“孤军英勇,领导坚强,是胜利的核心;军民团结,友军起义,是胜利的保证。反共阴谋,又被粉碎,日寇胆落,汪派震惊。”新中国成立后,郭村保卫战被拍成电影《东进序曲》。

1944年3月,叶飞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车桥战役,歼灭日军800余人、伪军800余人、缴获九二式平射炮2门,以及大量军用品。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抗战八年来八路军新四军》一书中曾经指出:“在抗战史上,这是一九四四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

骁勇善战 屡立奇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妄图6个月以内消灭全国的解放区。从解放战争开始到1949年初,叶飞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10兵团司令员等职。华东战场上的每次重大战役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宿北战役中,叶飞指挥第1纵队大胆纵深穿插迂回,实行分割围歼,成功分割了国民党军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69师,国民党军预备3旅与第60旅、第41旅之间的联系。当身处敌人纵深、四面受敌的危机局面,叶飞当机立断,决定坚持到黄昏,再寻机实施突围。经过浴血苦战8小时,第1纵队粉碎了国民党军整编第11师的北援,扭转了危局,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师的战例。

莱芜战役中,叶飞顾全大局,不惜牺牲,诱敌深入,激战三昼夜,以1个纵队钳制4万多人的国民党军李仙洲部。莱芜战役共歼敌5.6万余人。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在战役总结中说:“在各纵的配合上说,1纵最吃力,虽然缴获不大,但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作用,应算第一功。”

著名的盂良崮战役中,国民党投入了60个旅,约45万兵力,其中有蒋介石的“御林军”整编第74师、“主力中的主力”第5军和陈诚的起家部队整编第11师。叶飞临战受命,指挥第1纵队再次投入苦战中。他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深入敌军纵深,穿插分割强敌,成功地从国民党军整编第74、25师的中间穿过,切断了两支劲敌的联系。当陈毅司令员发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的命令时,叶飞正面临着两面作战、兵力不足的困难。但是,他果断地决定从阻击部队中抽兵,集中力量向孟良崮攻击。战斗空前激烈。在叶飞的统一指挥下,各纵队同心协力,直取孟良崮,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老战士王征明后来对此回忆说:“他顾全大局,肯挑重担,打大仗,打恶仗,使叶司令声名远扬。在莱芜战役和盂良崮战役中连连立下奇功。他指挥作战非常威严,攻城夺池往往身先士卒。……他是一位身经百战无往不胜的上将军,是我一贯由衷敬爱的领导和师长。”

渡江战役中,叶飞担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1949年4月20日9时左右,当渡江作战即将发起时,英国“紫石英”号军舰由东向西,闯进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叶飞命令前沿觀察所升起信号,警告英国军舰迅速离开解放军防区。然而,英国军舰不但不理会,反而猖狂地将炮口转向解放军阵地。叶飞当机立断,命令向英国军舰开炮,击伤了“紫石英”号。停泊在南京的英舰“伴侣”号竞想强行通过解放军控制的江面去增援“紫石英”号,也被解放军炮兵击伤。第二天上午,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率旗舰“伦敦”号和快速舰“黑天鹅”号耍起“大英帝国”的威风溯江西进。叶飞霸气地命令:“既然你们这样猖狂,我们也不是好欺负的!开炮!”梅登带着遍体鳞伤的“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仓皇逃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次炮战毙伤了英军111人,使帝国主义者意识到,鸦片战争以来依仗船坚炮利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叶飞指挥10兵团胜利突破长江天堑后,率部参加了上海战役,随后进军福建,组织指挥了福州战役、漳(州)厦(门)战役,歼灭国民党军10余万人。

经略东南 敢于担当

南下福建后,他身兼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工作千头万绪,一边继续为建立并巩固新生政权而战斗,一边为建设一个新福建而殚精竭虑。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不但工业落后,交通也极为闭塞,可谓“手无斤钢,路无寸轨”。叶飞调查发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在于交通。福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不仅严重阻碍发展经济,而且严重影响战备,尤其是解决厦门交通的难题迫在眉睫。如果能修建—条连接厦门与大陆的海堤,不仅可以解决厦门交通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有利于军事战备;不仅可以解决近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养活3万多个家庭。但是,在海中造一条既能通汽车又能通火车的堤,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叶飞这一具有超前意识的大胆设想得到毛泽东和陈毅的大力支持,中共拨出专款1300多万元。叶飞领导福建人民自力更生,移山填海,厦门海堤于1954年12月10日正式通车。厦门海堤的修建,对后来厦门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筹建铁路以图自强”一直是福建人民的世纪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福建的发展,也为了战备的需要,中央决定修建福建铁路。叶飞认为,修建铁路应目光长远,不但要考虑国防需要,还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建议修建鹰厦铁路(从鹰潭经资溪、邵武、南平、永安、漳州至厦门)。他说:“除了军事意义和政治影响外,东线里程较西线、中线短,工程费用较省,而且东线吸引人口最多,货运量较大,并与浙赣线接轨便利,从货源流向上更合理,便于闽西北森林资源开发,又可以沟通闽东、闽中、闽南经济。”这一方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后,叶飞就把抢修鹰厦铁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但动员10万民工配合铁道兵施工,而且经常到工地一线鼓励民工发扬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叶飞曾说:“如果说厦门海堤是移山填海,那么鹰厦铁路就是劈山开路。”1956年12月9日,这条全线穿行在崇山峻岭,沿途有46座隧道、159座桥梁和1658座涵洞,全长700余公里的鹰厦铁路胜利竣工。鹰厦铁路的建成,实现了福建人民拥有铁路的世纪梦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在东北,而贫穷落后的福建因为是前线,要准备打仗,所以没有一个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叶飞深知抓好福建的经济建设不仅要全面发展农业,还要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为了加强福建工业的发展,叶飞在强调自力更生同时,还不忘借力上海。他亲自向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求援,请上海市在经济调整中搬迁一部分工厂到福建来,成功地从上海迁入玻璃厂、搪瓷厂、开关厂、食品厂、毛巾厂、针织厂、皮鞋厂、被单厂、丝绸厂等30家工厂,促进了福建地方工业的发展。叶飞还下大力气抓电力、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来逐渐改变福建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1957年,在叶飞的领导下,福建工业建设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南福铁路动工,仙游糖厂正式投产,古田溪水电站二期大坝工程开始施工,三明工业基地建设也有板有眼地启动,为福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解放思想 勇于探索

早在1975年的时候,叶飞在交通部主抓贷款买船、建设远洋船队时,就意识到充分利用香港中资企业——中国银行和招商局的重要性。叶飞还通过外事局副局长袁庚了解到,香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大开放,经济得到大发展。但是,同样在香港的中资企业招商局,却因受国内保守思想的束缚,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叶飞对袁庚说:“香港招商局大有可为,我们要把这个老牌中国企业搞兴旺起来。”

叶飞善于思考,敢于决策。他向国务院提出了要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1978年6月,国务院完全同意这一方针。10月9日,叶飞签发了交通部党组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请示》提出香港招商局今后的经营方针应当是:“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请示》还提出:“进一步发展一批中小型现代化交通工业和其他工业企业;接受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就地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装配线,聘请专家、技师,为国内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兴办现代化建筑公司,承包港澳、国内基础工程与建港任务;抓住船价大跌时机,增添一批新船或半新船开辟班轮航线,承办旅游联运,开展对外揽载业务;收购超龄轮船,发展拆船业,把废钢重炼重轧为各种钢材;增设浮船坞,修造国内外船只;兴建集装箱码头,积累经验;购进或卖出与航运有关的房地产、仓储等。”“经营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我们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不向国家要投资。主要是就地筹集资金,依靠扩大发展业务,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或向银行贷款(包括向外资银行抵押贷款),也可试行发股票和有价证券,多方设法吸引港澳与海外游资;并建议允许香港招商局的中转代理、仓储驳运等业务每年约二千万港币的净收入,从一九七九年起留用五年,不上交财政,用以扩大业务。”

10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交通部党组的这份报告。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办企业,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叶飞敢于“摸着石头过河”。他曾说:“世上许多事并不都是事先计划好了的。新鲜事物的诞生,往往是应运而生,或叫做时势使然,也是逼上梁山。‘蛇口工业区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反正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之前,我的脑子里是没有的。”

考虑到香港不仅地皮贵而且劳动力也贵,叶飞建议把原拟建在香港的大部分企业移到香港和广东边界的广东这边,这样既可以免受香港地皮贵、劳动力贵之苦,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毗邻香港,在引进香港和国际市场的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有诸多的便利,除此之外,还能为广东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企业办好了,广东省作为地皮和其他生产条件的投资方,也可以獲得相当可观的收益。这一建议得到广东省领导的大力支持,工业区被批准建在蛇口公社。

蛇口,这块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短短的几年里,兴建起了300多家三资企业;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厂房星罗棋布,高楼林立的发展热土;建起了客运和货运码头,成了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现代化海港工业小城。在建设过程中,蛇口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更是震动全国。蛇口工业区的创建,成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率先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蛇口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面旗帜,“蛇口模式”更是堪称改革开放的活化石。

(陈安,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方良平,中共赣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束伟

猜你喜欢
叶飞福建
福建料理
“子弹头”背后的故事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叶飞在玉井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叶飞一生担任的职务研究
爱琳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