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爱萍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先后策划成立了两个紧密连接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机构,一个是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隶属中革军委领导,对外宣告成立是1949年6月4日;一个是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成立是1949年7月21日。这两个机构的简称都是“中财委”,跨了两个历史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及以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设立问题上,还有着一段党中央完善决策的佳话,对今天的调查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问题提出与决策形成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接管城市,恢复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的任务日益突显。毛泽东未雨绸缪,委托刘少奇集中精力研究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问题。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冀鲁豫及晋察冀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刘少奇兼任第一书记。8月2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各部门负责人会议。鉴于华北两大解放区已联成一片,会议研究了建立统一的财政、经济、金融、贸易管理机构的问题。刘少奇在讲话中提出,要把几个中央局统一起来,搞一个财政部,一个大华北政府。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客观上的确需要强有力的财经工作支持。6月,党中央已成立中央财经部,作为中央财政经济政策制定的研究机关。
9月中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毛泽东在会议报告中指出,以华北人民政府的财委会统一管理华北、华东及西北三区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交通和军工等方面工作。同时毛泽东在会上委托刘少奇继续研究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按照中央精神,刘少奇9月下旬领导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0月上旬成立华北财经委员会,董必武担任主任。
华北财委成立后,与中央财经部一起推动解放区财经统一工作,在促成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集中财力支援辽沈、平津战役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随着解放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向全国推进,由华北财委组织三个大区的财经工作存在困难,中财部是中央财经政策的研究机构,也无法领导各解放区的财经统一工作。
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召开财经座谈会。与会同志都不满意财经统一工作进展缓慢的状态,要求建立统一的财经管理机构。会后,中央财经部出台《关于财经工作统一方案的初步意见》,明确提出设立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建议。《意见》中指出:过去我们的财经工作,一切由地方经管,中央只在方针和计划上加以指导。这种方法在现时革命战争快要在全国范围内胜利,中央政府行将成立之际已不适合,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充实的、健全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机构。现在的中央财经部太弱,无法负此责。中财部名义可取消,各区必须推荐财经负责人(至少一人)到中央,中央另组一个财经委员会负责财经工作。在财经委员会下再分设财政部、经济部(将来可再分设工业部、贸易部、交通部、合作部等)及人民银行等,处理日常工作。没有这样一个充实的、健全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机构,我们就只能限于所谓“原则领导”或作各地区间联络传达的工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中财部在《意见》中,从财政、金融、贸易、工业、交通等方面对中央的财经统一工作提出具体方案。中财部的意见受到党中央的重视。
在考虑建立中央财经领导机构的同时,中央领导人也在考虑和物色帅才。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同罗荣桓等一起赴西柏坡,向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汇报东北的情况和东北局的工作,并参加了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陈云领导东财委的出色工作及他在领导沈阳接收中表现出的干练、沉稳和睿智,都已经引起中央的关注和重视。经过这次中央领导集体与他的直接接触,周恩来正式通知陈云:经与毛泽东商定,准备调他回中央主持财经工作。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建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财经工作的决策。3月20日,中共中央即向各中央局发出《关于财政经济丁作及后方勤务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中央应即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首先与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并加入东北、华东、西北、华中各区财政经济工作负责人为委员,依靠华北政府各部及其直辖的各省市进行业务。中央一切命令必须经过各区财委会。在走向全国胜利的过渡期中,由于中国地方广大、经济落后等具体国情,在中央领导下的区域制,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成为必要。
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驻北平。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地向全国推进,筹建新中国各方面的任务都很重,落实建立中央统一的财政领导机构的决策,党中央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实施。
调查研究与决策完善
党中央到达北平不久,刘少奇受中央委派,于1949年4月10日至5月7日赴天津,指导落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尽快解决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方面的问题。刘少奇经过20多天的深入考察,一方面感到,城市工商业工作中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必须尽快妥善解决,否则贻误生产;另外敏锐觉察到,适应全国解放战争形势,成立全国统一的财经领导机构,已十分急迫,势在必行。刘少奇说:建立中央财政经济的统帅部,其紧急不亚于军事及其他问题。以前我们不懂,这次去天津,與产业界和地方工作同志谈了一谈,才感到这项工作很紧急。我们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接收了很多东西,外国人要来做生意,交通需要统一,因此财政经济上需要高度的集中。以前我们的财政经济是分散的。最初有几十个根据地,等于几十个国家,每个根据地都有自己的税收、银行、票子、工商业等。如五台山与太行山这两个地方,十多年都是各自为政,石家庄打下来了以后,两地做生意碰了头,但是票子不过铁路,彼此货物流通都要抽税。那时这边涨价,那边落价,有几千个工作人员在彼此斗争,而且双方都是共产党员。这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怨声载道。现在平津与东北不好做生意,就因为税收和票子的问题不统一。天津和上海与外洋都通了电信,但是和沈阳与石家庄却不通。在进出口方面,各地区彼此竞争。山东、华北、东北各地都与香港做生意,但却彼此竞争买西药、军用器材;出口方面也是一样,大家都想出口,彼此压低了价钱。工业上也存在着割裂状态。例如山东缺少的东西,天津工厂却多得卖不掉;又如天津生产了很多电线,而东北却缺乏电线,彼此间是隔绝状态。要把生产搞好,许多事必须统一,而且许多事可以统一,这就需要总的统帅机构。本来想等联合政府成立后,再来建立统一的财政经济机构,但是实际情况是马上需要,等不得了。
知者善谋,不如当时。刘少奇当机立断,在天津即起草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国家财政经济机构的组织大纲(草案)》,并指示工作人员立即抄送周恩来、朱德、陈云、王稼祥、董必武、薄一波等。刘少奇这一举措,为党中央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全国统一财经领导机构决策的完善,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周密筹划与积极落实
1949年5月7日,刘少奇离开天津,紧接着又视察了唐山等地,5月10日赶回北平。5月11日至6月2日,即与朱德、陈云等接连出席中央军委在北平香山召开的财政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上海、天津、唐山等地的生产、金融、税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5月13日、14日、15日、16日、22日,讨论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机构设置等问题。
在中央领导同志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刘少奇对在天津时起草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国家财政经济机构组织大纲(草案)》作了修改。《大纲》十分全面且精辟论述了组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下简称中财委)的目的、组织机构及职能等问题。明确由于人民革命战争正在取得全国范围的胜利,为了尽可能迅速地和有计划地恢复与发展經济,借以供给目前革命战争的需要及改善人民生活,在中革军委之下,要立即建立中财委,并陆续建立若干中央财政经济部门,作为目前中央的财政经济机构。这些机构,在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前,由中革军委以命令建立,并受其委托,计划并领导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中央各财政经济部门在财政经济计划方面应服从中财委的决议,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加人中财委为委员。中财委设立下列工作机关:中央计划局、中央财经人事局、中央技术管理局、私营企业中央事务局、合作事业中央管理局、外资企业中央事务局、秘书处。除此之外,要以华北人民政府各财经部门为基础,陆续建立各中央财政经济部门,包括:中央财政处、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中央商业处、中央铁道部、中央交通处、中央燃料处、中央金属处、中央纺织处、中央工业处、中央农业处、中央林业处、中央水利处。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区域及在各省各大中城市,均应建立财政经济委员会,并在各级人民政府委员会之下设立若干财政经济部门,其组织条例由中财委另行拟定。《大纲》对中财委各工作机关和中央各财经部门的职能,对中央与地方经济部门的关系和地方经济部门的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
刘少奇新修改的《大纲》,饱含着中革军委主持的财政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机构设置问题的深度谋划,为中财委的设立提供基本框架和组织原则。5月30日报送毛泽东审阅。次日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
在毛泽东批定中财委机构组织《大纲》后,刘少奇、周恩来及陈云等即刻付诸实施。先将《大纲》下发各地,使各中央局对中财委内设机构有了了解。紧接着,6月4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主持召开中共党政机关负责人和各民主党派人士会议,宣布由中革军委派陈云、薄一波负责筹备组织中财委。在会上,刘少奇作了关于新中国财政经济政策的报告,并强调了成立中财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陈云作了《关于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说明》。
陈云说,建立全国财政经济机构,统一处理全国财经问题,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经验很少,许多问题上没有经验。需要党内外同志合作,财经委员会内部的合作,各部门之间,如工业、农业、交通等部门之间也要合作。我们强调集中统一,但仍把地方经济放在必要的地位,各大区、各省及各大城市都有财经委员会。因为现在是军事时期,中国地方又太大,交通不便,需要地方机构与中央配合。这个财经机构是临时的,是党内外合作的。工作要慢慢地来,地方机构还保留相当的地位。
由于会前文件的下发,又听了刘少奇、陈云的讲话,使与会者对成立集中统一的财经领导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楚认识。同时地方领导同志也十分明确,中财委成立后,地方财经工作也不能放松,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完成五个方面的任务,即:执行中央与上级机关指定的任务;管理当地财政工作和金融工作;恢复与发展当地人民经济;经营中央与上级机关划归地方或委托地方管理的国家企业;监督与协助由中央直接经营的当地国家企业。
会后,陈云等迅速领导组建中财委,于7月21日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使党在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城市接管任务日益繁重、许多棘手的财经问题需要全局应对的情势下,有了统一的财经指挥机构。这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经济方针政策的落实,是一项强而有力的组织举措。
决策实效与重大意义
刘少奇的天津之行促使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建立中央财经委员会来统一领导全国的财经工作”的决策,提前三个多月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转换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0月21日正式成立。故隶属中革军委领导的中财委事实存在不足三个月,但在中国共产党临近全国执政的关键时期,干成了几件对中国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先期条件。
打赢“银元之战”。中财委以中央的名义,领导并协同中共华东局、中共上海市委和南京市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巩固人民币信誉,查封旧中国金融投机大本营—上海证券交易所,基本结束了中国近代国内货币流通市场长期混乱的局面,为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生产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成功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性财经工作会议。这就是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有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五大财经领导干部参加的上海财经会议,是临近全国解放,党对全国财经工作谋划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不仅研究解决了当时财政经济困难的良策,并为新中国成立后,治理经济环境,稳定金融物价,恢复国民经济,从生产、金融、物价、贸易、管理等方面提供思路和措施。会议确定的正确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及方法举措,使得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从推翻国民党政权到执掌全国政权历史进程中政治角色转变的考验,为党执政新中国奠定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为建立人民新海关奠定基础。在旧中国100多年中,帝国主义者侵犯并长期把持着中国海关,用武力及奴役方式,强迫中国开辟商埠,进行对外贸易;以极低的关税甚至免除关税输入商品,廉价剥夺中国的财富资源,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长期陷于落后的从属于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陈云领导中财委约请全国主要海关及旧海关总署负责人来北平开座谈会,研究谋划海关工作的任务和业务范围,机构及领导系统,新海关总署的任务和组织条例,若干海关行政与业务问题,如:验征税则、稽查缉私、海港管理、统计工作及人事制度等。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中财委于9月23日至10月16日,召开了全国海关工作人员代表座谈会。陈云到会并讲话,阐明了建设人民新海关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任务。他指出,把百年来帝国主义所把持的海关,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完全自主的、有利于新民主主义国计民生的海关,是带根本性的大变革。在变革中要采取稳重审慎的步骤,把旧海关内对新民主主义有用的东西,如验证、查缉等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接受过来;人民政府要在平等互利原则下,继续与各国政府及人民恢复和发展通商关系;要逐步实现海关管理上的统一;从事海关工作的新老干部必须团结。改造旧海关,建设人民的新海关,是维护国家主权,建设新中国的首要任务,中财委员在这方面作出奠基性贡献。
成功筹谋新中国第一笔国债的发行。新中国1950年1月发行的第一笔“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陈云领导中财委在上海财经会议上商决的。会议经过充分酝酿对发行公债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对公债用途、公债数额、公债利率、还款付息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方案。党中央当时忧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恐银根过紧,影响工商业的恢复。对此陈云提出三项措施:注意调剂通货,避免发行时市场银根过紧;发行公债的数量、时间,各月按市场银根情况,灵活掌握;银行收兑黄金、美钞数量,依银根松紧而定。这三个手段,服从一个目的,即金融物价的稳定,保证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的供应。由此即可为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创造很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央忧虑的另一个问题是民族资本家对发行公债的态度。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不宜紧张。依照中央指示,陈云在上海财经会议后,分别出席中共上海市委召集的民主建国会负责人、上海产业界代表,以及机器工业、银钱业、纺织业、卷烟、西药、化工各业代表座谈会。在和与会代表的接触中,陈云了解到,一些民族资本家对发行公债有异议,向中央作了汇报。于是中央决定,公债暂缓发行。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继续向全国推进,军费未减,百废待兴,财政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仅以通货发行弥补巨额数字,物价涨风不可避免。为稳定金融物价,陈云領导中财委,下决心发行公债,报请政务院研究决定,得到批准。实践表明,新中国第一笔国债的发行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难,稳定了金融物价。而且这笔国债益民性明显,政府发行步骤严谨,信誉高,与旧中国政府变相通货膨胀的公债发行截然不同,使人民政府赢得了民心。
另外,在中财委主任陈云的领导组织下,聚集了相当的财经人才和人力资源,承担起了谋划和解决在旧社会灭亡,新社会诞生过程中,因革命阵痛而带来的一系列棘手的财经问题,为新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准备了重要的组织工作力量。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明于有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组建,是新中国政务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序篇,为新中国的财经工作打下重要基础。事实证明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因时立政,因时施宜,是政治家的智慧。此个案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实地考察与推动决策完善的内在关系及实践意义。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也是政治优势,其本质目的就是了解客观情况,发现问题,筹谋决策,其中包括完善决策,以此推动事业的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