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4-05-24 09:19付白天曾熠晨方剑乔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电针神经元神经功能

付白天 罗 宁 曾熠晨 方剑乔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1 型和2 型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研究发现,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展为DPN[2]。DPN 患者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远端轴突变性、萎缩,导致感觉障碍,涉及肢体近端,甚至中央胸部[3-4],临床表现多见四肢末端麻木、疼痛、蚁行感、袜套样感觉,腱反射减弱等症状[5]。目前,国际临床指南推荐一线治疗包括三环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以及作用于钙离子通道的抗惊厥药,其他疗法包括阿片类药物和外用药物,如辣椒素和利多卡因等[6],但大部分患者存在复发率高及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缺点,甚至会产生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因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中医学认为,DPN 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7]。电针治疗DPN 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8]。因此,分析电针改善DPN 患者神经功能的相关机制对指导临床研究有积极意义。

1 DPN 的发病机制

1.1 西医学发病机制 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除了直接损伤外周神经轴突外,血神经屏障和Schwann 细胞的功能障碍也破坏了外周神经的稳态机制[9]。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代谢途径随着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增加而激活[10];另外,糖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产生[11],与其受体结合后释放活性氧,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同时使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被激活,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外周神经元节段性脱髓鞘[12]。目前有学说表明,全身性丝氨酸缺乏会改变脂质稳态,进而导致血脂异常,是周围神经病变的新危险因素[13]。热激蛋白、聚ADP 核糖聚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 等炎症因子以及免疫细胞的参与是DPN 免疫炎症机制的关键[14]。氧化应激反应发生后,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元轴突能量供应不足,进而损伤神经功能[15]。蛋白质过氧化物使细胞内无活性的蛋白质大量堆积,使神经功能受损和神经营养支持丧失[16]。高血糖症通过某些途径诱发神经元细胞凋亡[17]。研究发现,当皮肤受到压力时,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缺乏动态适应的血液流动阻碍了正常的毛细血管灌注,导致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发DPN[18]。部分学者认为具有调节神经元生长功能的生长因子,在DPN 的发生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9]。

1.2 中医学发病机制 DPN 可归属于中医“消渴”合并“痹证”“痿证”范畴,也有归属于“血痹”“脉痹”者。DPN 为消渴病后期并发症,病程日久,脏腑气、血、阴、阳俱虚损,无法濡养四肢肌肉筋脉,“不荣则痛”。另气虚无力推动,进而化生的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使经脉闭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中医学认为DPN 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络脉痹阻为标。就虚为本而言,DPN 病位一般涉及肝肾两脏,而DPN 患者大多存在肝肾亏虚的情况。《医理真传》曰:“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故生消渴诸症。”肝主疏泄,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虚火内生,煎灼津液,阴津耗竭,故有口干多饮,四肢灼热、胀痛等感;气血运行失调则生内风,表现出肢体颤动、麻木等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又如《王旭高医案》中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消渴病程日久,肾阴耗伤,阴血不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肾中阳气亏虚,不能达于四末,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而出现肢体冷凉、麻木疼痛。就实为标而言,阴液亏虚导致血液黏滞,血行受阻,瘀血内生,而瘀血与邪热互结,不通则痛,故可见局部肢体灼热刺痛[20],而脾胃虚弱、肾脏衰微则使水液输布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聚,痰浊内生,痹阻于肢体筋肉骨节,致病情不断加重。

2 电针改善DPN 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

2.1 西医学机制

2.1.1 电针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

2.1.1.1 改善Schwann 细胞功能 Schwann 细胞在受损的神经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电针可上调DPN 大鼠坐骨神经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的表达水平,由此激活NRG1/ErbB2 信号通路,促进Schwann 细胞分化、增殖和迁移[21]。分化后的Schwann 细胞有序地嵌合排列在其神经膜管内,形成一段连接两断端的细胞桥,近侧断端组织再生并朝对应方向生长,促使受损神经修复。

2.1.1.2 抑制神经元活性,改善代谢 电针作为一种微创伤性物理刺激作用于穴位以后,激活穴区皮肤感受器,将信息传递到脊髓和脊束核,调节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及毒性作用,最终抑制神经元活性[22]。另有研究表明,对“天枢穴”进行电针刺激可调节DPN 患者血糖,同样具有抑制神经元活性的功能,从而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促进DPN 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3]。

2.1.1.3 调节神经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种类胰岛素样作用的生长因子,其受体可促进Schwann 细胞增殖和再生,促进受损神经生长和修复,从而参与神经元的保护,以及损伤后轴突的重建。电针可使DPN 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IGF-1 mRNA 高表达,促进神经生长和修复[24]。另外,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其深层均有神经分布,通过电针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加速血流,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病变周围血氧浓度,对受损的周围神经进行修复[25],同时使神经营养因子数量增加,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使DPN引发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2.1.1.4 调控细胞凋亡和抗氧化应激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是参与神经元变性坏死的主要原因[26]。而电针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数量、Bcl-2 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3、半胱氨酸蛋白酶-8、凋亡因子-1及其配体表达,并且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和修复[27]。电针还可以增强DPN 大鼠坐骨神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使过氧化脂质加速分解,降低丙二醛含量,同时阻止自由基产生过氧化脂质,防止神经细胞受损,从而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周围神经功能,以达到治疗DPN 的目的[28]。

2.1.1.5 减轻炎症损伤 叶翔等[29]发现,电针可以降低血小板选择蛋白、E 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1 等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减少白细胞聚集、浸润和中性粒细胞粘附、聚集,进而减轻由其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因此,电针能修复炎症反应导致的神经损伤,进而减缓DPN 病变过程。

2.1.2 电针作用的物理机制

2.1.2.1 电针刺激机理 电针刺激作用于机体,是一个非特异性反应过程。此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于腧穴,腧穴是末梢感受器或周围神经的某一部位。腧穴的相对特异性以及腧穴-脏腑相关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已有较多资料证明腧穴与神经间存在密切联系。但刺激穴位不是单纯刺激神经,两者的电针效应不同。电针刺激效应和针感有关,不同部位和不同刺激参数所引起的针感也是不同的。电针相当于代替人为通过持续手法操作而保持针感,针感感受器表现在穴位上不是单一的;针感是多种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综合性感觉,对于电刺激,神经、体液和肌肉等组织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2.1.2.2 波形的选择 电针的不同波形对于神经肌肉影响不同,常见的电针波形有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连续波又根据频率变化分疏波、密波,疏波频率低于30 Hz,刺激作用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韧带张力,密波频率高于30 Hz,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抑制脊髓兴奋性;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的组合波,可以刺激各类镇痛介质的释放,调节组织营养代谢;断续波是有节律时断时续的组合波,能提高肌肉组织兴奋性[30]。研究表明,电针连续波可抑制脊髓细胞自噬,降低Beclin-1 和补体C3 蛋白表达,对于神经损伤的恢复更具有积极意义[31]。

2.1.2.3 频率的选择 2 Hz 电针会促使大脑释放脑啡肽、内啡肽、内吗啡肽,止痛效果起效慢,但在营养神经、治疗神经麻木方面效果持续,100 Hz 会使大脑释放强啡肽,止痛起效快,持续作用短,适用于肌肉痉挛类疾病。魏骏骏[32]选用DPN 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PN+2 Hz 电针组和DPN+100 Hz 电针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改变,检测L4~L6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受体P2X3 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不同频率电针均可改善DPN 大鼠神经痛,且低频电针的镇痛作用优于高频。不同频率电针对DPN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CGRP 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低频电针对L4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2X3 受体表达的调控作用优于高频。

2.3 中医学机制

2.3.1 治痿独取阳明 DPN 归属于“消渴”合并“痹证”“痿证”的范畴。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治疗痹症、痿证,常取阳明经上的穴位,为“治痿独取阳明”之义。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胃经与脾经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内荣五脏六腑,肺主皮毛,大肠主津,故可润腠理。正如《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故阳明气血旺盛,方能使痿废的肢体恢复其功能。因此,刺激阳明经穴可使心气旺、肝血充、肾精盛,筋脉濡润、骨髓充盈、血脉周流不息、肢体活动自如,从而达到恢复DPN 神经损伤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合穴为经脉气血汇聚之所,合治内腑,合穴和下合穴均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因此,在取阳明经穴的同时,又注重使用电针刺激合穴、下合穴,以增强促进经气的运行,濡养四肢,改善神经功能。

2.3.2 固本通络 DPN 中医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络脉闭阻为标,所以在治疗上应标本兼治,以“固本培元,疏通经络,祛瘀化痰”为立法。首先固其本,在“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上调理阴阳,平衡气血,在临床上又以脏腑为本,四肢肌肉为标,因此固本通常为固其脏腑之本,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是固本的原则,而在《素问·长刺节论》中记载“迫藏刺背,背俞也”和《难经·六十七难》中记载“阴病行阳……俞在阳”,说明背俞穴可以治疗五脏病症。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滑伯仁《难经本义》曰“阴阳经络,气血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因此临床上俞为阳,募为阴,俞募配伍,阴病引阳,阳病引阴,能补能泄,双向调节脏腑。首先,固其本,采用的是俞募配伍的方法。其次通其络,络脉既行于表,又沟通其里,DPN 患者络脉阻滞,常由痰由瘀导致,脾胃为生痰之源,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因此在治疗上电针常选取阳明胃经和太阴脾经的穴位,加之治痰理气之要穴,共奏化痰之效。最后,电针治疗予活血化瘀之法,局部刺激经气运行,通达血行。综上所述,在固本通络的原则上,灵活取穴,对症处理,使络脉经气运行通畅,即可改善其神经功能。

3 总结与展望

DPN 的神经损伤具有不可逆性,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程,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电针治疗DPN 是基于针刺和电的协同刺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每个穴位起到的作用互补互助,共同调动人体经气,促使经气作用于DPN 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部位。通过调节神经生长因子抗氧化应激,提升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 酶活性,促使神经组织的能量释放,减轻炎症损伤,改善代谢等手段,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的神经。并且电针治疗DPN 的疗效显著,方法简便,可与其他疗法产生协同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目前DPN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对电针治疗DPN 的机制阐述较少,且现代学者更多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去研究并解释电针改善DPN 患者神经损伤机制。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电针治疗DPN 的研究中,还应在宏观解剖层面,如神经分布、神经周围的血流量分析、相关的神经传导等进行更加细致地记录并分析,提高电针治疗DPN 疗效的可信性。

猜你喜欢
电针神经元神经功能
《从光子到神经元》书评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跃动的神经元——波兰Brain Embassy联合办公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基于二次型单神经元PID的MPPT控制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毫米波导引头预定回路改进单神经元控制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