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程婉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够体现出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它强调传承技术、经验和精神,传统手工艺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能为坚持中国特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豪和自信。这不仅仅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复苏,更是我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
阳新布贴也称“粘花”,拥有1 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湖北阳新妇女利用衣物服饰的废料进行拼贴创作的一种实用性民间工艺,属传统手工艺“挑、补、绣”中补花的范畴。其纹样造型稚拙、古朴、夸张、粗犷,色彩艳丽浓郁、对比强烈又深沉内敛,具有鲜明的楚文化艺术特色,充满了浓厚的阳新乡土味。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和传统的吉祥图案,比如凤凰、蝙蝠、鸳鸯和鲤鱼等动物;荷花、牡丹、石榴和水仙等植物;佛祖、观音和童子等人物图案;葫芦、长命锁和如意等器皿纹样。阳新布贴常以这些纹样作为设计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图案。常见的布贴主题有:状元拜塔、连中三元、犀牛望月、观音坐莲、梅呈五福和麒麟送子等,如图1和图2所示,为状元拜塔图和连中三元图。阳新布贴作为楚文化的重要载体,于2008年顺利入选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黄石市阳新县已成立了阳新布贴传习所,这也为阳新布贴的后续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图1 状元拜塔
图2 连中三元
图3 “香佩系列”设计图和实物图
通过查找文献和走访调研黄石市阳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阳新县文旅局、阳新县文化馆及三溪镇文化站和浮屠镇文化站,找到了非遗布贴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如阳新布贴省级传承人胡芳提到了阳新布贴由于制作工艺繁琐费时,再加上现代社会物资丰富导致许多人也逐渐选择购买商业成品,这将直接导致了传统阳新布贴的需求量日渐减少甚至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同时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罗晓华主任也提到虽然现在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向好,但仍然有很多难题和困境需要攻克。结合实际走访和文献研究,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快消费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许多工业化产品因其便捷性和高效率的上新速度而备受欢迎。反之,那些蕴藏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正因为非遗布贴的生产速度与工业化产品的生产速度相差甚远,同时也很难达到量产的程度,这便是导致非遗布贴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原因之一。
早期由于交通和信息的闭塞,阳新布贴作为民间日用物品仅在黄石阳新的山区相传,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当地传习所的人员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他们的创作能力不足。虽然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布贴技艺手法,但是一味的重复已有的图案和技法,缺少创新性和技艺上的突破,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它深厚的研究价值也将会衰弱。
在互联网还未得到普及的时候,阳新布贴的宣传方式和推广渠道少之又少。我们认识和参观到的非遗布贴展品基本上都是由阳新布贴文化中心所提供的,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诸多因素造成阳新布贴的传播范围不大,影响力不强等,更未形成产业化的经济效益来带动当地的非遗发展。
通过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了解到非遗布贴的最新消息、作品和传承活动等,如:2023年8月,“新疆是个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文化的瑰宝人民的非遗”为主题,以“非遗+旅游”“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科技”等为主要内容,意在从多个方位去讲好中国故事,为非遗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和增进人民共享提供指导意义。此次阳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民间绣活”)作为湖北省代表项目在湖北展馆参加展览展示。
从阳新布贴产品设计本身的升级出发,再从政府大力支持的产业融合互助方向展开探索,强调以“文旅融合”“乡村振新”“文化振新”“互联网+”为主要切入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五个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新思路。
将文创产业与传统非遗相融合,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阳新布贴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应立足当地文化传统,结合旅游资源,打造独特主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日·中国礼”旅游商品展示活动中,阳新布贴的“香佩系列”被文旅部选入“中国礼物”名单。此系列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芳带领传习所绣娘制作,色彩鲜艳、精美别致、工艺精湛。该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取材传统布贴纹样,自然淳朴,沿用阳新布贴传统技艺,如绕边缝饰、“撒花”。“香佩系列”的布贴纹样美观吉祥,如蝴蝶谐音“福”,鱼寓意“余”,笔加如意寓意“如意”,老虎寓意“威”。这些文创兼具装饰与实用,可作车挂或身佩,香囊还能填充助眠薰衣草、愉悦玫瑰、驱蚊艾草等中草药材,是馈赠亲友的佳礼。
文创品类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开发布贴书签、布贴明信片、布贴挂件、布贴杯垫、布贴抱枕、布贴封皮等,来满足日常的装饰需求。通过将大块面的复杂布贴图案进行浓缩创新便能在技术上实现批量生产,就能实现"中国礼"的经济破圈,从而为非遗布贴打造了它特有的IP“社交名片”,能良好的塑造阳新布贴传统文化的品牌形象。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有效地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便可以实现“文化+游客”的发展模式,这种结合不仅能够加强地区文化认同感,更能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在推动黄石旅游业向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又能助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结合黄石及周边地区(武鄂黄黄都市圈)的旅游线路,打造非遗布贴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文化创意和旅游创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将黄石的标志性文化元素与非遗布贴技艺相融合,打造兼具本土特色和非遗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地”。此外,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博物馆、文化馆、研习所等文化场所建立长期合作,开设“创意布贴DIY手工坊”和“非遗布贴文创陈列馆”,在拓展游客视野的同时又能让游客在“非遗+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真实体验非遗布贴的创作方法,为文化旅游增添了体验感和趣味性。
为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传统工艺非遗产业的政策导向,支持各地建立非遗布贴就业扶贫项目,以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当地居民带来浓厚的文化情怀。通过传播非遗文化和传授非遗技艺,让美丽乡村充满文化魅力,让乡民保留乡土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采用“高校-政府”联动模式,开展“非遗设计·乡村振兴”的研培计划,并设立非遗布贴教学工作室,从产品陈列、产品设计、产品更新、包装设计、品牌建设等方面提高乡民的手工艺水平和创作技能,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结合订单产品开展教学培训,激发学员的创作潜力,丰富作品题材和类型,扩大非遗传统的应用范围,突破实际困难,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融合,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方向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基于阳新拼布的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用整合资源的方式,举办多场以“阳新布贴传统工艺制作”为主题的教学公益课,增强保护与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弘扬本地传统手工制作的“活态传承”,我们应该将其纳入黄石市的特色校本教育课程体系中,以艺术设计类或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鼓励和引导有设计基础的大学生投身于文化产业中,通过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收能力。当传统的非遗布贴技艺与特色校本文教相结合,这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新国潮”风,更能保障和推动我国非遗布贴技艺的“活态传承”。
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也推动了产品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时代能高效便捷地为“非遗”带来流量,也是能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现在国内许多的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文化传媒公司等都开始利用技术和创意为传统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的文创产品就可以通过西瓜、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由阳新布贴传习人定期直播分享关于非遗布贴的新进展,同时可与观众互动进行有效的直播带货。还可以在线下配合黄石市的节日活动开展“云上非遗集市”推广。只有深入挖掘、精心保护、积极宣传,我们才能将“触网”精神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传递非遗技艺,弘扬非遗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力量。
阳新布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当今“国潮风”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和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文化盛宴。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将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同时文旅融合和数字化传承也将成为非遗布贴技艺活态传承的新趋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