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本” 学会思考 重在建构

2024-05-23 23:13陈丹盛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基本图形基本经验核心素养

【摘 要】 在解决求线段最值问题时,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问题分析、数学运算和构造归纳等能力.以一道求线段最值题为例,从“基本经验”出发,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重在建构为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基本图形;基本经验;线段最值;核心素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问题分析、数学运算和构造归纳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求线段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出规律和方法.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基本图形”和“基本经验”出发,通过思考和探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落脚到课本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完善思想方法,达到对知识理解升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试题呈现及解答分析

原题 如图1,△ABC中,AB=AC=5,BC=8,D,E分别是BC,AC上的动点,∠ADE=∠B=∠C,求AE的最小值.

1.1 从“想到一个熟悉的题目或基本图形”探索解题方向

在通读题目,理顺条件和结论之后,最自然的想法就是“观察未知量,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且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量的题目”或者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联系且早已解决的问题.

分析 图中存在一个学生熟悉的基本“一线三等角”模型,然后,从“基本经验”出发,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AE+CE=5,所以AE=5-CE,求AE的最小值就是求CE的最大值.设BD=x,CD=8-x,易证△ABD∽△DCE,得CEBD=CDAB,即CEx=8-x5,CE=x(8-x)5,AE=5-x(8-x)5=15(x-4)2+95,所以AE的最小值为95.

小结 此方法利用函数求最值.先找出与要求线段相关的等量关系,建立此线段的函数模型,再利用函数的最值去求解.

1.2 从“基本经验”出发,寻找突破点,关联题目条件

我们发现需要用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最后回到原点,直指结论,需要“基本思想”进行转化,提炼出“直观后的理性分析”是解题的最佳策略[1].

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和知识等,发现图中还存在另一对相似,△ADE∽△ACD,故AEAD=ADAC,即AEAD=AD5,AE=AD25,求AE最小值转化成求AD的最小值,而AD⊥BC时AD最小值为3,故AEmin=325=95.

小结 转化思想在解题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AE的最小值不好直接求,而AD的最小值可直接求,能否把求AE的最小值转化到求AD的最小值?这就为解题指明了一种方向.利用△ADE与△ACD相似,找出AE与AD的关系式,成功把求AE的最小值转化到求AD的最小值.

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些学生熟悉“一线三等角”模型,他们从这个模型入手思考;而另一些学生熟悉“养母子”型相似,他们通过这一对相似三角形找到AE与AD的数量关系.无论是哪种方法,他们都成功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进行观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寻找不同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普遍适用的规律;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特殊化,追求解题方法的简洁、明快[2].通过这样的训练,提升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例题的教学,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看到一条线上有三个角相等时,我们会去想“一线三等角”相似;看到有两个角相等再找一个公共角时,也可得出相似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可以利用函数知识求最值,也可以利用垂线段最短来求解.例题两种解法后,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是从两个不同路径去求解问题,一个运用函数求最值,一个运用转化思想把AE的最小值转化为AD的最小值,但它们也有共同点,都是通过相似得出等量关系.

2 学会思考

2.1 从“基本经验”出发,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析1 图2中∠ADE=∠B为一个定角,这个定角所对边为AE,AE是一条动边.“定角对定边”可构造圆来求解,定角对动边也可构造圆来思考.作△ADE外接圆,如图2.

因为∠AOE=2∠ADE=2∠B,过O作OH⊥AE交AE于H,所以∠AOH=∠B,易求sinB=35,AH=35r,AE=2AH=65r.因此求AE最小值转化成求r最小值,如图3,当圆O与BC相切时圆半径r最小,此时OD⊥BC,易证A,O,D在同一直线上,AD=2r=3,r最小值为32,故AE最小值=65×32=95.

通过思考,定角对动边,可构造圆来思考.因圆周角确定,故圆心角也确定,动边与半径数量关系也随之确定,把求AE的最小值转化求圆的半径最小值.如何求圆半径的最小值呢?因圆与BC有一交点D,当圆与BC相切时圆最小.

巩固练习 如图4,在矩形ABCD中,AB>BC,BC=6cm,点M在AB邊上,从A向B运动.连接MD,以M为顶点,MD为一边作∠DMN=45°,另一边交CD于点N.在运动过程中,求线段DN长度的最小值.

分析2 构造△MDN外接圆⊙O,如图5. 图5

∠DON=2∠DMN=90°,DN=2r,r越小DN越小,当圆O与直线AB相切时r最小,方法如分析1.换个角度,能否用不等式来求半径的最小值?因定角顶点M到动边所在直线距离为6,是一个定值.而M到动边所在直线距离还有一种表达方式:MO+OH,它们都可用r表示,为r+22r,显然MO+OH≥6,即r+22r≥6,r≥12-62,故DN=2r≥122-12,所以DN最小值为122-12.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发现此题与原题相同点都是定角顶点在直线上移动,而动边也在一条直线上变化,求此动边的最小值.我们通过构造圆来进行求解时,均是把要求的动边长度用圆半径来表示,再转换到求半径的最小值.而求半径最小值又想到数学原理: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连线中,垂线段最短.先把定角顶点到动边所在直线路线长度用r表示,如图3中D-O-A为2r,图5中M-O-H为r+22r,利用垂线段最短,图3中可列不等式2r≥3,图5中,r+22r≥6,从而求出r的最小值,再得到动边长度最小值.而例题中用的不是定角顶点D到动边AE垂线段最短这一数学原理,它是利用定点A与BC上动点D路线长度最小值为点A到直线BC距离垂线段最短,而点A与动点D路线长度用r表示.

2.2 从和谐扩展的视角,提出另一形式的问题

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呢?想出几个与此题相类似有联系的有关问题,即适当改变条件,提出另一形式的问题,予以求解.

拓展一 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夹半角,求半角所对边的最小值

如图6,△ABC中,CB=AC=2,∠ACB=90°,D,E分别为AB上两个动点,且∠DCE=45°,求DE的最小值.

分析3 构造△DCE外接圆⊙O,如图7.∠DOE=2∠DCE=90°,DE=2r,r越小DE越小,此题明显看出并不是圆O与直线AB相切时r最小,那r什么时候最小呢?观察发现定角顶点C不动,动边DE在AB上运动,而点C到AB距离垂线段CF最短,另外点C到直线AB距离用r表示为CO+OH=r+22r,显然CO+OH≥CF,即r+22r≥2,r≥22-2,故DE=2r≥4-22,所以DE最小值为4-22.

拓展二 正方形顶角夹半角,求半角所对边的最小值

如图8,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F,E分别为BC,DC上两个动点,且∠EAF=45°,求EF的最小值.

分析4 构造△AEF外接圆⊙O,如图9.∠FOE=2∠EAF=90°,FE=2r,r越小FE越小,此题也明显看出并不是圆O与直线相切时r最小,那r什么时候最小呢?观察发现定角顶点A不动,动边DE一端点E在CD上运动,另一端点F在CB上运动,而点A与点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AC,另外A到C路线用r表示为AO+OH+CH=r+22r+22r,显然AO+OH+CH≥AC,即r+22r+22r≥22,r≥4-22,故EF=2r≥42-4,所以EF最小值为42-4.

反思与总结 这些题之间发现有什么共同的东西没有?从和谐扩展的视角,这一块知识是怎样生长与发展的?

分析1是从学生熟悉的“定角对定边,无中生圆”出发,提出定角对动边,能否也无中生圆?尝试试验发现动边与半径长度比是确定的,但这个圆是动的,如何找到圆的半径最小值就是此类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有的是相切时圆最小,如上面例题中分析1、巩固练习中分析2;有的不是相切时圆最小,如拓展一中分析3、拓展二中分析4.这些题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没有?如何找到它的通性通法呢?发现它们的最值与初中数学教材平面几何有关线段最值问题的定(公)理有关,有的是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有点连结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如分析1、分析2、分析3;有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分析4.

3 重在建构

初中数学教材平面几何有关线段最值问题的定(公)理有:①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有点连结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三角形第三边小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通过原题及拓展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立足教材,解决它们的原理是教材中的定理或公理,只要将线段最值问题与这些定理公理结合求解,就会寻找出解题思路.原题及巩固练习和拓展主要用到定(公)理①②,定(公)理③也有很好的应用,下面举一例进行应用.

例如,图10是一种推磨工具模型,图11是它的示意图,已知AB⊥PQ,AP=AQ=3dm,AB=12dm,点A在中轴线l上运动,点B在以O为圆心,OB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且OB=4dm,在点B的运动过程中,求点P与点O之间的最短距离.

分析5 如图12,连结B′P′,OB′,OP′,因为OB′=4,B′P′=A′B′2+P′A′2=122+32=317,在△OP′B′中,OP′最小值为|B′P′-OB′|=317-4. 图12

小结 此题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突出基本定(公)理的教学.设计相应的题型,强化训练,让学生看到定(公)理的灵活运用,所有的题目都是围绕着核心知识点来转,只是变了一个形式,是知识的不同角度、多方位的解读和训练,是检测认知结构是否牢固的试金石,从而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反思与总结 上面围绕求线段最值建构了求线段最值的知识体系,通过原题练习及拓展的分析,更系统理解这些定(公)理内容及适用条件.同时,在研题过程,我们又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去解决同一问题,多种解法培养发散思维,寻找各种解法共性,聚集关键知识点与思想方法;而通过不同知识解决同一问题,加强不同知识间的关联,把不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真正体会异曲同工之妙.在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学生模型、转化、构造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此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系统化知识理解同时,又增加了学生体验,补充了学生数学思想,完善学生数学抽象、模型、转化、构造核心能力.同时,从一个更高角度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力.它们之间的关联可用图13表示.

4 结束语

罗增儒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并非独立于数学知识,而是寓于数学知识之中.它不是通过直观获得的,而是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思考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学生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重在建构知识体系与积累核心方法.對于动态问题的解决,它需要我们以静制动,动中找静,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凯.用好“三个一”,讲好一道题[J].中学数学教学,2016(04):36-37.

[2]奚喜兵.谋定而后功:几何动点问题的解决策略[J].中学数学,2015(10):79-80.

作者简介 陈丹盛(1982—),女,浙江舟山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曾获浙江省新生代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初中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猜你喜欢
基本图形基本经验核心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利用基本图形解决圆的几个问题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
立足基础使基本图形模块化 拓宽思维提高学生应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