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芬
【摘 要】本文探讨了声乐作品中和声的运用与演唱处理方法,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影响。文章首先概述了和声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和声在古典、流行及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不同表现。随后,详细阐述了和声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协调声部组合、充实乐曲结构、增强内容表现力以及传递作品情感等。在探讨声乐作品中和声的演唱处理方法时,文章强调了选择和调整音色、控制和把握力度以及注重节奏变化等演唱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提高和声演唱质量的策略。文章认为,提高和声演唱质量需要演唱者不断实践和反思,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演出,逐渐掌握和声的演唱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声乐作品 和声运用 演唱技巧 声音控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092-06
声乐是一种直接而动人的艺术表达形式,其魅力在于能够通过声音的起伏变化将音乐与情感完美融合。其中,和声作为声乐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仅能够为旋律增色添彩,也能在无形中引导情感的流动与表达。基于此,文章认为,深入探讨声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和演唱处理方法,是声乐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和声本身的构造与特性,也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演唱技巧将和声的魅力充分展现。文章旨在从声乐演唱的角度,对声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和演唱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一、和声的概述
(一)和声的概念和类型
1.和声的概念
和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和弦,即和声的基本素材,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的音,根据三度叠置或其他方法同时结合构成,这是和声的纵向结构。二是和声进行,指各和弦的先后连接,这是和声的横向运动。从音乐技术上来说,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就作曲理论的一般观念而言,和声是与对位(复调)相对应的技术范畴。在19世纪末以前一百多年的音乐实践中,和声一直被看成对位的基础。
2.和声的类型
和声是声乐作品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常见的声乐作品和声有四类:
和弦和声:和弦和声是最基本的和声类型之一。它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不同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在声乐作品中,和弦和声常用于伴奏部分,为主旋律提供丰富的音響背景,比如通常的流行歌曲中的吉他伴奏多使用和弦和声。
声部和声:声部和声是指不同音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在多声部作品中,不同的声部扮演着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的角色,比如古典声乐作品中合唱团由多个声部组成,每个声部负责不同的音高,共同构成和声的丰满效果。
模仿和声:模仿和声是指不同声部之间相互模仿的和声形式。这种模仿可以是完全一致的音乐线索,也可以是略微变化的音乐主题。以古典合唱为例,模仿和声常在其中用于表现群体的统一性和力量。
变化和声:变化和声是指在音乐作品中,和声随着情感、节奏或音乐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可以是音高、音色、音响强度等多方面的变化。在戏剧性的声乐作品中,变化和声常用于表现人物角色的内心变化和情感起伏。
(二)和声的特点
1.古典声乐作品中的和声
古典声乐作品中和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结构上,它还影响着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效果。古典声乐作品通常包含多个声部,如合唱团、交响乐队等。这些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丰富多样,共同构成音乐作品的纹理。多声部和声能丰富音乐的层次感,为作品赋予独特的音响质感。比如在巴赫的合唱作品中,高音、中音和低音的和声运用非常灵活和协调,给其他创作者以借鉴。古典音乐还广泛使用对位技法,要求不同声部之间的音乐线索相互呼应、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和声效果。例如,巴赫的《赋格的艺术》中对位技法的运用十分严密。
2.流行声乐作品中的和声
流行声乐作品中的和声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听觉效果,其主要倾向于两点:一是和声的简洁性。流行歌曲通常以简洁、直接的和声为特点;和弦进行简单明了,以支持主旋律的表达;和声常采用基本的三和弦,使作品易于理解和传唱。二是和声的情感色彩。流行声乐作品中的和声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声的音高、音色、音响强度等方面的变化,都能传递不同的情感。比如在流行情歌中,和声的柔和、抒情性质能够增强歌曲的浪漫氛围。
3.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和声
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和声受到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一方面,不同民族音乐的和声风格各具特色。比如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和声,以及西班牙弗拉明戈音乐中的传统和声,都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音乐中的和声常融合了传统的音乐元素,如模仿自然声音、民间乐器的和声效果等。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和声也有所不同。例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民歌,以其特有的和声风格闻名。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和声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也为音乐创作和演唱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三)和声运用与演唱处理的关系
1.和声对演唱处理方法的引导与影响
和声的构造和特性直接影响演唱的技巧。演唱者需要理解和声的音程、和弦进行、音色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和声。比如在进行音程跳跃时,需要掌握合适的发声技巧以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和声的音高、音色、音响强度等变化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演唱者需要根据和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高音部分需要更加明亮、激情四溢的表达,而低音部分则需要更加沉稳、深情。
2.演唱处理对和声效果的塑造与强化
演唱处理对于和声效果的塑造与强化起着一定的作用,即演唱者通过细腻的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可以赋予和声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首先,演唱者的技巧处理直接影响和声的和谐与平衡,其通过精准的音准控制、呼吸调整和音色变化,能够使和声更加融合,营造出完美的“音响效果”。其次,不同的情感状态会引发不同的声音变化,从而影响和声的音色和音响强度。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情感需求,调整自己的演唱状态,使和声与情感相互呼应,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此外,演唱处理还能够强化和声在作品中的结构作用。通过合理的速度掌控和力度变化,来凸显和声的节奏感和动力性,使作品更加紧凑有力。
二、和声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一)协调声部的组合
和声在声乐作品中发挥协调作用,协调着各个声部的组合,使之和谐共融。这种协调作用,不仅体现在音高的和谐上,更体现在音色的融合与情感的共鸣。以民族歌剧《白毛女》为例,其中多个声部交织在一起,高音部明亮高亢,引领着整部歌剧的情感走向;中音部则饱满而富有力量,为剧情的发展提供支撑;而低音部则深沉而稳定,为整个作品奠定基础。这些声部在和声的协调下,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不仅如此,巧妙运用和声,还可以使各个声部在音色上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既独特又和谐的整体效果。
(二)充实乐曲的结构
和声可以以其独特的构造和特性,为乐曲搭建起丰满而稳固的结构。这种功能作用,不仅体现在乐曲的宏观布局上,更渗透于每一个细微的音符之中。协调声部的组合能够增加作品的音乐层次感。不同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如主旋律与伴奏的协调、高音与低音的对位等,使作品更加丰满。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合唱团与管弦乐队的协调声部,营造出壮丽的音乐画面,表达了人类团结的情感。和声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乐曲的层次和色彩,更在无形中引导着听众的情感走向。它让乐曲的每一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声乐作品中,和声的运用是塑造丰满乐曲结构的关键所在,让音乐更加动人。
(三)增强内容表现力
和声有助于丰富声乐的色彩和深度,增强作品的内容表现力。比如歌剧《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和声。在描述贾宝玉与林黛玉深情對话的场景时,和声细腻而缠绵,将两人内心的情感纠葛展现出来。而在展现贾府荣华富贵、家族兴衰的宏大场面时,和声则通过宽广而雄浑的音响,反映出一种画面感。和声不仅通过音色的变化和音响的层次来塑造音乐形象,更通过巧妙的和声进行来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从而有助于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戏剧性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四)传递作品情感
和声是情感的传递者,其通过自身独特的构造和特性,将作品的情感内核精准而深刻地表达出来。和声是由不同音高和音色的音组合而成的,这些音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的音响效果。例如,当和声采用明亮的音色和较高的音区时,能够传递出欢快、激昂的情感;而当和声采用柔和的音色和较低的音区时,则能够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因此,在声乐作品中,和声的运用需要紧密结合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需求,通过巧妙的和声设计和处理,使作品情感得以充分展现。
三、声乐作品中和声的演唱处理方法
(一)声乐作品中和声的演唱技术因素
1.选择和调整音色
选择和调整音色是实现和声效果的一个环节。演唱时,通过鼻腔肌肉可以改变音色,控制喉部肌肉可以调整音高,而控制口腔肌肉可以影响音长。在选择音色时,要基于作品的整体风格与情感需求。对于激昂热烈的曲目,需要选择明亮、高亢的音色;而对于柔美抒情的作品,则需要选择柔和、细腻的音色。在和声演奏中,各个声部的音色需要相互协调、融合,以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因此,演唱者需要掌握一定的音色调整技巧,如通过改变发声位置、调整气息等方式,使音色更加贴合作品的和声需求。此外,演唱者还需注意音色的动态变化。在演唱过程中,随着情感、节奏等因素的变化,音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动态的音色变化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和声效果更加生动、立体。所以,在选择和调整音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和声的具体要求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和声效果。此外,演唱者也需要具备拓展音域的技巧。在练习高音时,可以借助假声或哨音等方法来提高音域范围,以适应不同歌曲的演唱。
2.控制和把握力度
演唱力度的强弱变化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表达。演唱者在处理和声时,需根据和声的色彩和层次,灵活调整力度。在和声丰富、情感深沉的部分,需适当加大力度,突出和声的厚重感和情感的深沉感;在和声简洁、情感轻盈的部分,则需要轻柔地控制力度,保持声音的透明和纯净。在演唱技巧上,力度控制需要结合呼吸、共鸣等要素,通过深呼吸来稳定气息。首先要确定换气点,规划呼吸时长,学会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呼吸,保持声音的流畅和有力输出。同时,利用头腔、胸腔等共鸣腔体的调节,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表现力。在这过程中,演唱者还需注意声音的连贯性,避免力度变化过于突兀。把控好力度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把握音准。恰当的力度控制,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中的和声魅力,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3.注重节奏的变化
和声的运用与节奏的变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注重节奏的变化是和声演唱的一项技术。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演唱者需根据和声的特点和作品的风格,精准地把握节奏变化。演唱者需对作品的节奏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每个和声部分的节奏特点和变化规律。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根据和声的节奏变化,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和力度,使声音与和声完美融合。
为了应对节奏的变化,演唱者还需运用一些具体的演唱技巧。例如,在遇到节奏较快的和声部分时,可以通过快速的换气和灵活的吐字来保持声音的清晰和连贯;而在节奏较慢的和声部分,则需注重声音的深沉和情感的表达,使声音更具感染力。此外,保持节奏变化中的对比和统一也是一种技术。通过在不同和声部分运用不同的节奏处理方式,可以突出作品的层次感和音乐形象的多样性;同时,也要保持整体节奏的稳定性,以确保作品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二)提高和声演唱质量的策略
1.深入理解和声结构
和声结构决定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情感的表达。只有深入理解和声结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声的色彩和变化。而要深入理解和声结构,首先需要扎实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了解各种音程、音阶、调式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在和声中的运用。比如,在演唱复杂和声结构的作品时,演唱者需要清晰地分辨出每个和声部分的构成,包括主音、辅音、和弦的类型等。这样才能根据和声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和声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听辨分析,在聆听弹奏后,对乐曲的和声处理作大体的说明;二是口头分析,根据乐谱内容,进行口头上的概要性解析与阐述;三是书面分析,对乐曲的和声作细致的叙述,包括标出每一和弦的级数、位置与功能,以及各项和声分析的要求。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和演唱技术来深入阐述和声结构的重要性。例如《欢乐颂》的和声结构非常丰富,既有庄严的主和弦,又有轻盈的副和弦。演唱者需要通过对和声结构的深入分析,把握每个和弦的特点和色彩,从而在演唱中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同时,配合运用适当的音色、力度和速度等演唱技术,使声音与和声完美融合。要深入理解和声结构还需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演唱者可以通过多听、多唱、多分析优秀的声乐作品,积累丰富的和声演唱经验。此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和声结构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创新,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2.掌握和声的色彩变化
和声的色彩可以理解为和声所展现出来的所有可感听觉相态的集合,它为听众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感觉。不同的和声组合色彩具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大调的Ⅰ、Ⅳ、Ⅴ级和声听起来明亮、开朗,而小调的Ⅱ、Ⅲ、Ⅵ级和声则听起来暗淡、忧郁。色彩的变化可以丰富作品的情感层次,有助于演唱者表达作品的内涵,并通过色彩营造的感觉与听众建立情感共鸣。
要掌握和声的色彩变化,就要对和声的基本构成有深入理解。和声由音高、音程和音色组合而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和声的色彩。演唱者需要熟悉各种和弦的类型和特性,了解其在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例如,演唱者需要对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等独有特色保持高度敏感。比如著名歌剧《茶花女》的经典唱段中,和声变化丰富多样,其中明亮的大调色彩和暗淡的小调色彩相互融合。演唱者只有认真分析每个和声的色彩特点,才能表达出与之相对应的感觉。此外,掌握和声的色彩变化还需要演唱者具备敏锐的听觉和感知能力。通过多听、多唱、多感受,逐渐培养对和声色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的协调配合,以实现和声与整体音乐的和谐统一。这样,演唱者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和声的色彩变化,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动人、深刻的音乐体验。
3.注重声部的协调
声部协调不仅关系到和声的整体效果,还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声部协调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各个声部在音准、节奏和音色上的统一。音准是声部协调的基础,各个声部必须保持准确的音高,才能形成和谐的和声效果。节奏是声部协调的骨架,各個声部需要在节奏上保持一致,才能使和声具有稳定的节奏感。音色是声部协调的润色,各个声部应根据和声的需要调整音色,以实现整体音色的和谐统一。在具体演唱时,首先需要演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敏锐的听觉能力。此外,还需要仔细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调整自己的演唱状态,以确保与其他声部在音准、节奏和音色上的统一。同时,演唱者还需要根据和声的变化来调整演唱的力度和速度。演唱和声的原则是“贴着唱”,即紧紧跟随主旋律,但又不喧宾夺主;和声要贴着主唱的声音,起到辅助和衬托作用。演唱者开始练习和声演唱时,难免会受到主旋律的影响,难以控制和声的音律,这是正常现象。此时,演唱者要反复熟练自己的声部,并尽量控制自己的演唱,让声音融合。除了演唱人员的技巧和能力外,注重声部协调还需要演唱者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合唱或重唱中,各个声部是一个整体,每个演唱者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演唱者需要摒弃个人主义,积极与其他声部配合,共同营造和谐的和声效果。总的来说,注重声部协调是提高和声演唱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只有实现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才能为观众带来优美的演绎。
4.情感表达与和声融合
和声演唱不仅是技巧与音准的结合,也是情感与艺术的交融。情感表达与和声融合,是提高和声演唱质量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的灵魂,赋予作品以生命。演唱者要深入理解和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将情感融入演唱中。例如,在演唱表达爱情的作品时,演唱者需要深刻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变化,将情感融入每一个音符中,使和声演唱充满情感的张力。除了作品的主旋律,和声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使情感在音乐中得以展现和传递。演唱者需要准确地把握和声的色彩、节奏和变化,将其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情感表达与和声融合需要演唱者不断锤炼自己的发声技巧、呼吸控制和音色变化等能力,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融合和声。同时,演唱者也需要通过练习来培养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声的情感表达也与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感受密切相关。每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他们通过灵活运用和声,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维。有的作曲家擅长利用和声表现浓郁的柔情,有的则善于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展示了作者的创作风格。所以想要在和声演唱中充分表达情感,也需要演唱者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以及创作者的心境,以此实现音乐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的统一。
5.不断实践和反思
和声演唱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演唱者持续不断地实践与反思。这一过程既是技术的锤炼,也是艺术感悟的深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和声演唱技艺的进步。在实践中,演唱者需对每一首歌曲、每一个和声进行反复练习与打磨。通过多次实践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和声的层次感,从而在演唱中更加自如地运用各种技巧,使和声更加和谐统一。然而,实践并非盲目地重复,而是需要演唱者在每一次演唱后进行深入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和声演唱的准确性、音色的协调性、情感的表达力等方面。演唱者需要仔细分析自己在演唱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并思考如何改进。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和声演唱技术的再认识和再提高,有助于演唱者更加精准地掌握和声的精髓。此外,演唱者还可以借鉴他人的演唱经验,通过观摩优秀歌手的演唱、参加音乐会和比赛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也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和声演唱的奥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总的来说,实践和反思与和声技术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和声演唱质量。这一过程是对艺术的追求,需要演唱者保持持久的热情和毅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结语
声乐作品中,和声的运用与演唱处理方法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声作为音乐的骨架,为作品赋予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色彩,而演唱者则通过精湛的演唱技术,将和声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和声的运用多种多样,既可以协调声部的组合,使各个声部在音准、音色和节奏上达到和谐统一,也可以充实乐曲的结构,通过和声的变化和发展,使乐曲更加完整和立体。此外,和声还能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传递作品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对于演唱者来说,掌握和声的演唱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通过选择和调整音色、控制和把握力度、注重节奏的变化等技巧来准确地表达和声的色彩和情感。同时,还需要深入理解和声结构、掌握和声的色彩变化、注重声部的协调,以实现和声与演唱的完美融合。然而,提高和声演唱质量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演唱者不断实践和反思。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演出,演唱者才能逐渐掌握和声的演唱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同时,还需要在每次演出后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之,声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和演唱处理方法是一个重要话题。它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声乐作品中的和声完美地呈现出来,让听众感受到声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金红月,陈鸥.和声功能及其声学原理的探讨[J].广东蚕业,2017(12):66.
[2]赵宋光.灵敏的和弦功能感所倚蕴的数理秘骨——由辟斯顿对于减七,增六和弦的功能断言引发的和声功能理论探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