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玲
调查中发现,户外环境创设更多的是教师包办代替,很难看到真正遵循幼儿意愿的户外环境创设。那么,如何创设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户外环境呢?我们尝试运用马赛克方法优化户外山坡环境。
马赛克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技术,旨在通过多种方法和工具来收集和分析儿童的观点和经验。这种方法结合了传统的儿童研究方法,如观察和访谈,以及参与式工具,如儿童摄影、绘画、儿童会议等,从而全面地了解儿童的想法和感受。
运用马赛克方法创设户外山坡环境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搜集幼儿对户外山坡环境的看法;第二阶段——讨论材料;第三阶段——优化户外山坡环境。
运用观察、儿童拍照的方法搜集幼儿对户外山坡环境的看法
观察是运用马赛克方法的起点。我们在创设之初对幼儿使用户外山坡空间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对不同地形可以开展的活动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较陡峭的山坡上他们喜欢摆弄黏土、挖掘、聊天玩闹等,在较平坦的地面上他们会摆弄石子、树枝,观察蚂蚁等。
观察后,我们邀请幼儿参与到拍照活动中,将拍好的照片粘贴在自己的本子上,并说说为什么要拍这些照片。
婷婷(图片上是大树的树干):上面的花纹很特别。
宸辰(图片上是模糊的蚂蚁):我想知道蚂蚁往哪里走。
凌凌(图片上是一个玻璃罩子):透明的,可以往里面看。
天天(图片上是奔跑的小朋友): 我觉得他们跑来跑去很好玩。
悦悦(图片上是烨烨的脸):她突然对着镜头笑了……
幼儿关注点的顺序为:同伴、动植物、整体环境,他们更关注事物的有趣性,更关注环境能否给予他们探索性、挑战性等。
经过观察、儿童拍照后,我们了解了幼儿对户外山坡环境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阶段——讨论创设环境的材料及内容。
借助儿童绘画、访谈,讨论游戏材料与游戏内容
当我们问幼儿:“户外山坡有哪些游戏材料呢?”
婷婷兴奋地站起来说:“我知道!我知道!有滑草板,还有自行车。”
垚垚说:“还有绕来绕去的线。”
“有很多小石子。”淇淇说。
……
大班幼儿非常善于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借助表格梳理出户外山坡环境创设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更关注材料的种类,其次是数量,最后是外观。
在对材料进行梳理后,我们就怎样利用山坡空间、材料对幼儿进行了訪谈。访谈的问题主要包括:如果是你,你想在山坡上玩什么游戏?你可以到山坡的哪些地方玩游戏……并梳理幼儿的访谈答案:
问题1:如果是你,你想在山坡上玩什么游戏?
婷婷:我想在山坡上奔跑,从山坡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
宸辰:可以在山坡上挖个洞,看看蚂蚁是不是在里面。
晓晓:我想躲在山洞里,拍拍上面的玻璃罩。
……
问题2:你可以到山坡的哪些地方游戏?
菲菲:在山坡的那个滑下去的地方。
甜甜:在大树下面玩捉迷藏。
明明:在树屋或者下面可以玩娃娃家。
……
问题3:你希望山坡上有哪些材料?
涵涵:我看到了我上次贴在那里的笑脸。
宇宇:我挂在树上的线现在还挂在那里。
小金鱼:还有我上次用的石子,我拼了一个“中”字。
……
通过儿童访谈,我们可以听到许多令我们惊喜的回答,如:想象性游戏——娃娃家、规则性游戏——捉迷藏、将来的变化——瞭望台(玻璃罩子)或黏土大树、追逐风等。
在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后,环境创设开始逐渐渗透儿童学习的轨迹,能够看到儿童运用马赛克方法后对环境创设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基于马赛克方法优化户外山坡环境
策略1:注重游戏材料的挑战性,增进幼儿对户外山坡环境的积极体验
我们可以看出大班幼儿更关注材料给予他们的兴趣,比如:低结构性、挑战性、趣味性。同时幼儿更关注“我”的存在,“我”用过的材料,如:绳子、黏土、石子,等等,他们清楚地知道“我”的作品在哪里,“我”在哪里玩过哪些游戏。
策略2: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增强幼儿对户外山坡环境创设的内驱力
通过儿童访谈、儿童绘画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强烈的参与意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游戏过程、游戏结果的想法,并将游戏结果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在山坡的某一地方,成为众人参考的对象。教师应当支持、鼓励幼儿表达,增强他们参与环境创设的内驱力,激发创设环境的主动性。
策略3:重视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给予幼儿对户外山坡环境创设的决策权
户外环境创设的决策权更多在教师,教师给什么,幼儿就玩什么、展示什么,大多数时候,幼儿无法呈现自己的意愿。其实大班幼儿对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作品有着强烈的意愿。正如马赛克方法强调的,倾听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实现幼儿的“真参与”。
运用马赛克方法优化户外山坡环境创设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儿童观、教育观转变的过程。多种工具的使用为我们聆听幼儿真正的想法提供了方向。只有教师放手、赋权幼儿,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幼儿才能从“学习”到“学会”,再到“学以致用”。(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