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玲
到底应不应该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我认为当孩子询问“家底”时,家长回答不应过分直白,也无须刻意隐瞒,需要智慧应对。而这种智慧,要以培养孩子正确的“双观”,即理性消费观和正确金钱观为基础。孩子正确“双观”的形成,除学校教育引导,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观?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出生在农村,父亲是村小民办教师,算是“公家人”,没法挣工分,重任自然落在了体弱多病的母亲身上。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年终结算分的钱粮就很少。不用母亲告诉我们家庭的实际收入,我们兄妹几个都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但记忆中,母亲从未让我们感觉到过生活的拮据,也没有让我们体验过因生活不富足带来的内心恐慌。
记得每年的播种季节,无论农活多忙,母亲都要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各类蔬菜。有些当季蔬菜一时吃不完,聪明的母亲会把它们切成小块,做成脱水菜干,所以,我们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菜。同时,她还养猪、羊、鸡等,除了用它们换些柴米油盐外,大多都进了我们的肚子。
母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儿女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母爱,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讓我们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消费和规划生活。
带孩子憧憬美好未来。我发现许多家庭培养孩子消费观的方法不科学。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不仅自己不轻易消费,还刻意隐瞒家庭实际收入,以此遏制孩子的消费欲望。父母这种做法可能使孩子对金钱产生强烈的控制欲,长大后还可能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不会花钱,舍不得消费的“葛朗台”,要么过分追求金钱,为了钱六亲不认。
印象中,母亲对生活的计划性非常强,家里需要添置什么,什么时候添置,都有明晰的目标。她常常带领我们憧憬未来——当这些目标实现时,我们家会怎么样,我们的日子会怎么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憧憬,我们兄妹几个会跟着母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使有时产生了强烈的不合理消费欲望,但一想到家里的境况,想到母亲给我们的憧憬,马上就能调整心态,不盲目消费。后来虽然家里条件好了许多,但我们的理性消费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让孩子参与家庭建设与规划。从记事开始,我们兄妹就在母亲的带领下参与了家庭建设。我们做过许多“生意”,比如收集废纸、废铁、废旧塑料等回收站能收购的所有物品。当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钱时,那种满足、激动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在这些劳动中,记忆最深的还是七八岁时摘红花的情景。
红花属于稀有药材,生产队种植,准许个人采摘,晾晒后再回收。因大人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任务,采摘工作理所当然就落到小孩子身上。红花开放的时间早,大约在早晨四五点钟。为了赶上这个点,孩子们纷纷早起,我也跟着姐姐加入了抢摘队伍。尽管每天起床都感觉异常痛苦,但一想到能为家里增加收入,我马上就爬起来了。在此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所以我们兄妹几个都自然而然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我把母亲的这一“接力棒”传给了儿子。从儿子懂事开始,就让他参与家庭规划,家里增添什么都和他商量,货比三家时也请他参与。慢慢地,儿子学会了精打细算——哪些是必要消费,那些是不必要的开支,他分得很清楚。如今,儿子在杭州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尽管我告诉他有困难时,父母就是他坚实的后盾,但还贷3年来,他从未向我们伸过手。即使这两年大环境不好,去年有几个月收入不稳定,他也拒绝我们的帮助。
从我和儿子理性消费观念的形成中我悟出:其实,是否告诉孩子真实的家庭收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合理的消费观和正确的金钱观。孩子观念正确,不管家庭收入多少,家长大胆告知,对孩子的冲击也不会有多大;若孩子的观念不正,家庭收入低的孩子可能觉得父母无能或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家庭收入高的孩子可能觉得挣钱容易,花钱大手大脚。由此可见,只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还不够,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让孩子尽早接触钱财。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不少家长固守自己的执念,不让孩子过早接触钱,怕孩子会变功利或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许多朋友发现孩子上大学后,开支居高不下,甚至家里的一半收入都被孩子消费。孩子之所以如此,实际上是之前接触钱财的机会太少,对钱没有概念,不会规划自己的生活费。其实,从许多会规划财务的孩子身上我发现:很多早接触钱财的孩子不但对钱的支配欲不强烈,而且还会理财。全世界最会赚钱的犹太父母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3岁: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教孩子学会简单的计算;5岁:让孩子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东西,钱是怎样来的;7岁:看懂价格标签,培养“钱能换物”的观念;8岁:教孩子去打工赚钱,把钱存在银行里;9岁:孩子要能制订一周的支出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省下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之需;12岁:看穿广告包装的假象,设定并执行2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从这份“犹太家庭财富教育时间表”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犹太人个个都是理财高手了。
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大部分父母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知道家庭收支,一些收入高的家长还喜欢在孩子面前装穷。我的孩子从小对钱的支配欲不强烈,得益于他对家庭收支非常清楚。儿子刚上一年级,对金钱概念虽不清晰,但会简单计算。知道家里的欠款和收入后,他一下子懂事了:坚决不再要新衣服、新玩具,贵一点的零食也坚决不买。在还款的八九年中,家庭收支几乎是透明的。
让孩子学会正确用钱。我和爱人都是教师,婚前双方家庭条件都不好,父母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经济上的援助。婚后,由于买房,家里的经济条件还是不好。但逢年过节,该给父母买礼物必须买,该请亲朋好友吃饭必须请,哪怕平时过得节俭一点,该尽的孝道,该还的情都不能少。尽管家里条件一般,但在儿子眼里,家里并不十分缺钱,我们也不会让他感觉家里没钱,就是在还房款时也一样。所以从小到大儿子一直不太看重钱,收了压岁钱也会马上给我。我们也从不和他拿钱做“交易”,无论成绩多优秀,几乎都不奖励钱,因为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他也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的需求合理,我们从来不会拒绝。
从自己和儿子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作为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金钱观,不但不忌讳在孩子面前谈钱,还要让孩子早一点接触钱;同时做好理性消费的榜样,既不挥金如土,也不在孩子面前刻意装穷。
只有父母做好“双观”的践行者,才能引导孩子做金钱的主人,自然而然,等孩子拥有了正确的“双观”,无论家庭收入高低,家长都可以大方地向孩子交出“家底”。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七中学(小学部)]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