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菊
课堂教学是开展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的路径,而学生的基本素质则是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正确定位教学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更好地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方向与位置》的教学谈谈做法。
一、深度研读课标、教材,精准把握教学的起点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的相关内容,方向距离作为小学空间观念的表现形式中的一个维度,课标中提出了以下要求: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八种方向,会用这些词描述物品所在地的位置,本课也会用方向和距离描绘出简单的路线图,为五年级下册中通过相对于参照地点的方向和距离判断方向的进一步掌握和使用空间概念而奠基。
在学生们对于方位的已有认识中,已能识别八个基本方向,并会用这些基本方向说明物体所在的方位。我们通过开课的两个复习内容唤醒学生旧知,接下来通过创设去图书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认识简单路线时只有方向是不够的,认识和描述简单路线还需要加入距离、重要地点这些要素,这样更加清楚、准确。这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也是新知的生长点。方向、距离也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知识主线,无论在前面的说一说活动中,还是在课中的画一画环节,以及课堂练习中都是作为本课教学的关键点,是要反复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和理解的,这是本课探究应该聚焦的核心所在。
所以了解新旧教材的联系,是进行新内容教育和进行认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仔细分析教材内容中的新内容与前后教材新内容的关联,发现新内容的生长点,是实现认识的成功迁移和拓展的基础。
二、悟教学内容本质——变中寻不变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学习,学生知道了要对给定的路线进行更准确清楚的描述,让别人一下子就知道怎么走,必须要说清楚方向、距离和关键的地点,我们的整堂课也是围绕这三要素教学。在去图书馆的路线图当中,距离是具体可感的300米,而在描述公交车线路时,却没有具体的距离数值,而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里的距离就是用几站来替代,几站就相当于前面提到的500米、200米,这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无论怎么变化,距离这个数学本质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三、练习辅导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发掘学生错误认知的价值
对于在展示学生课堂练习是否错误先行,我们在本课的画一画环节是有过争论的。后来我们在磨课时一致认为应该尽量先出示有问题且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样的数学操作容易让学生打开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认知冲突,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所以在绘制简单路线图环节,教师是先展示了学生的问题作品,通过学生们互相的评价,建议修改等对绘图时出现的问题逐一完善,在围绕作业问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就经历了反思的过程,从而达成共识,最后形成绘图标准的绘图指南。
(二)重视教师的示范引领
在画路线图环节,本课目标虽然没有提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但教师们可以看到比例也是课标中方向与距离版块的重要内容。通过我们对学生的课前研究,学生都是有按比例绘图的基本意识和初步概念的,并且也在初次上课时有学生就提到了“比例”一词,尽管在这时比例这个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还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对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就变得特别关键,于是最后我们在呈现了学生作业之后,就提供了一份教师规范的绘制图,在其中标注了正确的比例,并在绘图提示中明确表述出了对比例的具体要求,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比例的种子,给学生们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也就为以后比例的教育打下了基石。
四、关注学生聆听——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作为一线的教师,也常有这样的苦恼:课堂上该分析的细致呈现了,该总结的也归纳了,最后有学生还是理解不深。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倾听、思考,所以我们在优化教学设计、驱动教学活动开展、专注教法改进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聆听中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学活动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聆听和应答的活动,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的行为。在互相聆听中,他们知道自己对于问题,他人也可能有其他不同的理解,由此激发他们的认识碰撞与自身反省,加深他们的理解,所以,学习聆听是十分关键的。学习聆听也是互动评价的基础,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雙减”背景下,只有我们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大处立意,课堂细节处着手,教学活动的展开深植学生学情,按照新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探索教学素材的数学本质,在有效的聆听和交流中提升数学探索的深度,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高度契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的最大功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