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震
摘要:幸福是什么?中西方哲学史上留下了很多各有特色的幸福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流幸福观包括墨家义利并行的幸福观、儒家德福合一的幸福观、道家自然无为的幸福观、佛家“即心即佛”的幸福观。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流幸福观主张快乐至上、德行至上和劳动至上。吸纳中西方传统幸福观精华,结合新时代要求,认为拥有“现实的自我知足”“精神上的充实”“快乐的心情”“不懈的奋斗”“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幸福观应具备的要素。
关键词:中国传统幸福观;西方传统幸福观;新时代幸福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141-04
Exploring the Elements of Happines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s of Happiness
Chen Weizhen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Room, Jinhua Education College, Jinhua 321000)
Abstract: What is happiness? There are many distinct views of happin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he mainstream concepts of happi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nclude the parallelism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from the Mohist School, the unity of virtue and happiness from the Confucian School, natural inaction from the Taoist School and “the Buddha is in the heart” from the Buddhists. The dominant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dvocates the primacy of pleasure, virtue and labor. Includ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of happiness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the new era should include elements such as “realistic self-contentment” “spiritual enrichment” “happy mood” “unremitting struggle” and “never-fading family and national sentim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of happiness; Western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appiness; el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the new era
幸福究竟是什么?古往今來,中西方很多哲学家围绕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可是到现在关于什么幸福也没有真正统一的含义,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中西方那些不同学者学派他们对于幸福的含义,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他们关于幸福的观点、学说无疑可以为我们研究新时代幸福观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流幸福观
(一)墨家义利并行的幸福观
代表小生产者及小农阶层利益的墨家,反对当时在社会上盛行的天命论、宿命论的观点。天命论、宿命论在社会上鼓吹人的幸福、寿命、贫富等都是由老天安排好的,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墨家提出“明天志”但“非天命”,直接批判当时的天命论、宿命论,认为人虽然要敬畏天,但人世间的一切祸福绝不是由“上天”决定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1]43,人贫富贵贱不是由老天说了算,人的幸福生活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强”与“力”。所谓“强”是指个人要通过奋发图强去追求幸福,“力”是指个人要通过倾尽全力劳作去追求幸福。这就是墨子所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1]232。“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1]205
墨家还认为,要获得幸福除了需要依靠个人的奋发图强和尽全力去劳作之外,还必须依靠“义”(即道义、公义)为幸福保驾护航。“万事莫贵于义”“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1]268“义”是墨家幸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墨家倡导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时,必须想到“义”。墨家的幸福观除了上述倡导的行“义”之外,还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利”。墨家所提之利是一种公利,也就是“兴天下之利”[1]234,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中可以看出,义利并行是墨家幸福观最大亮点,墨家提倡人们在追求幸福时,要同时注重“义”和“利”。
(二)儒家德福合一的幸福观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幸福观把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儒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对道德对至善进行不懈的追求,将个人幸福融入到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并认为追逐道德的至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可以说,德福合一是儒家幸福观最大的亮点,将美德与幸福合二为一,强调美德带来幸福,幸福来源美德。所以,儒家认为幸福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之上的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体验,并且认为人的快乐幸福源于人的“美德之行”。在儒家看来,那些物质、境遇、地位及寿命等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个人是无法决定的,而人的“美德之行”却是人自身可以控制的。战国后期,儒家學派荀子指出“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普通老百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3]。因此儒家的幸福观认为人的内在道德与获得现实的幸福是合一的。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善行去展现自己的内在道德,从而收获幸福。
(三)道家自然无为的幸福观
道家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都曾做过朝廷小官吏,后来都退隐山林,都属于没落奴隶主,但道家本身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而“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做到无为而治,当然道家倡导的“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因为道家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不需要任何外界因素干涉。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一切功利和作为。
基于此,道家的幸福观与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浑然一体。道家主张自然无为的幸福,认为人的幸福,在于其是否合乎“道”或合乎自然,而与人的富有、贫贱、功名及品德等无关。庄子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5]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认为生活中注重财富、名利、享受的人都极其愚蠢,这些外在的东西只会束缚个人自由,阻挡幸福来临。可见,道家幸福观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一种“知足常乐”“少私寡欲”的幸福,注重的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逍遥充实。
(四)佛家“即心即佛”的幸福观
佛教作为中世纪传入中国的“外来物”,通过与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发生冲突并不断融合后,渐渐成为具有中国化特色的宗教学派。佛学精髓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一门“幸福学”,告诉人们为什么会“不幸福”、再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幸福”。佛教认为人们在追求幸福道路上的迷障就是执、贪、迷、痴、嗔等,只有破除并远离了它们,幸福自然来到。
佛教思想的幸福观特别强调幸福由心而生,提倡做到心佛合一,就容易抵达涅槃境界,找到真正的幸福。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就此提出了“即心即佛”的观点,认为我即是心,心即是佛。“即心即佛”实际上是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系统地解脱人生痛苦、走向幸福之路的康庄大道。其认为,人世间的幸福之路,要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自觉体悟人生一切的不真实性,通过自我修行,去破除自己内心的物欲,贪恋等,而做到心静如水、一尘不染。佛教思想强调幸福的悟道不是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不断净化和升华,在顿悟成佛之中欣然领悟幸福的真谛。这就是佛家主张的“即心即佛”——方可抵达幸福彼岸的幸福观。
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流幸福观
(一)快乐至上的幸福观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可以说是西方快乐至上幸福观的代表哲学家之一。他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幸福的源泉在于快乐。快乐至上幸福观认为,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上最大的幸福就是追求快乐。另一位大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认为幸福即快乐,提出“我们的一切取舍都要从快乐出发,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6]。当然,在他看来,人们在追求快乐时,不能无休止无节制,一定要懂得合理的节制,也就是说,要学会“断舍离”,学会知足,才能最终获得快乐幸福。后来的西方大哲学家费尔巴哈则认为幸福不是别的,只是在于一个人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所达到的一种健康正常自然状态。由此可见,费尔巴哈也是快乐至上幸福观的倡导者,当然,费尔巴哈对快乐至上的幸福观也做了一定的升华,他认为在幸福面前,人们要善于权衡利弊,要敢于为追求长远的幸福牺牲眼前的幸福,这种舍“短福”求“长福”的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积极元素的。
(二)德行至上的幸福观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一种德性的幸福观,认为美德即知识,要求人们要把知识、道德与幸福三者融为一体,也特别强调道德是抵达幸福的桥梁。而西方另外一位哲学家柏拉图进一步发挥了苏格拉底的幸福观,直接提出人生的真正幸福在于德性与智慧[7]。亚里士多德则主张,追求至善是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且认为人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在享受一种现实的幸福。所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在幸福观上,提倡人的快乐与幸福需要德行与理性来指导、控制,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快乐幸福。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幸福包含了快乐,但又不仅限于快乐,幸福还在于必须有“善行”,就是给人带来幸福的行为或活动必须“合理”——就是“德行”。这种德行至上幸福观认为,对于人来说,能否获得幸福,最关键在于德行,而德行又包括美德与理性,这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收获幸福。所以,这个观点实质上就是倡导人们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德行活动去追求或收获人生幸福。
(三)劳动至上的幸福观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傅立叶认为,人们通往幸福的路径离不开劳动,劳动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开心与积极上进的力量,并且可以带来幸福感。“在傅立叶看来,充分的协作劳动将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四个月亮将朗照地球的夜空,冰雪将从两极消融,海水不再是咸的,飞禽走兽都听从人的调遣。这一切描绘出这样一种劳动,它绝不是剥削自然,而是把自然的造物,把蛰伏在她孕育之中的潜力解放出来。”[8]可见,劳动至上的幸福观认为劳动是一种创造、一种享受、一种美感。同时,傅立叶也认为劳动完全适合于人的情欲,可以成为游戏一样的活动,给人带去快乐、幸福,甚至主张人们利用创造力,尽可能地将苦差事变成游戏,做到苦中寻乐,在劳动工作中收获幸福。伟大导师恩格斯也比较认同劳动和幸福具有同一性,认为人的幸福与劳动是紧密关联的,认同劳动是一种快乐,人们通过劳动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综观以上中西方传统幸福观,如果我们用“扬弃”的观点去寻找提炼中西方幸福观的亮点,会发现无论是中国传统幸福观还是西方传统幸福观中,其实都认为幸福与节制、知足、正义、善行(德行)、快乐、劳动等紧密相连。笔者认为,这些中西方幸福观一定程度上能够给我们探究新时代幸福观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三、新时代幸福观应具有的要素
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華民族也正在走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时代。在这幸福美好时代,也需要一种全新的幸福观相匹配。那么,新时代幸福观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笔者认为,新时代幸福观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一)需要拥有一种“现实的自我知足”
“现实的自我知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各种状况的认同、满足,即如前诉述几种幸福观提及的,所以,新时代我们要想收获幸福,就需要拥有一种“现实的自我知足”,要破除自己内心的物欲,贪恋,才可能收获幸福,还有一定要懂得合理节制,才能最终获得快乐幸福。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老是不满足自己的现实状态,心理就容易产生不平衡,然后会沦为一个又一个新欲望的“囚徒”,而被“囚禁”在欲望中,又怎能找到幸福呢?事实上,一个善于对现实情况产生知足感的人,更容易收获幸福。汉代名臣张良,曾辅佐刘邦打下江山,后辞官退隐山林,刘邦后来多次派人规劝张良重新下山为官,但张良不为所动,很满足山林隐士生活,正是不留恋权位这一正确选择,才让他成为汉初没被屠杀的极少几个善始善终的功臣之一。当然,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现实的自我知足”,并不是要湮灭人的正常上进心,而是相对于人的贪欲心而言,因为幸福的最大敌人就是永无止境的欲望,不知足的人无法收获幸福。
(二)需要拥有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精神上的充实”来源于有正确的生活目标,有不断净化和升华自我心灵的方法。就像道家幸福观强调注重的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充实;佛家主张通过自己心灵的不断净化和升华,去领悟幸福的真谛。确实,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搞清楚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而且目标要正确合理,既不能过高,否则像“水中捞月”那样永远无法变为现实;也不能违背道德法律,否则,轻者备受良心的谴责,重者锒铛入狱,这两种结果都让心灵无法宁静,自然都无法收获幸福。一个人只有恰如其分地制订出自己的正确生活目标,比如学业目标、爱情目标、事业目标等等,那么人生就有了奋斗努力的方向,就不会置自己于空虚、无聊中。而在为目标奋斗、打拼时,精神上自然会得到充实感。当然,除了用实现生活目标去充实精神外,适当地通过给自己补充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去净化升华心灵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阅读好书好文章、品音乐看电影、游山玩水去享受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等……这些都是让人精神得到充实的绝佳“补品”。可见,精神上的充实,是幸福来临的源泉之一,空虚、无聊之人是收获不到幸福的。
(三)需要拥有一种“快乐的心情”
“快乐的心情”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客观情感表现形式。而快乐的心情从不会从天而降,一个人真正的快乐感往往都是产生于某件事或某段经历的细细体验和品味之中。生活中,像某人恋爱了、升职了、买新房了、做好事了……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经历都能触发人内在的快乐心弦,愉悦感也就油然而生。当然,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表面上很快乐,内心里却十分悲伤的人,像有些喜剧演员,昨天亲人过世了,次日还要强装笑脸登上舞台表演小品,这种肯定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幸福降临的因素。当然,我们更要通过自己的善行去赢得快乐的心情。就像儒家幸福观认为幸福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之上的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体验,认为人的快乐幸福来源于人的“美德之行”;还有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追求至善是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认为人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在享受一种现实的幸福。的确,一个人要想心情达到真正的快乐,就需要在生活中多做些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四)需要拥有一种“不懈的奋斗”
“不懈的奋斗”是指一个人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一种人生态度。就像墨家幸福观所认为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依靠个人的奋发图强和尽全力去劳作;恩格斯也认同劳动和幸福具有同一性,劳动产生幸福感。所以,笔者认为,“奋斗”其实就是“劳作”“劳动”的升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9]我们作为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们,要幸福就要去努力奋斗,就是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奋斗中去追求幸福、收获幸福、享受幸福。
(五)需要拥有一种“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是指源自一个人内心的一种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就像墨家幸福观提到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利”,墨家认为这个“利”是一种公利,也就是“兴天下之利”,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换句话说,只有国家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的幸福才能得到实现与保障。如果没有国家、民族的发展强大,又哪有个人的幸福?可以说,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个人为人在世必须具有的一种精神坐标。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也才能最终收获幸福。新时代,我们要持久地拥有幸福,就必须树牢一种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就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爱国、奉献、担当、作为。
四、结束语
的确,新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在现实中学会自我知足,在精神世界上找到充实,并不断涵育快乐的心情,朝着正确目标不懈奋斗,同时在信仰上坚守家国情怀,那样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墨子.墨子全鉴[M].东篱子,解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2]曾子,子思.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6.
[3]荀子.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97.
[4]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66.
[5]庄子.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76.
[6]戴莉婷.中西方幸福观之追溯[J].文教资料,2021(12):33-36.
[7]曹凤珍.对西方幸福观的哲学检思[J].新乡学院学报,2016(5):1-4.
[8]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272.
[9]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