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中“主体性”概念的探讨

2024-05-23 06:00:34成思思
西部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性哲学概念

成思思

摘要:在哲学中,主体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外在世界时,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态度和行动,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价值性。有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自我意识四个特征。主体性和客体性是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性”思维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包括:(一)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三)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四)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哲学;“主体性”;概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106-04

On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in Philosophy

—Application of “Subjective” Thinking to Specif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eng Sisi

(Jin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Jinzhong 030800)

Abstract: In philosophy, subjectiv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decide and deal with his or her attitudes and actions autonomously in the face of the external world, manifesting itself in autonomy, creativity and valu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nitiative, creativity, autonomy and self-awareness.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are a pair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The application of “subjectivity” thinking in specific teaching includes: (1) heuristic teaching, guiding students to think and explore actively;(2) practical oper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3) cooperative learning,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o help each other, and to make progress together; (4)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training students self-evaluation and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Keywords: philosophy; “subjectivity”; concept; application

在哲學中,“主体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它涉及人类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主体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在探讨主体性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许多不同的哲学观点和理论。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了思考是自我存在的证据,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则强调了人的存在是一种不断生成和变化的过程。此外,主体性也涉及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理解、判断等,以及我们的情感和意志,如价值观、信念、决心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主体性,使我们成为独特的个体。

一、哲学中“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一)主体性的定义

在哲学中,主体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外在世界时,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态度和行动,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价值性。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能力,不受外界强制和干预;创造性是指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标,主动地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和新的价值;价值性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具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

(二)主体性的特征

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主动性:主体性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个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新的知识和经验。

2.创造性:主体性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1]。

3.自主性:主体性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个体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不受外界强制和干预。

4.自我意识:主体性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个体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

(三)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

主体性和客体性是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性是指个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态度和行动,而客体性是指个体所面对的外在环境、事物等客观存在。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关系。主体性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影响客体,同时也受到客体的制约和限制。同时,主体性和客体性也相互塑造,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行为也会影响外在环境,从而改变客体。因此,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中“主体性”的不同观点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观点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观点是哲学中关于主体性探讨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观点强调了自我思考的存在,认为只有通过自我思考,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一观点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主体性观念的起源之一。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我思故我在”强调了自我思考作为主体性的核心,是自我存在的证明。这种主体性观念认为,自我思考是自我存在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因此,自我思考的存在与否是判断自我存在与否的关键[2]。在哲学意义上,“我思故我在”也强调了自我意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我思考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思想、观念和概念。这种创造性体现了主体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二)康德的先验主体性理论

康德的先验主体性理论是哲学中关于主体性探讨的重要理论之一。康德认为,主体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主体。先验主体性是指人类先天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是超越经验的。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康德的先验主体性强调了人类主体性的先验性和普遍性。先验是指超越经验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先验主体性强调了人类主体的普遍性和普遍可接受性,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共同基础。这种主体性观念认为,人类主体性是人类认识和行动的普遍规律和原则,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之一[3]。康德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也强调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康德认为,人类主体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创造世界。

(三)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观念

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观念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念,它既包括了前述两种观点的一些要素,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观念强调了自我意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现代哲学中,自我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反映外部世界的能力,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自我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观念强调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主体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通过实践和行动改变世界。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体现了人类主体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之一。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性观念强调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人类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之一,也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人类主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三、哲学中“主体性”的实践反思

(一)主体性在哲学实践中的应用

主体性,即个体或组织在认识、实践和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哲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哲学实践中,主体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哲学实践的基础、推动力和成果的体现。

首先,主体性是哲学实践的基础。哲学实践是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需要主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没有主体性,哲学实践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这意味着,主体必须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能够自主地探索和思考问题,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同时,主体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哲学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主体性是哲学实践的推动力。在哲学实践中,主体需要不断地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具备主体性,才能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推动哲学实践的发展和进步。这意味着主体必须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寻求改进和提升。同时,主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面对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最后,主体性是哲学实践的成果的体现。哲学实践的成果不仅包括新的知识和理论,还包括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新的理解和认识[4]。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和体现。只有具备主体性,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这意味着主体必须具备批判精神,能够自主思考、判断和选择,不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和限制。同时,主体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二)主体性的反思与批判

主体性作为哲学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讨论。然而,在实践中,主体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批判。

首先,主体性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忽视。在哲学实践中,主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知识和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存在。如果过度强调主体性,可能会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这可能会使我们过于关注主观意识和意志的表达,而忽视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规律性。

其次,主体性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对他人的侵犯。在哲学实践中,主体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如果过度强调主体性,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对他人的侵犯和伤害。这可能会使我们过于关注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而忽视了他人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最后,主体性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对自我局限性的忽视。虽然主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人类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过于自信和自负,可能会忽视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导致实践的失败和错误。这可能会使我们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而忽视了自身的局限性和现实条件[5]。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平衡好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也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侵犯他人,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不断学习和进步。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和生态环保。主体性的发挥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主体性”思维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案例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来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观察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启发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帮助教师组织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动手制作活动,如制作模型、制作艺术品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物品,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加深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共同完成项目等,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和进步。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学生可以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某个主题或项目,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评价反思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评价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反思,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首先,自我评价是评价反思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改进[6]。其次,学生互评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反思方式。通过相互评价,学生可以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相互学习和帮助。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评价也是评价反思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评估,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建议。这种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提高。教师评价还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对哲学中“主体性”概念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反思这个复杂而深奥的主题,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冰清.从“我思主体”到“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体性观念的变革[J].西部学刊,2023(24):150-153.

[2]陈霞,万建.沉时代之思,弄哲学之潮:哲学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基于哲学研究杂志社6种哲学期刊的考察[J].科技与出版,2023(12):109-118.

[3]杨朝辉,廖宏勇.“主体性介入”与“价值锚定”:论艺术生产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进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7-124.

[4]牛子牛.资本逻辑下劳动主体性的再生产: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的一个当代面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6):178-186.

[5]齐爱军,孔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主体性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22-31.

[6]加快建构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J].理论导报,2023(10):48.

猜你喜欢
主体性哲学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6:00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