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

2024-05-23 05:14张秋莹
西部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张秋莹

摘要:培养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青年学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关系着校园安全稳定、社会和谐有序的问题。当前,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类学生群体,要创新帮扶教育模式,把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紧密结合起来,以情理交融、刚柔相济的方式实现有效干预,构建防微杜渐的预防干预机制,增强帮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校园和谐稳定。

关键词:心理健康;柔性帮扶;刚性规范

中图分类号:B844.2;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094-04

Flexible Assistance and Rigid Norms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Zhang Qiuying

(Xiamen City University, Xiamen 361008)

Abstract: Cultivating young students with mature minds and sound personal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hi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but also to campus safety and stability, social harmony and order. Currently,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young students are increasing, becoming an issu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For this type of student group,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assistance education model, closely combine flexible assistance with rigid norms, achiev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an integration way of emotions and rationality, rigid norms and flexible assistance, construct a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to check erroneous ideas at the outset;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istance education, and better promo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ampus harmony and stability.

Keywords: mental health; flexible assistance; rigid norms

心理健康問题学生是青年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着眼于学生需求,力求严谨科学的工作基调与宽容和谐的工作理念相统一,以柔性帮扶和刚性规范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自省到自立、自信、自强的转变。

一、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的引入

长期以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有规章制度的刚性指令要求,在引导和调整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戒,心存敬畏。但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这类特殊群体,固化的规范和僵硬的界限过于片面化,不利于学生重塑健康心智,回归健康轨道。因此,可以借鉴企业的“柔性管理”理念,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把人性化的干预措施建立在刚性约束的基础上,发挥人文关怀和界限规范的力量,做到柔性帮扶,刚性操作,建立二者的有机统一,探索一条因势而为、因时而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途径。

二、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相辅相成的价值

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教育,牵动着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采用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相结合的方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核心思想素质,能够规范和激励个人行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就好比穿衣服扣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智不成熟、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行为不确定,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相结合,就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强化“三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清醒认识实现理想的过程是艰难和曲折的,鼓励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评价和作用,理解人生的价值意义,磨炼坚韧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有助于消解学生的逆反抵触心理

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大多较为敏感,内心脆弱,对帮扶干预有逆反抵触心理,拒绝家校联系、排斥专业诊疗、反感监管教育。因此,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相结合就是以宽严适度、刚柔相济的方式向学生释放明晰信号,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鲜明立场和态度,帮助找准问题症结,构建积极体验情感,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现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变化,引导学生在自我救助和监管教育过程中有效避免自暴自弃或极端行为,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有助于推进心理援助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刚性规范借助情理交融、严慈并举的方式,促进心理援助与刚性约束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悟援助的温度和约束的力度,让干预措施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让柔中带刚的教育理念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刚性规范在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认同教育者的干预措施,进一步规范和调整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最终转化为行动自觉。

三、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实施的难点

充分认识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相辅相成的价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当下高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角色认知不足、共同体意识不充分、专业素质不平衡等问题,造成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有机结合并有效实施的难点。

(一)角色认知不足

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教育者角色的协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相辅相成地实施危机干预直至化解危机。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工作价值取向,并以此构建不同的工作策略和行动准则,由此造成德育者和心育者的角色期望差别[1],二者在协作过程中就会面临冲突和价值选择两难的问题,不能同时满足从思想教育层面和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服务学生个体需求,解决学生心理健康危机。此外,基于角色认知差异,不同教育者对待柔性帮扶和刚性规范的尺度也会出现偏差。心育者更偏好柔性帮扶,德育者更侧重刚性规范,二者在履行职责义务的时候就会产生职责目标冲突。以家校联系为例,从心育者的职业素养来说,只要受访者认知活动和情感能力清晰,可以遵循咨询伦理,对受访学生不愿让家长知晓的信息可以进行保密,不做家校联系,最大限度地保持与受访者的信任关系,确保受访学生在思想和情绪波动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降低极端行为风险。从德育者的工作职责来说,确保家长的知情权,寻求家校教育合力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有效降低校园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因此,德育工作者更倾向于第一时间开展家校联系,让家长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对于家校联系后能否实现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利益最优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二)共同体意识不充分

一是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互动的、系统的、动态的育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工作理念差异,并造成工作方式方法差异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心理健康危机的干预与化解。二是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群体,需要专业知识支撑,但各部门或教育者拘泥于本职岗位,容易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机械,给问题处理造成负面影响。三是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发生危机行为的随机性高,可能在课堂、宿舍、校园甚至校外环境随时随地发生。但不同部门或教育者对危机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判断尺度不一致,导致危机应对呈现疲于应付的态势,不能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有责、全员育人的共同体意识。四是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中重安全稳定轻育人帮扶,以校园安全稳定为导向,片面强调刚性规范,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弱化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有机统一的作用,导致正向、积极效果迟缓。

(三)专业素质不平衡

柔性帮扶和刚性规范的实施者来源于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角色,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在教师群体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较好地做出专业判断。但基于职业伦理,对刚性规范的执行力度较为软化。相较而言,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能较好地发挥教育管理功能,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但受限于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能有效运用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问题处理效果不够圆满。其次,从家长角度而言,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从科学视角支持学生接受专业治疗,恢复身心健康。最后,从构建多层级心理健康干预预防机制来看,学生心理委员是学生队伍的稳定器,也是增进师生交流的桥梁纽带。对于这样一支学生队伍不仅要有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还要有保护学生隐私的组织纪律性,更要有敏锐洞察力和同感能力,能从同学的生活言行中觉察问题苗头和行为倾向,及时报告,参与处置。但在实操层面,学生队伍的自身建设和稳定性存在差异,领悟力和执行力都有一定差距,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

四、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的实践路径

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的有效实施,具有居安思危的前瞻性,危机处置的应变性,跟踪教育的持续性等鲜明特征,成为新时期高校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群体因势利导的教育良方,有助于学生恢复身心健康,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状态。

(一)确立总体工作原则

推进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良性运作,需要确立总体工作原则,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有的放矢,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最终目标。一是非歧视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坚持“外松内紧”的工作策略,在一视同仁的工作氛围中让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放低戒备,主观上愿意接受干预措施,能够积极配合专业诊疗。同时,在救助和矫治过程中坚持刚性约束,对学生行为中的违纪、挑衅、软化部分坚决制止和纠正,做到与普通学生“同罪同罚”,不因当事学生示弱就纵容、轻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导致学生行为放任造成更大危机。二是针对性原则。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个体差异较大,诱发因素多样化,行为方式和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工作中的帮扶措施和刚性约束不能千篇一律或仅凭经验主义,要注重实事求是,增强针对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与学生建立可靠的信任关系,找准学生的问题症结,耐心地陪伴学生克服和改正,引导学生自我疏导,自我管理,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三是及時性原则。问题具有生长性和发展性,问题一经产生,如不及时解决,就会日益严重甚至固化[2]。因此,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要坚持早发现、早介入、早治疗的原则,在问题苗头阶段就开展帮助和修正,更容易取得最佳效果。同时,对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要坚定态度,及时阻断,不能为了维护稳定就妥协退让,助长学生挑衅纪律底线和道德红线的逆反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或危害。四是变化性原则。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断变化的,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要坚持动态管理的思想,坚持帮助“特殊化”和规范“常态化”紧密结合,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性,研判形势,调整工作重点和预期目标,循序渐进地落实干预举措,既要发挥救助的及时性功能,也要贯彻好刚性约束的抑制作用,确保学生思想和行为转化到位。

(二)确立二级院系工作队伍

二级院系作为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直接管理部门,担负着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的具体执行职责,在心理健康危机处置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二级院系组建专业、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一是确立院系负责人。院系负责人统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在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善后工作中发挥着主心骨作用,这就要求负责人在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中有科学谋划和专业判断,有较强的组织力和决断力,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构建预防体系,防患于未然,并在危机事件爆发时能充分沟通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调动危机管理和处置的积极因素,推动危机事件化险为夷,充分维护学生权益和校园安全稳定。二是确立专业联系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和危机处置一定是建立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因此二级院系一定要主动沟通校级心理健康工作部门,形成挂钩联系制度,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指导院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科普教育,端正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帮扶的认知,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方法。在处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能找准诱发因素,研判危机程度和影响范围,对柔性帮扶和刚性规范的有效实施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推动危机管理出实效。三是确立辅导员。辅导员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生信任的教育者,也是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的直接执行人。辅导员的工作策略、方式方法、执行尺度都关系着问题解决的成效,因此辅导员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建立重点关注对象台账,配合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完整的信息体系,为对症下药提供有力支撑。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有效缓解学生思想压力,稳定学生情绪,控制学生行为,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事后,针对康复学生,还要做好人际关系维护和重建工作,防止公众的片面解读和反应,导致危机复发。四是确立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委员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干部,要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在师生间发挥有效的桥梁沟通作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带动同学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落实干预措施时,他们要客观公正、理性平和地当好陪伴者和监管者,协助学校、家庭解决同学心里困惑和问题。当同学出现危机情况时,有义务第一时间报告学校,配合学校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将危机影响降到最低。

(三)确立善后跟踪措施

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善后跟踪全过程。尤其是善后跟踪工作,担负着润滑思想压迫、缓冲思想激变的责任[3],作用不容小觑。一是持续跟踪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多维度考察其恢复状况,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寻找教育契机,调整工作措施,适时地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身临其境地改观思想认识,用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消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发挥学生本体作用,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减少情绪波动和危机行为发生。三是师生之间保持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关系,消除学生的思想包袱,摆正心态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避免危机复发。四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具有独立意识,有个体发展需求,在危机事件解决后要善于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厘清问题根源,总结救助和矫治的成功经验,肯定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努力和勇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面对、迎难而上的信心。五是高度关注普通学生对危机事件的解读与反应,引导正向、积极的舆论声音,帮助普通学生舒缓精神压力,及时干预普通学生的应激反应,避免危机事件产生“蝴蝶效应”。同时,鼓励普通学生理性平和地与当事学生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共同参与当事学生的教育帮助,培养责任意识和助人自助的高尚精神。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成效,更好地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探索柔性帮扶与刚性规范的有效实施,贴合学生需求,具有人本性和情感性,丰富并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理念,以情感温度和规范力度促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激发心理潜能,提升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4],牢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幸福观,积极回归健康生活状态,共同构建和谐、包容、轻松的健康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劉葵,唐闻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冲突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4):521-523.

[2]金鹏,林强,林畅.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0-122.

[3]黄文静.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南宁部分高校现状调查[D].南宁:广西大学,2008.

[4]张月露.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对“问题学生”教育的价值研究[D].遵义:遵义医科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