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涛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山东 枣庄 277000)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追求,而忽略小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改革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阶段,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和好奇心。同时,小学生也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因此,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科学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验和观察活动,如探索物质的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力的作用等等,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感受到科学现象的存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科学课程往往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例如力学、电学、光学、生物学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领域的概念和原理。然而,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具体来说,“做中学”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经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来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讲解力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杠杆原理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在“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尊重科学事实和数据。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知识的渴求之意,形成科学的精神内核。此外,“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还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这种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通过“做中学”,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科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原理。同时,科学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科学活动,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科学实验和科学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原理和应用。通过亲手做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中的力学原理、化学中的反应原理以及生物学中的生命现象等。
例如,在讲解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时,可以设计一个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科学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活动主题为制作简易热气球。活动目的为通过制作简易热气球,让学生亲身体验热气球上升的原理,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活动材料需要准备两个不同大小的塑料袋(一个用于制作热气球,一个用于演示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细绳、热水袋或者电热装置(用来加热空气)、安全眼镜或护目镜。然后,让学生将两个塑料袋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确保安全。接着,用第一个塑料袋演示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学生向这个袋子中吹气,然后用绳子扎紧袋口。接着,将这个袋子放入另一个空袋子中,再扎紧空袋子的袋口。现在,将热水袋或电热装置放入第一个袋子中加热空气。学生们可以观察到,由于加热后的空气体积变大,第一个袋子会膨胀并上升到第二个袋子中。当停止加热后,空气温度降低,第一个袋子会收缩并下降到第二个袋子的下方。再用第二个塑料袋制作简易热气球。让学生将第二个袋子撑开并尽量使其保持形状。然后,用热水袋或电热装置加热第二个袋子中的空气。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学生们会看到第二个袋子开始上升。这是因为加热后的空气体积变大,但是质量不变,所以密度变小,比周围的空气密度小,所以第二个袋子会受到向上的浮力,从而上升。在制作和观察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让袋子碰到头部或眼睛,以免造成伤害。
除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实验,如观察实验、调查实验、交流实验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增强学生的感知。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准备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此外,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调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并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交流实验,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解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蒸发”时,可以设计一个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科学小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蒸发过程。可以先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中倒入足够的水,确保水的高度超过杯子的1/3 高度。然后使用电子秤称量水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将一块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放在杯子顶部,确保它能够吸收到水蒸气。每隔10 分钟,观察一次毛巾或纸巾的湿度情况,并用电子秤称量杯中水的质量。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不断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水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为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的蒸发过程以及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环节。同时,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及时点拨,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活动方向,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此外,教师也需要把握好“导”和“拨”的度,既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又要保证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实验设备、分析实验数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科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解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量距离和时间”时,可以设计一个自主活动:教师先介绍活动内容和规则,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每组发放测量工具和记录表,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到校园内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如树木、建筑、操场等。接着,小组成员可以讨论并确定测量方案,然后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中。各小组完成测量后,回到教室集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和记录表,并分享测量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和分享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测量准确性和工具使用技巧的重要性。
在开始一项科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将如何评估自己的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自我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自我监控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在完成一项科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询问学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自我监控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在讲解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全用电”时,可以设计一个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学主题:安全用电。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电的安全使用知识和电的危险性,掌握安全用电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自我监控并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常见用电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电的危险性,引出本课的主题。接着,讲解电的危险性和用电注意事项,如不要乱拉乱接电线,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等;讲解安全用电的正确方法和常用电器安全操作,如使用家电前要先检查电源线是否破损,使用电器时要保持身体与电器距离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环节,准备一些电器和电源线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如正确插拔电器插头,正确使用电器开关等。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点评和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总结新课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回答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在家庭生活中寻找不安全的用电行为,并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正确处理这些行为。同时要求学生在下次上课时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自己家庭的用电情况和自己在家庭中如何应用所学知识确保安全用电的实例。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的危险性和用电安全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并在学生操作前进行安全说明和演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比如勤于思考、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
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游戏类型,例如益智游戏、科学实验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这些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引导学生对游戏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和感受,并针对学生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将游戏引入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游戏化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和创造力。
例如,在讲解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登上月亮”时,可以设计一个课堂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游戏名称为“登月竞赛”。游戏需要准备一些有关登月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一些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卡片、一些奖励品,如小礼品、文具等。开始后,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和流程,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教师给出第一张科学知识卡片,每个小组需要回答正确才能得到这张卡片,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分数和奖励品。接着游戏进入第二轮,教师给出第二张科学知识卡片,这轮比赛增加了难度,需要小组之间进行抢答,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分数和奖励品。在游戏结束时,获得分数最多的小组获胜,教师给予获胜小组特别的奖励品。
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到,“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同时,为更好地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对该模式的支持和推广,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