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美术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学生在美术学科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堆砌,更是通过对美的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艺术行为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形成。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立足于美术核心素养,对于高中美术教学展开探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包括观察能力、创作能力、文化素养、交流能力和批判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观察能力体现了学生对于视觉世界的感知。从小学开始,就能看到儿童能够通过视觉感知和辨认不同的色彩、形状和图案等。而在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不仅仅是对知识简单的感知和辨认,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发现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绪表达、线条运用、色彩搭配以及构图等要素,从而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第二,观察能力的提升还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艺术图鉴、艺术例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作品中的表达元素和技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第三,观察能力还需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提升。观察一幅艺术作品仅仅是开始,学生还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解读来理解作品的含义和主题。通过学习艺术史、艺术理论等知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想。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作品,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
创作能力是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构成载体,创作能力指的是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和技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的能力。
首先,创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够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思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思考和推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才能发现美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其次,创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表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艺术语言和技法,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通过表现和表达,学生能够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蕴,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从而实现与观者的沟通和交流。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对各种文化形式、艺术表现、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欣赏能力,能够从中获取灵感和创造力,同时能够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应该了解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具备跨文化的艺术欣赏和理解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拓宽艺术视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需要学生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进行解读和欣赏。通过学习古代和现代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学生能够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眼界和审美观点。
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研究和理解,能够从中获取灵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来受到启发,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山水元素或意象,使其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再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文化形式的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达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构建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有效辨析。
最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够增进对他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通过美术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能力,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交流能力作为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表达艺术观点。交流能力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手段,更是美术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观点、情感和创意,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首先,交流能力是学生通往观察和分析的捷径。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来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和表达方式。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准确地捕捉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学习素描技法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形状、细节和光影来准确地绘制出物体的外观和质感,同时也需要用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物体的观察和感受。
其次,交流能力是学生表达和创造的起点。美术学科是一门注重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学科。通过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学会用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例如,在学习绘画技法时,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而在学习设计和艺术创作时,交流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创作理念,同时也需要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反馈和意见,从中得到启发和改进自己的作品。
最后,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完成艺术欣赏和评价过程。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还需要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通过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学会用艺术语言和专业知识来描述和分析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并能够理性地评价作品的优缺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拓宽艺术视野和思维,最终提升欣赏和评价能力。
图像解读技能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是高中阶段学生在美术课堂上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对于高中美术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高中美术教师要借助于引导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开展精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解读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将内涵丰富的美术作品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丰富的现代教育资源中接受到多元化的视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艺术实践和创作中,譬如可以使其融入美术色彩、结构、表达形式等美术理论和创作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影像解读技能。
例如,在“感受中国雄伟的中国雕像”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雕像的艺术成就,以及艺术特质、制作技能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启美术教学探索。在教学活动开启的时候,要呈现出丰富的关于中国雕像的图画、文字、影像资料,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探索激情,使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具备最初的认知。之后教师为学生推送与这节课有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从多个视角走进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深度认知雕塑的艺术本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中丰富多彩的视听效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像的艺术审美文化,对于美术成果具有一个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中美术教学推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借用丰富的精读作品使学生顺利解读图画,提升艺术鉴赏与识别能力。
民间美术作品的工艺纷繁多样,如雕刻、版画、新年画、绣花、针织、剪纸、印花等艺术。如何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长廊?可以引领学生涉猎民间艺术作品,探索民间艺术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奥妙。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不同地域风俗下的民间艺术作品,领略地域差异下的民间文化,以及领略相同类型民间美术作品在做工、色彩、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性,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了解民间艺术所具备的审美、祭祀、实用等丰富的功能。
例如,在“中国民间美术”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别开生面的艺术鉴赏活动。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推出木雕、玉县剪纸、咸阳花馍、扬州面塑、苏州绣花等民间艺术品,使学生走进这些艺术品的民间工艺与传说,之后讲解这些作品的特点、渊源、传承发展、未来发展构想等。在完成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鉴赏活动之后,美术教师可以借助于PPT 向学生推送民间艺术品绘画、雕刻、蓝印等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历史渊源,激发学生对民间工艺的深入探索热情,从而达到丰富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体验的目标。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思想,而且要在合作鉴赏活动中使个体的艺术感觉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借助于共同鉴赏这一手法,丰富个体的艺术体验,提升作品欣赏水准。所以教师要开展合作鉴赏活动,使学生在艺术思想的交流和互动中,释放艺术个性,拓宽审美思维。
艺术合作活动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使用频率较高,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促使不同审美观念、艺术素养、审美视角的学生,以合作的模式,交流各自的艺术思想,由此促成欣赏课上个性化、多元化、丰富性的艺术表达氛围的形成。
比如在对美术作品《格尔尼卡》欣赏与评析活动中,借助于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欣赏活动。学生在走进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主题的过程中,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格尔尼卡》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饱受战争蹂躏之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这部作品又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使人在绝望中看到一线曙光,在多视角欣赏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中窥见《格尔尼卡》中主张和平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要求每个组将欣赏成果进行展示,为之后的艺术欣赏交流提供第一手资源,促进每个个体的艺术欣赏水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鉴赏活动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分辨善恶美丑,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因此,高中美术课堂上需要引入对比欣赏的活动模式,教师要将丰富的艺术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要学生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对比、评析。在对比欣赏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基本表述方式与特质,最终深化学生对美术理论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美学知识结构,最终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水准。
例如,在“美术作品可以看起来像什么都没有变成抽象”的教学活动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要学生认识到课本中抽象的美学形态,要引入对比欣赏活动来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潜能。在欣赏活动开启之前,学生已经娴熟掌握了关于影像美术有关的知识,在活动开启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对比,深入了解学习内容,在比较与赏析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品质。
艺术是一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让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互评和讨论,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鉴赏艺术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范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让他们从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感。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名家作品和经典案例,让他们参与讨论和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力量和表达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音乐、文字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高中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结合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学习绘画和雕塑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探索与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创造力水平。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与艺术实践,满足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艺术发展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