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兰
艺术,是人类文明美的升华。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它独特的艺术审美,作为地方曲艺的苏州评弹,也不例外,四百多年孕育生发,逐渐丰满,在各个时期都散发着绚烂多姿的艺术魅力。
苏州评弹生发在江南富庶之地,这门综合说唱艺术用苏州话讲故事,评话只说不唱,弹词有说有弹唱,一桌二椅,一把折扇,一方醒木,三弦琵琶,道具乐器简单干净,奠定了其朴素静雅的艺术基调。几百年来深受江南百姓喜爱,经久不衰,家喻户晓。
苏州话被称为“吴语”,吴语是中国众多方言语种中,词汇最丰富、表现力最强的方言之一。用吴语来讲故事生动形象,因此对评弹演员掌握吴语词汇和表现力的难度也高,要求也更加严谨。
不管是评话抑或弹词,所需要的演员文化道德修养要求都很高。艺术彰显真善美,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评弹演员,三观正是必须的,人品修养决定其艺术品格。评弹演员在台上的呈现是“照妖镜”,演员的人品在演出中会不同程度显露,有经验的观众一目了然,很难想象人品不正的演员在演出中能正确(乃至比较精确)理解演绎各种“脚色”。以前,评弹演员被尊称为“说书先生”,这一称呼也说明,在人们心中,说书人的人品道德是极高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
“文无第一”“百货中百客”,文章也好,说书也好,每个人观看后褒贬不一,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审美趋向各有不同。
怎样理解欣赏苏州评弹?
先说苏州评话和弹词共性的审美。说书中所有的场景、情节、人物、对话、行为、动作、思想等都主要是通过嘴来表现,所以演员必须吐字清晰、口劲足。故事中的意境要靠词句来传达,用词要精确,雅而易懂。说表,起脚色的抑扬顿挫要根据内容的变化,准确传达语意。吐字和声音的美观也是评弹艺术家的共性。优秀的评弹艺术家是可以把观众带入故事中去,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再说苏州评话,我们怎么去审美欣赏?评话的道具基本是一桌一椅(单档表演),一把折扇,一方醒木,一块手帕。前尘往事,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金戈铁马,演员全凭一张嘴。评话语言要通俗、生动、风趣,讲究“赋赞”“八技(口技)”“方言”,起脚色和开打的“手面”,折扇、醒木、手帕、茶壶都可作为表现人物事件的道具。艺术家有“快口”“慢口”“方口”“活口”等不同的说表风格。“噱头”(引观众捧腹的笑料,包袱)是评话表演必须掌握的技能。
评话艺术的精髓,要在名家传统经典书目中去聆听感受。传统评话有“长靠书”(如《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将军征战定乾坤一类穿“盔甲”的长篇书目),“袍帽书”(又称“公案书”,如《包公》《彭公案》等长篇书目,也有将此类书目归入“长靠书”中),“短打书”(如《水浒》《七侠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英雄侠义长篇书目)。笔者比较习惯晚间在喜马拉雅上,有选择和带有目的性地查听众多已故评话名家的经典录音,如大家熟知的顾宏伯、唐耿良、张鸿声、吴子安、吴君玉、金声伯等。听得多了,平时也忍不住跟同道好友私下交流,说说听后感。
唐耿良先生的《三国》表演风格儒雅大气、富贵高洁;语言组织干净简练,用词新法,切合时代潮流;表达思想内容逻辑性强,剖析人物精准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三国》中人物众多,各路诸侯、众多谋士、各家名将、家眷,听来清晰可辨,就连偏牌牙将、小兵、贩夫走卒都是栩栩如生。
吴子安先生的《隋唐》可谓“评话教科书”,语言的内容情感节奏特别漂亮,说法严谨工整,听者对故事和人物代入感极强。起脚色不温不火、形象到位,李元霸、宇文成都、程咬金等脚色生动可爱、深入人心。
顾宏伯先生的《包公》电视台录像,笔者看过多遍,喜马拉雅的录音也听全了所有的演出资料。业内对其爱称是“老包公”,可见他在评弹圈和观众中的影响力。他的说表轻松、亲切、幽默,嗓音宽厚沙糯,感觉跟观众在“话家常”,起脚色和手面动作飘逸大气,起脚色时的人物转换,“跳进跳出”(说表和起脚色的连续切换)的艺术感染力无人能及。
张鸿声先生,人如其名,声若洪钟,被业界称为“评话泰斗”,有“飞机英烈”“活胡大海”“噱头大王”等美称。一口漂亮的苏州话开讲《英烈》,听来大气磅礴,说表工整幽默、劲道飘逸,武将开打,手面大开大合,生死搏杀的场景中不停穿插噱头,让观众是既紧张又捧腹。他的放噱头特点是在不经意中出其不意。
上述4位大名家是笔者心中评话开宗立派的大師。如果说上述4位笔者生得太晚没能见到,那还是有幸现场观看了吴君玉、金声伯的现场说书。
吴君玉是说《水浒》的名家。说书以情动人,说书起脚色加强了表演,使观众视听更加生动立体。目光犀利有神,擅长“外插花”噱头,穿插内容贴合当下时代,说法生动新颖,引人入胜。金声伯是说《七侠五义》《包公》的名家,人称“巧嘴”。说表潇洒生动、轻松幽默,语感特别到位,擅长“肉里噱”(说书情节中自然产生的噱头)。
综上数位公认的评话名家,不难发现他们共性的艺术特征是说表条理清晰,说法紧跟时代,主题思想明确,语言严谨幽默,书中起脚色都很生动,视听者都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再讲苏州弹词,我们要怎样来欣赏?弹词有别于评话,同样讲故事,多了弹唱的表现手法。表演形式主要是双档,一般为男女演员搭配讲故事。乐器是三弦琵琶,用的弦线一般是丝弦或者类似钓鱼线的尼龙线(这样弹出来的叮咚感更熨帖江南的小桥流水),主要作用是衬托演唱,而不是单独演奏。传统苏州弹词长篇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三笑》《描金凤》《落金扇》《倭袍》《杨乃武》《文武香球》《十美图》等,多是描写才子佳人、家庭伦常故事。
弹词艺术有说有唱,种种流派唱腔各具特色,都有各自独立的艺术美感。弹词说的功夫在此不赘述,因为能欣赏评话说表,也就可以分辨弹词说书的美丑优劣。主要讲弹词弹唱的欣赏和审美,因为这是苏州评弹众多表现手法中,表现力和感染力最丰富的。
弹词的弹唱有开篇和选曲。开篇是说书前静场,也可以理解为说书的“前菜”。有经验的老观众听了一首开篇,基本能确定演员的艺术水准。选曲则是长篇弹词或中篇弹词中,艺术家留下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弹唱,弹是乐器(三弦 琵琶)伴奏和衬托,是为唱服务的,主要是唱。那既然弹是为唱服务,弹唱为什么不叫“唱弹”?因为一般都是先弹,再唱,唱的音调要根据乐器的,唱是主,乐器弹和衬托为辅。弹唱是一个整体呈现,相互依存。在实际演出中,弹和唱同样重要。但不管是弹,还是唱,跟说表一样,也是要根据内容情景人物来表现。
笔者以大家都熟知和喜欢的蒋月泉调举例浅析。
蒋调是任何一位评弹演员或者评弹观众(老听客)至少都会哼唱几句的流派唱腔,有很多经典开篇和选曲。开篇多为叙述性的。以《战长沙》为例,这首开篇的起始三弦过门节拍速度很平缓,轻重音特别讲究,三弦上“滚指”的密度不高,略显松散,过门就给人感觉关羽坐在赤兔马上缓缓前行,出口唱“关公奉命带精兵”,“关”字,苏州人读这个字口形很扁,蒋调咬这个字,口腔打得很开,有点带北方音韵,是为了让听者感觉常胜将军的形象雄壮霸气;“奉”字讲究头腔和胸腔共鸣,表现沙场军令如山;“精”字的行腔遒劲坚韧,表现出精兵久经沙场,具有良好战斗素质的特征。唱到“孔明是在他临行嘱咐言几句”的“言”字,行腔可辨军师嘱咐内容的重要性;“莫看轻”的“莫”字咬字和力度显示了诸葛亮的语重心长的意境;“发炮”的“炮”字,尾音有下颤音,增强了炮声隆隆的立体感。“一个儿好似蛟龙刚出水”和“一个儿竟如猛虎下山岭”,这两句的行腔把关羽和黄忠的勇猛和不相上下表现得生动形象。当唱到黄忠不慎摔于马下,关羽让他换马再战,就是“到明天重又要再开兵”下来的三弦过门是一个特定过门,听来既能感受关公的大将气概,不乘人之危,又是战斗高潮转向英雄惜英雄的转折点(绝非蒋先生三弦炫技。这个过门很多学生和演员在其他蒋调开篇和唱段中笔者一直会听到,感觉三弦弹得很好,其实蒋先生所有录音资料中唯一一次弹这个过门就是在这里。可见艺术家是故意为之,为了增强情景感)。这首开篇中蒋月泉艺术思想的特征呈现很多,不多展开。
再来解析一段蒋月泉弹唱的《白蛇—中秋》,这是选曲。三弦过门舒缓有致,听来就像一條小游船载着夫妻俩在山塘河上摇摇晃晃、慢慢前行,还有摇船橹桨的声音。唱到“见那云儿片片升,船儿缓缓行”这句的咬字声腔,听者真能感受到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和船行的动感画面。唱到许仙感恩妻子一句“好比那得水鱼儿有精神”的“水”字转腔把鱼儿在水中快乐的动感唱了出来,“有精神”听出来许仙内心对生活现状的喜悦快乐,“忘不了你白素贞”的“忘”字加了装饰颤音,唱出了许仙对娘子的感恩之情。
通过分析这两段经典唱段,笔者以为,弹唱要贴合情景人物内容,切忌曲调复杂,却脱离内容。
弹唱还讲究三弦琵琶的契合和衬托唱腔的艺术性。弹词流派留下的经典资料中,薛筱卿周云瑞、蒋月泉朱慧珍、张鉴庭张鉴国、朱雪琴郭彬卿这几个组合搭档的弹和唱水准尤为高。其中,薛周和蒋朱的弹唱是两种不同风格,弹词弹唱精彩绝伦,艺术性高,让人百听不厌。
薛周档两位弹奏三弦琵琶都是绝顶高手,乐器时常互换。薛的三弦方正隽永,琵琶筋道有情。周的三弦是行云流水弹法,技法细致高超,听来细腻惬意。周的琵琶细腻动听。
蒋月泉的三弦是烘云托月弹法,技法高超不炫技,弹挑颗粒皆有情。朱慧珍是托蒋唱腔第一艺术家,蒋的唱好比航海的游轮,朱的琵琶衬托就是游轮前行两边的浪花,如影随形。
评弹是值得从业者追求的艺术事业,是值得观众静心欣赏的视听艺术。相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重视的当今时代,评弹演员用心用情为观众演出好每一场,评弹将重拾昔日的荣光,在新时代绽放传统文化光辉异彩。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