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友
天竺山,也叫天柱山。取名天竺山,与佛教有关,《山阳县初志》(1694年)记载:“全山实名天竺,古西域僧经此地而名之也。”唐贞观三年(629),慧远禅师杖锡天竺山,造云盖寺,登台说法。所谓天柱山,是因峰摩云霄,直若天柱,俗称擎天一柱。
这天竺山名声了得,东晋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葛洪来此山修行炼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贾岛在此吟诵唱和;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邵雍居此著述讲学;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王禹偁来此即景抒情……
仲秋时节,约了几个文友来到天竺山脚下的僧道关,向南仰望,能看到天竺山的主峰。天竺山海拔2047米,登上山顶,也不过三个多小时,我们说好了徒步爬山,练练腿力脚力,便沿着石径拾级而上。同行的冯君问我“名曰僧道关,必有其出处”,我讲解道:“《山阳县初志》记述,宋高宗时与金议和,割秦、商之半畀金,以鹘岭僧道关为界,南为宋、北属金。”冯君感慨道:“那这个僧道关是宋金的国界线呀,要是穿越历史,我们生活在当年,登天竺山就是出国啦,要打卡通关的。”我说这僧道关当年既有僧人,也有道人,先有佛教后有道教,唐代佛教兴盛时,贾岛就是以僧人身份来天竺山的,他曾在洛阳龙门香山寺为僧,入长安后居青龙寺。这僧道关是古战场,县志记载是“南蛮王以僧道兵拒杨文广处”,民间传说却是八百铁陀在僧道关抗击金兵。
路边的野花竞相开放,在微风吹拂中轻盈地摆动,像招手欢迎我们似的。那些知名的淡黄色的百合花、俗名叫老哇(鸦)扇子的青紫色的鸢尾花、野菊花、杜鹃花、丹参、千里光、桔梗、黄芪、黄连、天南星等,随处可见,这天竺山简直是中药材的宝库。那一簇簇的葛藤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那苗条的青蒿在风中摇曳,时而斜插过来,舔舐着我们的衣襟。我们一路观赏着奇花异卉,不知不觉来到了天竺山的半山腰。
松岚亭,也叫八角亭,放眼望去,山谷里,山坡上,尽是挺然屹立的青松,微风吹来,绿浪滚滚,松涛阵阵,有诗为证:“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岚亭附近是铁钟坪,唐代慧远禅师从长安来此地建造云盖寺。白居易与贾岛有个著名的对话《栖云盖寺》:“长老何方去?”“下山化瓦粮。”“既言云盖寺,何须化瓦粮?”“云遮菩萨顶,瓦盖众僧堂。”贾岛《云盖寺》诗曰:
床头枕是溪边石,井里泉通竹里池。
宿客未眠过夜半,忽闻山水到来时。
瀑布人间应难比,银河扑入深岩里。
眼前一道电光飞,玉皇倒泻三江水。
云盖寺后来毁于兵燹,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四川僧人超古来天竺山,重建云盖寺,在建造正殿时,狂风大作,殿顶的青瓦吹落殆尽,超古便铸造长三尺、重四十多斤的铁瓦,覆盖殿顶,后来便把云盖寺改称铁瓦殿,现在的铁瓦殿是道家的道观。冯君问:“宋代的邵雍来过天竺山?”我说邵雍在云盖寺居住过很长时间。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易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研究伏羲八卦,造诣很深,在天竺山留下很多诗,其中一首是《栖天柱山》:“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从今但作西归计,免向人间更问津。无成麋鹿久同群,占籍恩深荷使君。万古千秋名与姓,得随天柱数峰存。”
铁瓦殿北面的山梁叫净云峰,唐代建有净云寺。县志记载:“净云寺,古刹也,盖自唐以至元,慧远、华藏相继建创。”净云寺与云盖寺(铁瓦殿)距离一里多路,当年贾岛和白居易经常游走于净云寺与云盖寺之间,听松涛,观云雾,眺群峰,吟诗作。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王禹偁,身为右拾遗、左司谏,因谏言得罪权贵,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他关心民间疾苦,多次到山阳体察民情,游览过天竺山,并宿净云寺。北宋中期山阳叫丰阳,王禹偁在丰阳作《畬田词并序》,明确写到丰阳:“上洛郡属邑有丰阳,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岩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畬田词》共五首,现选其中两首:
其一
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其二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在一棵名叫“不老松”的树下,伫立仰望,但见那茂密的树冠直径大约15米,像撑起的巨伞,为游人遮阴。这是一棵典型的华山松,树高20多米,树围是两人合抱的长度,树龄至少200年,游客大都在此打卡留影,取其“寿比南山不老松”之寓意。进入200多米深的台阶隧道,里面有八仙的塑像。出了隧道便是望峰台,这峰就是天柱峰。随行的苏君吟起了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名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来到仙人龛,这里有吕洞宾塑像。吕洞宾于唐宝历元年(825)中了进士,因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终南山。传说吕洞宾与韩湘子都云游过天竺山。
终于来到天竺山的大顶,这里建有云盖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从大顶的西边朝下看,那真是万丈深渊,壁立万仞的擎天一柱赫然在目,云蒸霞蔚,何其壮观!冯君说天竺山历史悠久,一定有不少诗词吟诵天竺山。我说清代几十位县令(邑令),大多数都留下吟诵天竺山的诗,我只选邑令张调的《留别天柱山》中的四句:“庄严铁瓦闻犹在,苍翠虬松想未荒。宋代高人曾下榻,鼾齁不醒白云乡。”诗里的“宋代高人”指邵雍,曾隐居天竺山。我的曾祖陈愈愚,原名陳重宪,号鲁斋,清末拔贡,曾任白水、紫阳、同官(今铜川)、葭(佳)县知县(县长),1929年编撰《增修山阳县志》,时任山阳县长方之屏在序言中写道:“礼聘邑绅陈君鲁斋,秉笔纂辑,总裁其事。”曾祖在县志中首提山阳八景,而天竺山是八景之一,他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登天柱山
置身如在九霄中,万里川原一览空。
呼吸可能通帝座,壮怀直欲问天公。
悬岩险峭巨灵劈,大地撑持砥柱同。
秋色西来风日丽,下方佳气郁葱葱。
冯君对我说:“你多少还不继承一点曾祖的衣钵?写过关于天柱山的诗没?”我说写过《天柱摩霄》:
耸入云霄天柱山,峰峦逶迤雾霭间。
河汉渺渺山作舟,云海茫茫松为帆。
奇比华山古道幽,雄媲泰岳极顶险。
游人宛若神宫里,望峰息心似成仙。
来到黑龙洞,这黑龙显然是传说,而另一传说则是这里曾是葛洪炼丹之处。葛洪,字稚川,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医学家,所著《抱朴子》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祛祸之术,是研究中国炼丹史及古代化学史的宝贵典籍。县志记载:“葛洪‘乃入商山修炼,商山即馒头山(在今县城南)。”县志上说“在馒头山,昔人于此得到飞升,传云葛洪也,东数十里,有深洞,碑记葛洪修炼处”。
我们朝大顶南边走去,游览了天竺云海亭、南天门、观音峰、藏经洞,直到黄昏时,我们还意兴盎然,谈论着天竺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