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5-22 04:08裴领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政治思想

作者简介:裴领霞(197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摘           要]  当今的大学生处于一个媒体融合、信息高度活跃的年代。尽管大学生充满活力、眼界开阔,但其内心却并不成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弱,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漫长且艰难。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注重积极品质、人生体验和个人需求的特征,因此,融入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利于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173-04

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人的特征与长处,提倡以开放和赞赏的态度看待个体,以积极的角度剖析现象,抓住问题实质,实现个人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其思路,拓宽其视野。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拓宽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积极心理学以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重视积极的人格塑造和环境、情感体验。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可以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上,加入更多适合新时期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次,有助于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的整合与发展。本文对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探讨和梳理,以期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在深度整合学科资源的同时,拓展研究的内容、视角,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正面促进效应。

(二)现实意义

首先,当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他们的精神状况不佳。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从心理上提高他们的积极素质和情感,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学环境,让大学生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让个体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在个体中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其次,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制定出一套适合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激活教学新概念、新体系,充分发挥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更主动地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储备力量,其政治素质、生活素质、思想素质、行为作风等方面都与时代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自己和社会的价值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首要任务,把理想信念作为重点来抓。总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果也成为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个体对国家依赖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怀、自觉的报国之心、坚定的强国之志,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唯有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为人民、社会以及国家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其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在这个文化冲突和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既要厚植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要防止其走向极端。因此,在高校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爱国行为从自发走向自觉。同时,要对敏感事件的深层原因进行客观的审视与剖析,并进行合理的情感表达,从而形成理性的爱国意识。

(三)道德规范教育

道德规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遵循。要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使之成为以人民为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所需的社会主义道德品格。道德准则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取向,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主体性,通过合理的思维方式,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道德意识不断趋近于社会行为表现,妥善处理各种社交活动与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必须恪守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保有激情,刻苦钻研;树立责任意识,乐于为社会作出贡献,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培养积极的品格。

(四)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组织的目的在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有学者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对幸福的追求,以实现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了解并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大学生正确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诉求,同时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二是要善于丰富和利用好人际关系。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经历的事情范围越来越广泛,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具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要指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关系和协作意识,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三是要注重发展学生潜能,科学地理解和分析学生个性,将辨别、交流、探究等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在公共教育中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实现人格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应注重“积极”的态度,注重“整体”的价值取向,注重“幸福”的实质追求,从积极性、整体性、幸福观三个方面剖析现存问题,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一)学生主体性缺位

1.学生观存在偏差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是关注全体发展,寻求积极的个体意义,但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关注相对较少,很难建立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目前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仍旧以批判的教学方式为主,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没有充分地利用心理教育,而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整顿问题、缺点、不足等方面。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下,教师主导教学过程,严厉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课堂组织形式多依赖于“教”,互动性较弱,積极教育内容和方法很难实现。目前的教育工作者还在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批评教育和劝说的方法管理学生,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不足,这就很难跨越学生和教师的代沟。

2.大学生对积极品质认知不全

大学生的人格优势之所以无法发挥,是因为缺乏对自身积极素质的认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其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但是,目前在高校课堂上,学生很难产生积极情绪,课程设计也极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应付课堂上的互动,这导致其潜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弱化了学习的主体责任。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展示和操作机会,实践教学难以摆脱形式化特征。总的来说,从思考和自觉的教育目标出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凸显出来,这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不够,仅仅受到诸如奖惩等外部可控动机的支配,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大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和毅力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此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由于文化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教育经历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评价上陷入某种误区,主要表现为对自身优势认知不够,面对挫折或失败时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二)教育观滞后

教师观念转变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滞后所致。在积极心理学中,常主张“防”胜“治”,应从积极个性入手,加强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引导、培养人才的作用,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观念。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滞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综合考虑学生的成长周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用长远的目光审视教学行为,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

(三)教学体系有待更新和补充

在教学内容上,常偏向于讲授理论,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这就造成学生很难把所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情感教育在现有体系中也常常被边缘化。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调节情绪、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如果这些方面缺失,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发展。此外,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在现行教学体系中也显得不足。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如学习方式、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而现行的“一刀切”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未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协调育人机制

第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正面人格形成有着更深远的作用。要想形成良好的人格,就必须进行长期、系统、不断的教育与培养。但是,互联网得以飞速发展,而相应监管机制缺位,大学生所面对的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冲击,这对其良好品格、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互联网的开放性与普及性,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提供了路径,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出现了动摇,其思维方式或思想观念产生了偏移,妨碍他们良好人格的发展;有些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影响,这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价值决定着人的行动,主流价值观念在驳斥、纠正网上各种不良价值时,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阻碍了他们积极人格的形成。第二,外部支撑体系缺乏,制约大学生积极个性的发展。高校、家庭、社会三方都有责任塑造积极的人格,三方要密切配合,共同构建出一种共同协作的机制,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当前,学校风气、家庭家风、社会关怀等工作不断强化,“家—校—社”的系统协作也在逐渐构建,但是三方的联系与交互还不够充分,协作合力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和交流还不够完善,大学生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中大部分首次走出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技巧和社会心理还不够成熟。所以,家庭和学校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让其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然而,目前我国的家校协作机制还不完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实现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抑制大学生的错误行为,很难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很少和社会进行交流,他们无法对社会的复杂性有准确的了解,存在一种理想主义的心态,一旦遇到了挫折,就会陷入一种惯性无力的恶性循环。习得性无助即指个体在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之后,很容易放弃学习新的方法,因而遭受困境而无法脱离。这表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一)在教学中贯穿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是大学生活动最多的场所,将知心、用心、关怀的情绪注入校园中,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学习和成长空间,让其能够探索自身的认识与情绪。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真实地展现自我,并作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领悟生命的意义。一是将有意义的要素嵌入校园的物质环境之中。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有必要将有更重要意义的元素融入大学生的校园之中,进而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形成。例如,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标语、图案,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生命的真谛。二是将较高的情感支撑融入高校文化氛围中。意义源于联结,通过发展正面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具有强烈情感支撑的高校文化环境,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教育活动中,促进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和谐共处,让他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感受“家”一般的温馨,从而创建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文化空间。

(二)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培养先进的教育观

教师要把积极心理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正面的学生观和积极的预防观把发展性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人格得到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应以赞赏、鼓励的话语与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教师的人文关怀中获得愉悦感,不断增强自身的自觉性、主动性。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积极素质。教师应意识到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将研究重点放在挖掘学生的性格上,指导其发挥个人的人格优势。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时刻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不要对其放任自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要注意途径和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强迫学生进行改变。

(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体系

1.拓宽教学内容

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既能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又能提高其心理素养,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目标。首先,要在课堂上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使之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对幸福的追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方面,而是更加注重人文精神需求与心理发展。新时期,我国对人文关怀的重视日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代相适应,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心理学包含意义教育、利他教育、快乐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情商教育等,这些都符合时代的要求。

2.运用正向情感体验法进行教学改革

将积极情感体验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和感知幸福的意义,全身心地投入对幸福的追寻之中。一是要用教师的热情影响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师起着引导大学生思想感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体认同,引导其思想动机与德育目的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启发式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性思考,用科学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其次,要以理性期待为导向,以“需要”为核心,以“情”为本,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重视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用期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课堂上时刻保持专注和思考。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积极情感体验法的应用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大,让教学更顺畅、气氛更和谐、结果更有效。

3.采取积极的行为训练方法

积极的行为训练方法能够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其思想观念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首先,应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如,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不文明用语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示范、强化学习等措施,不断对他们进行多样化教育,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认知和行为。其次,要重视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对其人际关系处理与心理素养上发挥效用。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教师要把积极的行为培训和说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原理,促进其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

(四)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协调育人机制,引导学生明确价值取向

要建立一个理念契合、行动一致的家、校、社协作劳动教育体系,必须建立起相关的合作组织平台作为保证,促进三者的协调耦合。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必须建立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组织结构,不仅要将校内的育人活动实施好,还要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沟通和交流,从而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要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培育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浩然正气,让学生把个人价值同祖国前途紧密结合,将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上的迫切性,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总之,如何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和积极态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卫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透视及其调适[J].陕西教育(高教),2023(12):15-17.

[2]蒋欣珅,熊诗韵.从积极心理学视域看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0):98-100.

[3]许从洁,雷高伟.以主题教育为引领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辽宁丝绸,2023(4):103-104.

[4]邱雍华,余玉梦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干预大学生道德脱离现象的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 39(10):22-24.

[5]袁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大学,2023(18):137-140.

[6]王桂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6):240-241.

[7]王云珂,吕志伟,龙红,等.心理学视角下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價值解析[J].四川体育科学,2023,42(6):66-6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心理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