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探析

2024-05-22 20:34任旸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探析文化传承

【摘要】军事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防文化为国防教育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融入文化传承的理念,突出国防文化在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本文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分析了国防文化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当前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对该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些新探索。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探析

2019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基于此,我们将文化传承理念融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中,在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方式,同时对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以及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一、文化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军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禀赋和民族精神。“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的国防建设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敢打必胜信念,以及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文化,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斗争精神的“活化石”,也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宝贵文化资源。

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大多是通过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进行的,旨在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家国情怀,国防文化中蕴含的尚武思想、战争哲理、兵法谋略等精神营养,不仅坚定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还能更好地理解强国梦强军梦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担当,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是树立大学生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国家安全相关要求进行了细致全面的阐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要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可见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病毒肆虐全球,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异常突出,我国地缘环境安全所面临的威胁日渐凸显。传统军事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们了解现阶段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如果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平性”融入国家安全去分析,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激励大学生参军报国的关键渠道

做好高校学生参军入伍工作,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依托国民教育为部队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军队资源优势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除了开展征兵政策讲座,还可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宣传主渠道,不仅可以把大学生入伍的相关政策贯彻到学生中去,还能营造高职院校崇军尚武的良好氛围。国防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以及投身军营、献身国防的热情,树立强军报国的理想信念。

(四)是推进学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阵地

202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改革发展和普及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明确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高职院校应积极遵从《意见》的指示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中、在校园文化中、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种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性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深化学生国防教育最有力的阵地,有着教育范围广、教育形式多、教育力度大等鲜明特征,学校可以军事理论课为主要教育平台,拓展各类教育载体,全面推动学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对军事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1.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国防意识有待加强

军事理论属于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足,特别是高职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本科较少,认为专业课程是他们未来走上社会的“饭碗”,而军事理论只是一门“副科”,对于就业起不了大作用。加之平时对军事类新闻不感兴趣,理论性知识又比较枯燥,所以学生上课较为应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氛围也不够理想。有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有写其他课程作业的,他们大多认为只要没有去当兵,国防建设便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国防意识较为淡薄。

2.学校对学科定位不重视,国防教育认知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从初步探索到发展成熟经历了30多年,取得了一些突破,也面临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体系方面,大部分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国防学科没有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基本挂靠在其他教学部门,如挂靠体育教研室和职业素养教研室等。管理归口也比较混乱,有的归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有的归学生处管理,有的归公共教学部管理,还有的连军事教研室都没有,更别说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估体系。部分高职院校还未将军事理论学科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即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固定的授课时数,但课时数达不到大纲要求的36学时,剩余课时任课老师自行找时间给学生补课,随意性较大;有些学校常常因为任课教师不足,将2~3个行政班安排在一起上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还有些学校为了将专业课或其他限制性较明显课程排入常规课程体系,只能将军事理论上课时段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甚至不在教學督导的督导范围内,使其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学科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军事理论课有着较强的专业性,要做到基本概念必须讲“准”,基本原理必须讲“透”,基本内容必须求“新”,引用事例必须求“真”[1]。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军事专业知识铭记于心,还要对军事实时动态、军事敏感问题以及教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把握好、认识透。现实教学中,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力量薄弱,课程教师很少有科班出身,大多是由本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一些对军事感兴趣的教师兼任,专业素养不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很难将课程教学要求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专业培训的途径也相对狭窄,除了每年文件类的省培国培类培训,几乎没有其他军事专业能力提升的渠道,且因名额限制大多教师参加不了,使得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较慢。

(三)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一,授课方式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程以进课堂、进课表、进学分等“三进”[2]模式开展的,基本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体现较弱,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授课空间单一。军事理论课一般选择在教室进行课堂面授,且教授的范围仅仅满足于对课本上基本知识点的普及,没有很好地思考如何在课下进行实践活动,如何将国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第三,考核形式单一。期末考核形式沿用一般考查课形式闭开卷笔试,或者采用平时表现(到课率、课堂表现、大作业)加笔试的形式,考核形式比较单一,考核内容不够灵活,不能与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创新探索

(一)提升学科重视度,形成传统文化和军事理论的强大合力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军事理论课不仅仅普及国防基础知识,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基本途径。现代生活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每天接收来自网络各种信息冲击,思想较容易受影响。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刻,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传统文化、国防文化,就是突出国防教育的强大功能,拓展了国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实现形式,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军事理论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要真正认识军事理论课在国防教育体系中的中心作用,要把军事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把课程功能发挥好、运用好。

(二)提升教学能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军事理论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很大程度是因为师资力量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进程缓慢。社会上很难招聘到军事理论学科的专任教师,主要因为地方大学学科不设置军事类专业,一些高校军事类专任教师大多来自部队或军事院校的转业干部,而转业干部很少选择高职院校,或选择高职院校的转业干部大多为非军事学专业人员。针对此类问题,建议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是在校内选聘综合素质较高的行政人员“走出去”培训、进修、调研,提高军事专业文化素养以适应教学要求;二是将有军事背景或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技术过硬的退役军人“引进来”;三是从本科院校聘请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兼职授课[3];四是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除常规培训外,多开展线上培训,多与其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课程资源丰富的学校交流合作,及时更新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以上四点改善教师结构,打造专兼结合、理论扎实的教师团队,凸显军事理论教师的职业性与专业性。

(三)提升课堂参与度,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是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进行优化创新,根据教材中不同章节内容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来表达理论性较强知识结构。也可采取将授课内容模块化,让学生分组选取模块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追踪最新军事动向,将学生最关注的军事热点融入课堂,带动课堂氛围。二是推进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资源库建设和信息化教学。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军事理论资源库是推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且其建设过程能够有效落实全过程、全方位课堂教学的要求,有助于服务我国国防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素养,有效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4]。军事理论课可以在建立资源库的基础上,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下24学时+线上12学时)来解决课堂教学学时不满的问题,充分运用云课堂、慕课、微课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平台,进行视频学习、专题讨论、作业练习、课后答疑等工作,以达到线上学习的目的。三是将传统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国防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以军事类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日活动,参观军事类机构、场馆,开展退伍士兵分享会、拉练、定向越野等系列活动,或创新性地将体育运动和军事野外生存训练结合起来,开展趣味性的军事体育运动项目,将军事知识连“点”成“面”,拓展学生的军事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等院校只有培育和构建与新时代国防教育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精神塑造、社会辐射、时代感召的功能作用,才能更好培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传承、担负时代使命的核心素养,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彭玉康.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研究回顾[J].教书育人,2007(24):12-13.

[2]吴海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1):80-84.

[3]袁党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0):98.

[4]甘丹.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21(9):153.

(作者簡介:任旸,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思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事理论)

猜你喜欢
军事理论教学探析文化传承
“慕课”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刍议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
《吕氏春秋》的军事情报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跨栏跑教学浅探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论激励理论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