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王文培 籍艳丽
【摘要】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的应为之举,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分重要。本文在专项调查搜集数据基础上,描述了高校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态度功利化、教师引导不到位。最后,顺势提出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三真”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三真”原则
大学生作为党的预备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不禁要问,时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吗?其程度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改进?基于此,本文展开专项调研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为促进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参考方向。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查样本
以江苏一高校4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搜集数据,按照比例分配样本的方式在不同专业和年级中确定抽取大学生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调查对象涵盖所有年级和专业。最后,回收问卷397份,回收率为99.25%,且不存在无效问卷。
(二)问卷效度、信度
调查问卷信度如何?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结果的一致性越高表明该测量工具的信度越好。一般认为Cronbachs α系数在0.7以上表示问卷信度良好。文章通过 SPSS对 397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进行信度验证,一共 397个样本量数据,整体量表信度值为 0.721>0.7,证明本量表问卷数据信度较好。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发现,此次调查问卷整体量表信度值为0.721。结合“Cronbachs α系数值超过0.7,表示问卷信度良好”的判断准则[1],說明该问卷数据可靠性较高。问卷效度如何?效度检验结果表明,KMO 值为 0.789,大于0.7,证明该问卷整体量表题项相关性高。此外,Bartlett 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题项间相关系数十分显著。由此验证了该次问卷数据效度较好。
可见,调研问卷整体信度与效度良好,为本文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情况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
1.来源渠道
设计李克特量表考查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渠道。结果显示,在五分制框架下,“学校课程”均值(3.81分)最大,“社会宣传”均值(3.69分)排居第二,“家庭教育”均值为3.19分,位居末位。“理论书籍”“自身实践”和“媒介宣传”均值处于中游水平。可见,列举的六个方面,“学校课程”和“社会宣传”为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较多的帮助,而“家庭教育”的作用相对较弱。经独立样本 t 检验表明,学校课程与社会宣传对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关系差异十分显著(p<0.01)。
2.了解程度
对“您阅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展开分析,研究显示,290名大学生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占比高达73.00%,列举的书目中排居首位。位居第二的《资本论》,210名学生研读过该著作,比例为52.90%。《实践论》和《矛盾论》排居第三、第四位,其比例依次为32.70%和27.50%。而《剩余价值理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的大学生人数较少,仅59人,比例不足15.00%。
当被问及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选择“毛泽东”的大学生(330名)最多,占比高达83.12%。排居第二的是“列宁”,314名大学生选取该选项,其比例为79.09%。“邓小平”与“马克思”依次位居第三、第四位,其比例相应为69.5%和55.2%。对“恩格斯”和“斯大林”的著作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其比例分别为44.84%和34.01%。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成的大学生(9.07%)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3.可读性分析
利用SPSS对大学生关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可读性进行多重响应,对大学生关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可读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认为阻碍其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前三原因分别是“内容枯燥”“概念深奥,难以理解”与“不感兴趣”,其比例均高于50%,具体依次为77.33%、75.82%和62.47%。而“著作知名度太低”“没有读的意义”和“书籍价格太贵”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7.05%、10.83%和11.84%;可见,大学生阅读著作与否与它们关系不大。
4.研读态度
对“如果学校开展专业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学习课程,您愿意主动去学习吗 ”描述分析,结果显示,34.51%(137名)大学生会迫于考试和修学分去学,27.46%(109名)大学生会主动去学,14.11%(56名)大学生表示不会去学,13.85%(55名)大学生自己也不清楚,10.08%(40名)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可见,约六成大学生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过,自愿主动学习的学生占比相对较低,更多地是由于学分等外界客观条件所致。其余四成学生不感兴趣。
5.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评价
进一步就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展开分析。结果显示,210名(52.90%)大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好,但听不懂”,99名(24.94%)大学生选择“觉得很有意思”,65名(16.37%)大学生认为“上课敷衍,形式主义”,还有23名大学生(5.79%)认为“没有必要”。可见,接近八成的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持积极态度,其中两成多大学生认为内容有意思,超五成大学生肯定了老师的授课内容。不过,也有两成大学生认为该课程没有必要开设、课堂形式敷衍。
(二)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存在的问题
1.阅读积极性不高
在对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情况问卷分析过程中,对于像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毛泽东的知名篇章《实践论》,大学生群体或多或少是有所了解的,但对于像马克思早期“冷门”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了解十分有限。这说明,大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能够做到心中有概念,眼中有理论,手上有行动,但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对于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性不明确,有 13.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10.1%的大学生表示对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不感兴趣。这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于经典著作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其学习是迫于外界压力等客观因素,或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感兴趣,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學生功利化读书
影响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当今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能够清楚意识到他们所处环境非常严苛。当代大学生学习功利主要体现为“课程选择方面偏向功利化、学习时间和内容上功利化、就业导向下的学习功利化、学习氛围的不断功利化”四个方面[2]。通过调查发现,34.51%的大学生会迫于考试和获取学分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本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体系与基础内容,可实效性较低。
3.教师引导不到位
通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评价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52.9%的大学生都认为老师讲得好,但听不懂,一方面,大学生肯定了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思政教师的课堂缺乏创新,学生无法理解。一方面,肯定了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思政教师的课堂缺乏创新,学生对其内容无法理解与接受。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3]。思政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新时代思政教师如何讲好思政课。不管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将课堂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无法做到适时恰当地引导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有悖初衷。
三、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三真”原则
(一)真学,真读原文著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建立在厚实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基础上,否则,空口无凭,难以服人 [4]。马克思主义不是飘在空中的气球,一戳就破,而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将头埋进书堆里,参悟原理方法,为其铸成金身。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目多、内容广、思想深,如果想深入理解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与科学方法,青年大学生必须要“沉下心、进得去”,即精读原著、研读原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语句所展现的字面意思,而要将自己置身于原著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之下,探究经典著作的写作动机,剖析经典著作的段落、语句乃至注解,唯有如此,才能在思想高地上筑牢城墙,抵御歪风邪气的入侵,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国民手机阅读率77.40%,与去年相比,提升了0.70个百分点;从阅读渠道来看,网络在线、电子阅读器和使用pad(平板电脑)阅读的国民占比依次为71.60%、27.30%、21.70% [5]。基于此,高校应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一方面借助现有主流媒体平台开设红色经典阅读专栏,例如“学习强国”“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另一方面,应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赏析马克思主义经典电影及音乐等活动常态化纳入大学生党员和团员日常活动中,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团组织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从而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真懂,参悟活的灵魂,掌握马列主义观点方法
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说:“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6]。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7]。
因此,在真学的基础上,也要在学懂上苦下功夫。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拒绝“浅表化阅读”,要认真吃透读透研究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大学生“功利化阅读”和老师引导性不足等问题对症下药,尤其是思政教师。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公修课,在日常课程教学中部分老师往往只会传授政治常识,而忽略对“为什么”的辨析。为了“保险”起见,重复讲授老生常谈的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出现缺少价值引领等“水课”现象。针对“老师好、给分高、学习轻松”的水课[8],思政教师应作响警铃,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适时引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教学内容质量和提高授课的学理性。此外,可适当增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电影等网络资源的使用,也可在教学活动的部分章节以及思政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将“水课”变为“金课”。
(三)真用,理论联系实际,走好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是共产党人的灵魂信仰;其理论之所以正确,并非因为它“先哲”的身份,而是因为它的理论在实践和斗争中都得到了证明[9]。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是共产党人的灵魂信仰,如果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奉入神坛,束之高阁,理论的大厦将轰然倒塌。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才能走好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在真学真懂的背景下,将理论联系实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着手到实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高校要主动引领大学生,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目的就是把其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灵魂,转变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锻炼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强化大学校园内红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義青年说”、《共产党宣言》大家读、手边的圣经《资本论》等活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说经典,用道理讲现象,做到面对“真案例”、解决“真问题”、起到“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10]。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武松.潘发明.SPSS统计分析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耿曦彤.当代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D].延安:延安大学,2020.
[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4]原原本本读马克思主义文献[N].光明日报.2016-12-16(03).
[5]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3):38.
[6]列宁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0.
[7]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奋斗,2019(7):1-9.
[8]范江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课”现象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47.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创新训练一般项目“马上联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调查研究”(202310333074Y)】
(作者简介:杨娟,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数学与统计;王文培,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数学与统计;籍艳丽,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统计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