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建党精神视域下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适应网络教育特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需要,高校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基本内涵,通过加强情感交流、强化议题设置、塑造典型形象、把握关键契机,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辐射力、感召力、震撼力。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爱国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视域下高校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内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
伟大建党精神共由4句话32个字组成,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从“党的一大”开始确定的目标和方向,也是百年大党永葆活力的源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指的是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面对重重艰苦困难依旧初心不改,面对一次次风险挑战依旧本色不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为践行初心使命而做出的牺牲和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于白色恐怖的年代,第一次党代会因特务的干扰更换会址,工作过程流血牺牲屡见不鲜。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才实现了今天的国富民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党性和人民性的情怀坚守。对党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就意味着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代表的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党践行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党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体现了崇高的情怀坚守。
在高校大学生中弘扬建党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中感悟中国共产党气壮山河的初心使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增强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勇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果、磨砺爱国奋斗的意志品格。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深化对党的理念宗旨的认识,扎根人民群众,站稳人民立场,把青春汗水挥洒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青春梦想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抱负。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亮底色[2],在涵育时代新人中担负着政治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榜样示范等使命[3]。要引导大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真理力量、政治力量、人民力量和奋斗力量[4],并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提升精神风貌、培育崇高情怀[5],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6]。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借助互联网进行的爱国表达,以视觉符号为载体来传达爱国情感和爱国主张,在组织结构、情感表达、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不同的特征,基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爱国元素和时代价值探究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二、伟大建党精神视域下开展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现实意义
(一)适应网络教育特征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是互聯网的“原住民”,每天会花很多时间与网络打交道,可谓是“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和“无事不网”,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易受网络影响,他们已不再满足单一的信息来源,不愿接受灌输式的说教,他们更喜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习惯去获取资讯,且往往被各种网络信息特别是“亮点”“热点”和“爆点”等吸引,成为被影响的对象并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点,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我们要抓住学生网络学习的特征,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
高校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以革命人物的小故事、革命事迹的小片段等进行技术转化和网络表达,将恢弘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理念转变为短小精悍网络音频,将单一的静止的爱国主义实体事物转变为多维生动的网络元素,将单向的灌输式的爱国教育传播转变成双向的分享式的交流,契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需求,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二)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需要
网络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获取的手段更加便捷多样,极大地弱化了教师主体和教育内容的权威,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当前“网络生态”日益复杂,网络内容鱼龙混杂,网络领域不同价值诉求的相互碰撞、网络领域中西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互相碰撞,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及宣传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充斥网络,他们往往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杂音”和“乱象”,弱化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高校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源头供给,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和教育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培育大学生的崇高情怀。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需要
伟大建党活动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载体, 包括有型的载体,比如红色教育基地等,也包括无形的载体,比如先进人物事迹和党史红色故事等,要对载体进行创新性的表达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无形中为人所知。
高校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教育与建党精神教育、建党活动相结合,与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成就相结合,歌颂人民的伟大和时代的进步,宣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爱国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理解中国选择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8]。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三、伟大建党精神视域下开展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情感交流,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
爱国主义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与融入,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将理论教育与情感交流想融合,强化情感的认同。要打造高校爱国教育平台社,要主动进驻“两微一端一抖”(微信、微博、客户端和抖音)平台,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合力,将爱国主义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项关节。一是发挥领导专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作用,站在更高的视野和更深的角度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通过网络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思考,引导学生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真理力量、政治力量、人民力量和奋斗力量。二是增进辅导员日常情感交流,创设辅导员网络工作室,开设辅导员网络公众号,发布网文等作品,及时推送和分享教育资源,主动增进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三是发挥好学生意见领袖,利用好高校学生会组织、新媒体社团、党务团体的力量,引导他们从学生的视角和需求出发,创作各类爱国主义题材的网络作品,分享和传播爱国主义优秀公益广告和音频等,形成学生群体“创作—传播—感化”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议题设置,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力
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的双向逻辑运动来实现的[9]。议题内容若没有味道,就有可能被学生边缘化,教育将会“失语”“失声”“失众”。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议题设置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一是要明确议题的格调,创造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网络原创作品,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反映历史的变迁,讴歌时代的进步,赞颂党和国家的伟大,营造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二是要细分议题方向,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教育,通过“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大学生爱国奋斗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引领大学生爱国奋斗意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引领大学生爱国奋斗作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引领大学生爱国奋斗立场,多角度强化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引领。三是要强化议题的生活属性。议题要源于生活又要引领生活,要定期从央视《新闻联播》《感动中国》和《时代人物》等节目中提取爱国教育元素,结合“四史”的教育宣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故事和小成长,通过“微视角”强化爱国主义大主题。
(三)塑造典型形象,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
典型的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才能真正影响人,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加强对爱国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加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他们的事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英雄,比如为中华崛起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总理、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一生的元勋钱学森、为设计第一代核潜艇而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在和平年代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爱国人物,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抗击新冠疫情的钟南山,他们的事迹享誉海内外,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渲染,强化典型人物的塑造,宣传他们的爱国事迹和报国情怀,让他们的伟大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地展示在网络媒体上,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爱国主义形象进行美化、渲染、浓缩等微处理,并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进行微传播,使得推送的内容有棱有角、有滋有味、直抵人心。
(四)把握关键契机,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震撼力
宣传教育工作要因势而谋,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把握契机,一方面要借助重大纪念活动,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将重大活动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通过图片展、视频展、书画展等进行展现和传播,通过对比、渲染、夸张等手段提升传播的震撼力。构建“红色教育”网络阵地,推出系列网文、音频、动漫和图画等红色内容,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另一方面要借助传统和现代节日,比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五一劳动节是赞美和讴歌劳动者,十一国庆节是纪念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这些节日中往往会寄托某种情感,激发人的表达欲望,要将节日里人们的特殊情感、节日氛围与爱国主義教育相融合,引起人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讨论,形成情感“热点”和谈论“话题”。与此同时,宣传中要充分把新媒体技术的前沿技术,引进集合媒体传播声、光、电相互融合的手段,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表达的震撼力。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2]刘建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2-17.
[3]范玉鹏,周倩.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要义与路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5):26-31.
[4]王仕龙.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新时代力量[EB/ OL].(2021-12-09)[2022-12-13].https://www.ccps.gov.cn/ dxsy/202112/t20211202_151941.shtml.
[5]刘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53-55.
[6]田慧.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及其思政教育融入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7):11-13.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9]《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7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048)和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LSZ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