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了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放了。什么射杀过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他们原来把我当作木头人儿,捏( niē) 在手里随便摆弄,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眼里。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于是鲁庄公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
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要直接打到鲁国去。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也没有同列国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呢?”齐桓公可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刚即位,正好借机露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方面的大事小情都一件件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公元前684 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往鲁国的长勺( 古地名)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齐国真是太欺负人了!施伯,你说这下咱们是不是非得拼一下子了?”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guì),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山。”于是,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到了曹刿,把自己国家被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一定要他出山给自己的国家出点儿力气。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他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国家大事吗?”施伯赔着笑说:“好兄弟,你别这么说了。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他一个劲儿地央告,无论如何也要请曹刿帮助国君渡过这道难关。曹刿见他这么诚恳,就跟着他去见鲁庄公。鲁庄公问曹刿怎么才能打退齐国人。曹刿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打仗是个灵活的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鲁庄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有本领,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带着大军一块儿到长勺去抵抗齐兵。
他们到了长勺,安营扎寨,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两国军队的中间隔着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条宽阔的干了的大河,两国的军队好像是高高的河堤,只要两边往中间一倒,就能把这条河道填满。鲍叔牙上回打了胜仗,知道对面不敢先动手,就下令打鼓,准备冲锋。
鲁庄公一听见对面的鼓声响得跟打雷似的,就急着叫自家军队也打鼓。曹刿拦住他说:“等等。他們打赢了一回,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咱们出去,正合了他们的心意,不如在这儿等着,别跟他们交战。”曹刿就下令,不许嚷,不许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阵地。齐兵随着鼓声冲过来,可没碰上对手,瞧瞧对方阵势稳固,没法儿打进去,就退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兵又打鼓冲锋。对手呢,好像在地下扎了根似的,动也不动,没一个人出来。齐兵白忙了半天,人家不跟你打,有劲儿使不出,士兵们一个个觉得真没有意思,嘴里直嘟囔。鲍叔牙可不灰心,他说:“他们不敢打,也许是等着救兵呢。咱们再冲一回,不管他们出来不出来,一直冲过去,准能赢。”说罢就下令打了第三通鼓。
齐兵已经白冲了两次,都腻烦了。他们以为鲁兵不敢交战,冲出去有什么用呢。可是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大家都懒洋洋地提不起劲儿来。谁知道对面忽然“咚咚咚”鼓声震天响,鲁国的将士“哗”一下子都冲了出来,就跟雹子打荷叶似的,把齐国的军阵打得粉碎。齐兵拼命往回逃,鲁庄公见形势大好,就想要下令乘胜追击。曹刿说:“慢着,让我瞧瞧。”他站在兵车上,手搭凉棚往前看,细细瞧了一会儿,又下来看看敌人的车印和脚印,才跳上车去,发命令说:“快追!一直追上去!”鲁兵就这么追了三十里地(约15 公里),把敌人赶得远远的,还缴获了好些齐国的兵器和车马,打了一个大胜仗。
可是,鲁庄公看不明白了,他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让咱们也打鼓?”曹刿说:“ 临阵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打鼓就是叫人起劲儿。打头一回鼓,将士顶有劲儿,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鼓响得再怎么厉害,也没有多大的精神了。趁着他们没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可能不赢呢?”鲁庄公和将士们都点头,可是大伙儿还不明白,对手都逃了为什么不立刻追上去呢?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说不定前面还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车轮子印乱了,旗子也倒了,才能够毫无顾虑地追上去。”鲁庄公挺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军事的将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自己认了输,向管仲认错,并表示愿意听他的话。管仲就请齐桓公对外跟各国诸侯交好,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生产。齐国又跟鲁国讲了和,还把从鲁国夺来的田地退还给了人家。接着,齐国就一个劲儿地开铁矿,造农具,开荒地,多种庄稼,由公家大量地晒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齐国的东边就是海,晒盐捕鱼,极其方便。离海岸较远的诸侯国,没有鱼吃倒也罢了,没有盐那可怎么过日子呀?他们只好同齐国交好,拿粮食去换齐国的盐。齐国因为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鲍叔牙,越来越富强了。没有几年工夫,齐桓公当真做了诸侯的首领。
长勺之战的古战场位于今天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西杓(sháo)山村,是一处群山环抱着的小平原。这里与当年齐国都城临淄间的直线距离约70 千米,与当年鲁国都城曲阜间的直线距离约100 千米。在今天看来,这块土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2000 多年前齐鲁两国为什么会在这里爆发战争呢?
古时候,战车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体现。古书中,“乘”最初就是用来描述战车的。一般来说,“一乘”包括由四匹马牵引的战车一辆(车上有包括驭手在内的三名武士)、七十余名护卫战车的步兵、辎重车一辆以及二十余名后勤人员。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战车的冲击力,交战双方往往将战场选在地势开阔的平原和台地。
春秋时期,爆发长勺之战的地方正好是齐鲁两国之间最适合的、少有的平原地带,鲁国将这里选为战场,就是为能一雪前耻。
这件漆木虎座鸟架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文物。
在古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战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到春秋时期,已经有几万人甚至十多万人参加的大战了。在这种情况下,战场上部队的协作和调动,如果仅仅依靠传令兵的两条腿,那很有可能贻误战机,而一旦阵形调整或战术变化不及时,就可能被敌人抓住破绽,一举击败。
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古人选择用鼓来传递信息。鼓声洪亮,在战场上能传递得很远,传播速度也比传令兵的两条腿快得多。具体来说,古人会用不同尺寸、音调的鼓来传递不同级别的信息,用不同的鼓点节奏来下达具体的命令。长勺之战中,齐鲁两军的调动与指挥就是通过这样的鼓声实现的。
当然,战场上形势纷繁复杂,鼓手也难免失误。《晋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支军队进攻不顺,正准备撤退时,鼓手慌乱中竟将撤退的鼓点敲成了进攻的鼓点,将士们听了,还以为是其他方向的友军有了突破,于是重整士气,硬是打败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