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菊 陈圣 张晓阳
①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2022—2023年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科研課题“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2TY0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学生骨干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njmk2020605)。
作者简介:陈秋菊(1986—),女,汉族,四川安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陈圣(1994—),男,汉族,广东韶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
张晓阳(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
[摘 要] 为解决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不主动学、学而不做、做而不通的实际困境,满足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全面优化要求,通过提出社会实践育人的“意—身—语”新模式,弥补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育人的不足,以现实问题导向的视域创新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工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体育专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41-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体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推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协同育人合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周恩红等,2023)。
一、社会实践的内涵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2023年3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在丰富实践内容方面,提出要聚焦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发展成就观察、服务党政大局、就业创业实践、基层志愿服务六个方面开展经常性、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此,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教学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会观察和调查活动等帮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观察、分析、服务社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育人在高校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在推动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担负民族复兴重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高校实践育人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短板,需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动新时代思政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学校重视不足
许多高校自始至终认为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补充,缺乏完善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机制以及资源保障,未形成完善的监督和指导机制,缺乏专业指导和完整可行的实践方案,导致临时性与形式化的实践合作协议多,社会实践地点频繁更换,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未能呈现“菜单式”个性化系列实践课程,造成无法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的实践育人模式,难以满足实践育人活动需求,难以形成实践育人的校园氛围,难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内容单薄
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社会实践内容单一的问题(赵媛,2021)。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尚未做到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不能有效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制约了实践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具体来说,形式比较单一,轻视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忽略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缺乏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实践育人的内涵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联动存在局限,社会实践成果转化预期效能与实际效果不匹配(王晓鸥,葛丽玲,2022);教育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协同性不足;未将思想意识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三)实践模式单一
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模式依旧是参观学习,走访观察加之观后感,流于形式的浅尝辄止,没有在开展项目前进行系统培训,没有带着问题去调研,没有带着思考去实践、交流成果,没有形成有价值与有意义的建议与方案,造成学生对社会实践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继而产生抗拒的情绪;没有真正做到下乡入户、深入社区、走访企业、走进行业、走近匠人,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去碰撞,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暑期社会实践评价方式,导致无法确保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学生现实困境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存在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导致在体育专业学习和探索中缺乏主动性,逐渐形成不主动学、学而不做、做而不通、逃避理论、浅尝辄止、遇难不前、不善表达的实际困境。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盲目性(李俊杰,方鹏飞,王雷,2013)。一部分学生因为学分要求、学校要求、获得证书、增加志愿服务时长等外在原因而参加实践,未在内心产生实践与服务的理念。
三、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新模式:意—身—语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院校體育专业育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实践育人弥补体育专业育人方面的缺口,本研究提出了意—身—语的实践模式,通过相对关联性高、可操性强、实践性好的途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实践育人成效,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感悟。
(一)思想意识: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实践育人的深度、广度
1.党的理论线上线下共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升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与资源,让理论学习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为此,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将理论学习变成日常学习常态。同时还要设置线下理论学习机制,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发生的热点时事,让理论愈发生动,走进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脑中、心里,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理论成果,引导体育专业学生深刻感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深刻体验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部署。通过“读、演、悟”多元的红色研学方式,在红色经典诵读、历史舞台剧表演、大学生讲党课等实践活动中筑牢青年思想根基,着力强化理论教育,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强化理论,用理论的强大力量帮助体育专业学生精准锚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2.中华体育精神动静结合中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创新、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支撑(赵云龙,孙楚宁,赵峰,2023)。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其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思考如何将社会实践与中华体育精神进行深刻融合。本研究提出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社会实践中应当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让中华体育精神进入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静态中,感悟中华体育精神,搜集经典体育故事人物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素材,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何为中华体育精神”;观看竞赛视频,展现奥运冠军在赛场上拼搏的英姿,了解体育人的奋斗志向,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充分讲好奥运冠军爱国拼搏的故事,让奥运冠军故事走进高校实践课堂,让体育精神萦绕学生身旁。在动态中,实践中华体育精神,高职院校体育学院应当坚持“走出课堂,迈入社会”的实践教育原则,在社会实践中融入多场域情境,开展体育竞赛类活动,组织学生到体育场、田径场、足球场等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学会赛事组织、运动竞赛规则;开展体育活动观摩,组织学生到赛场上观看比赛,了解体育活动现场,感受体育赛事氛围;开展体育文化学习与应用活动,到体育博物院领略体育发展历史,到体育文化展厅去感悟体育文化,回到校园内,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文化融合型赛事。通过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中华体育精神深刻融入体育课堂的每个角落,融入学生的情感价值,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职业价值观内外兼并着学
职业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从职业价值观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真正落实“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林琳,2023)。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将职业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加入社会实践内容中。
在校园内,学校要多利用校内平台,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通过青年大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途径,引导学生具备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帮助学生具备工作热情、细致耐心、持久职业潜能等职业特点(林琳,2023);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育、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可通过校园内各类体育赛事,模拟职业实践场景,初步对工作环节、职业环境、职业品质。在校园外,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将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在体育企业中,让真实的就业环境与就业需求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还可通过承办或参与大型社会体育赛事的方式,让体育专业学生感受体育赛事;还可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参与到、赛事服务等过程中。学院与当地业余体校、学校训练队等合作,形成“实地教学—就地实践”循环的实践方式开展专业社会实践,且能让带队教练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与当地消防、武警等部门合作,让体育专业学生在充满故事、充满正能量的地方直接感受职业魅力,以军人品质塑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应用好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形成“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模式。
(二)身体力行:专业知识赋能+对标社会需求的实践育人方案,打通实践育人的多方途径
1.助力全民健身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应当为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以及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奉献专业力量,用青春汗水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稳定场所(李先雄,谢珊,2023)。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可以与社区密切联系,建设社区体育俱乐部,开设社区体育课堂,讲授健身运动方面的知识,传播科学健身的重要性。还可在社区内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提供正确的健身过程指导,通过组织开展健身比赛、举办健身活动、开设健身讲座、举办健身夏令营、推出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方式,定期提供免费健身指导、瑜伽课程、普拉提课程等多种健身课程,吸引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普及健身常识和科学方法。还可以与当地社区或园区、体育企业、养老院与福利院、运动项目俱乐部等建立合作,利用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与体育专业实践相关的运动指导。例如,可以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教学活动,让运动损伤、康复体验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可以进行太极拳等不同传统体育项目的演示、竞赛、宣传等;可以将健身操舞等休息体育项目带入社区,落实有效的体育志愿服务具体措施,切实满足当地群众的体育需求。
2.推广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可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前往乡村中小学进行体育教育系列活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院可与多所学校对接,形成结对子,带领体育专业学生前往不同乡村小学进行乡村体育教育,可以“活力儿童计划”为核心,以体育训练为路径,提升青年体育素养,制定详细与严谨的训练方案,让乡村儿童感受科学体育的魅力,在“学—训—评”的模式中挖掘乡村青少年的体育潜力。考虑到乡村体育器材欠缺的实际状况,体育专业学生还可利用“手工体育课”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体育器材的制作中,如纸足球、布沙包、塑料羽毛球等,还可以引入很多不需要特定器材设备的体育活动,如射箭、竹竿舞等,让体育专业学生从学体育到教体育的身份转变,因地制宜地做好体育教育,深刻把握体育教育的内涵。
3.服务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可借鉴“村超”“村BA”等多种体育赛事,将体育赛事作为切入点,挖掘乡村体育特色文化,以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为切入点,如篮球、广场舞、舞龙舞狮等,多平台、多渠道推广传播,帮助当地村落扩大乡村体育的影响力。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为赛事提供协助,还能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赛事直播与解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地进行执裁教学的专业培训以及赛事执裁,为乡村体育赛事发展提供长效支持。体育专业学生还能在村内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以体育文明为基础,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文明水平。在平时的时间里,可以协助当地乡村打造村民特色体育健身活动,如老年人太极拳等当地农民群众乐于参加的特色体育休闲活动。大学生通过组织当地农民群众、留守儿童等开展喜闻乐见且兼具农趣、农味(邓梦楠,李书娟,2023)的乡土体育竞赛活动,如白沙炒茶、五指山割稻等,且组织儿童与家长一同加入乡土体育竞赛活动,对乡村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赋能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具有塑造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高职院校体育学院要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让体育专业大学生可通过践行社会服务,熟练掌握体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打造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的培养关键链条,利用好社会实践平台,结合专业知识基础,发挥实践育人实效,为学生职前做好充分就业准备,形成“专业知识赋能+对标社会需求”的实践育人方案。
(三)语言表达:情感渲染+抒发感受的实践育人方式,实现实践育人的常态长效
1.讲好体育故事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在“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时代要求下,在如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一是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体育青年感悟体育故事内容的途径与说好体育故事的方式,唤起青年群体的强烈情感共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通过讲解体育英雄故事,分享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体育故事,能让个体记忆融入共同记忆,激发情感共鸣,让体育专业学生自发地与体育英雄们共情。二是可以通过“身边的体育榜样”“体院之声”“体育新榜样”等栏目,以音频、视频、情景剧、故事分享会等不同形式展现体育故事;可以以赛事为时间线,以奥运会为背景,梳理我们国家奥运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的感人励志故事;可以建立体育故事分享专辑,挖掘学生潜力,以动态的音视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时潜移默化地领悟和感受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还可以从身边的真实案例出发,以身边的体育人物为切入点,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人生意义。三是在社会实践中要通过实地求学、情景导学、故事引学、师讲辅学相结合方式,实现学生本人讲故事、说细节、表想法的党史教育方式,把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观看变说课、实景变视频,并着力推进由“感动一阵子”的一时感受向“受教一辈子”的实践成果转化。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体育专业大学生将会勇敢走出自我心理舒适圈,大胆创新,带着敢闯敢试的精神与困难搏一搏。
2.宣扬传统体育
追溯体育非遗历史底蕴,领悟传统武术文化精神。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少数民族在海南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据调研数据显示,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101项(李萍,2016),其中包含竹竿舞、攀椰竞速、押加、抽陀螺、射弩、高脚竞速、坡陈五形桩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民间非遗体育项目。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成果宣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非遗体育文化精神。同时,深入了解民间体育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分析传承中的困难,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实践中,实践团队形成教育与教学方案,通过进小学、进社区、进乡村等方式,讲授体育非遗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非遗体育传承,并且将非遗带入周边村镇,协助开发具有传统体育特色的乡村体育空间,为非遗乡村体育空间发展注入新动能。
3.说好自己感悟
社会实践不仅是将学生“推出去”,还要将学生“引回来”。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要把学生优秀的、接地气的社会实践成果引入理论课堂,让学生从听故事的人转变为讲故事的人。
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中获得新的品质,大致要经过两次转化,即内化与外化。“内化”是社会实践育人过程引导转化的第一个阶段,也即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信息并转化为自我认识和思想的过程。“外化”是社会实践育人过程引导转化的第二個阶段,即教育对象自主地将其接受的教育信息内化后形成的思想认识、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郑磊,2023)。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可以借用感悟分享、成果表彰、素材展示、案例呈现、论文报告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引导广大体育青年将思想动机外化为行为。并且通过校园媒体报道、校外媒介宣传、参加科学竞赛等多种方式让体育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还可以让优秀的社会实践学生或是案例走进思政课,走上小讲台,让真实的故事感染、鼓舞更多的青年学子。同时还可以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方向,让实践成为创业实践的前期调研,形成的数据转化为市场调研结果,让社会实践成果愈发成熟。另外,可以通过外化与内化的方式,借助社会实践中语言表达过程中磨炼个人技能,同时通过学生个人讲解与讲述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营造宣传实践效果的热烈气氛,形成“情感渲染+抒发感受”的实践育人方式。
四、结束语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曾强调:“‘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社会实践能够帮助个体产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特别是在内化阶段,实践活动能够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让个体能够不断选择、吸收和消化,使得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与原有的价值观相互作用和融合(蔡颖蔚,余鸿飞,2023)。
通过社会实践,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在“知、情、意、信、行”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社会实践中将各种理论知识、精神体验、实践能力、内在感受深化、内化、升华、外化、发展。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对接、融合,收集真实数据与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采取“意—身—语”的新模式进行项目化运作与矩阵式管理,始终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需求相结合,着力探索社会实践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努力做到社会实践的基地化、专业化、制度化、品牌化建设,形成创新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交互式的社会实践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恩红,蒋晓丹,钟诗嘉,等.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获得感的调查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 53(10):855-861.
[2]赵云龙,孙楚宁,赵峰.中华体育精神的课程思政价值及教育实践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10):112-115.
[3]张杰,李佳琪,张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5):591-598.
[4]王碧莹,沈克印.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要素结构与实践策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3, 38(5):32-37.
[5]林琳.“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5):80-85,96.
[6]李先雄,谢珊.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融入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8):117-119,132.
[7]郑磊.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8]王晓鸥,葛丽玲.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2(10):72-75.
[9]李萍.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6.
[10]赵媛.南昌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5):104-106.
[11]鄧梦楠,李书娟.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27-34.
[12]蔡颖蔚,余鸿飞.社会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路径分析:基于江苏省N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究,2023(9):112-119.
[13]李俊杰,方鹏飞,王雷.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08-110.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