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形式与路径研究

2024-05-22 14:07倪天宇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摘 要]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备艺术才能和思想政治素养时代新人的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正是其中之一。本文就课程思政融入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形式与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旨在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院校;形式路径

近年来,伴随着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诸多艺术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艺术院校也不例外。“艺术院校的任务远不止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包括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艺术家和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技术,还需要具备深刻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1]”艺术院校多个专业都与多元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尤为必要的。应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积极探索艺术思政化、思政艺术化的创新路径,构建艺术思政融合教育体系,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浓厚艺术气质、深厚“五爱”情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艺术院校思政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艺术院校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施有着深刻必要性。首先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实现传统思政教育在内容、模式等多方面的扩展,从本质上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构建起“大思政”的育人新格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是艺术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艺术院校专业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有限等状况。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则等于为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可以带动多个教学环节的革新,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迈向新阶段。

(二)艺术院校思政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是思政元素的广泛性。以音乐为例,自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通过民族化改造,使之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各类音乐作品积淀的思政元素,正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树立学生民族共同体观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各类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为两者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音乐教学为例,其教学形式既有课堂讲授,也有教师示范,更有舞台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单纯理论讲述所产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另一方面则便于学生以亲身参与的方式获得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提升了教育效果。

最后是教学效果的长效性。所谓长效性,就是即时性和延时性的有机统一,继而达到长效的效果。以音乐作品为例,一方面,音乐作品普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在瞬间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和表演一些爱国题材作品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课程思政效果立竿见影。另一方面,这种体验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将会越来越深刻。所以,当即时和延时效果互为补充时,便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和无缝对接。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在艺术院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下,课程思政理应成为教学改革和完善的新方向。

二、艺术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形式和路径

艺术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主阵地,其课程思政的实施既有着与一般院校相同的共性,也有着源于专业特点的个性。所以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探索出切实科学的实施形式和路径。

(一)树立科学理念,引导学生参与

首先,在学校方面,应将课程思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为根本性目标。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艺术院校学科资源、教学资源等转化为育人资源,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同时要发挥艺术院校自身特点,探索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专业教学的融合,实施“思政+艺术”“课堂+舞台”等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参与课程思政艺术创演活动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以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具体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创意作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为保证评估的公平与客观,应引入专门的评估方法,例如学术作品展示、思政教育演讲、社会参与项目等,让评估结果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的重要参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

其次,在学生方面,学生的参与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关键。学校应引导学生认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如讲座、讨论会、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通过艺术表达来传达自己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政教育的深度[2]。在学生参与之初,为保证参与效果,学校可以提供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活动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二)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课程内容

首先是革新教学目标。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以正确的目标为引领,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结合实际來看,其目标应该定位于让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艺术专业教学普遍将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两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加之知识和技能学习本身具有较大难度,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畏难情绪,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将目标进行适度转移,关注学生道德品质、人文修养、价值观念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效掌握,达到以情育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其次是精选课程内容。“在艺术院校中,课程内容的制定和选择至关重要。既要包含艺术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3]”对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容,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相对有效的方式便是选择与社会、文化、伦理和价值观有关的主题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艺术院校涵盖了多个艺术领域,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领域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以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选取与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和讨论。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作品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这种针对性的内容可选择使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理解力。以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为例,该校探索出了将艺术创演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先后将革命歌曲创作背景、音乐名家故事、地方戏曲特色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通过自编自创自演呈现所感所想所获,获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艺术院校通常有丰富多样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并分别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内容,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层次的课程中。

(三)革新教学方法,选择合适形式

首先是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是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的最直接路径。无论是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还是从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再沿用以往的讲述式方法,而是要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方法应用其中,如艺术实践法。在艺术院校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创作和表演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宝贵机会。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在美术美育中则可以通过绘画或雕塑来探讨文化和价值观等。通过亲身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引发了学生对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时代、艺术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新思考,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又如“互联网+”教学法。“现代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资源、多媒体教材和互动性工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4]”通过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课程内容。通过公众号、群聊、论坛等,可以打破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也可以将自己创作和演出的图片、音视频等上传,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此外还有项目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都适用于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

其次是选择合适形式。艺术院校教学形式本身是多样化的,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需要教师予以灵活有效的运用,比如小组授课模式,这是近年来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普遍好评的新模式。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爱好等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然后进行小组授课。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省各类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则营造出了一个团结竞争的氛围。在融入课程思政后,教师则可以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看法和感受都是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借鉴和丰富,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获得体验的加深和认知的升华。而且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用,可以在学生面前起到示范作用,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各类艺术教育中继续实施课程思政,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四)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首先是转变教师观念。在思政课与高校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背景和要求下,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已经成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但是部分教师既没有树立起正确意识,也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特别是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比,艺术教学有着较强的主观性、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并鼓励个性化表现和发挥,很多时候难以从价值观的立场上进行判断。这就让一些教师形成了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只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好即可,这门学科并不适于进行思政教育,都交给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就行。甚至有个别教师因为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影响,可能存在政治意识较弱、理想信念不强等问题,在学生面前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对此,应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引导教师正确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间的关系,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带动全体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参与到课程思政改革当中,让教师们既为“经师”,更做“人师”。为学生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价值的引领。

其次是提升教师素质。在艺术院校中,教师需要兼具艺术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艺术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应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行提升,并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相关的研究项目,以深入探讨如何融合这两个领域。还应主动分享实践经验,介绍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案例等,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包括教学成果奖励、研究项目资助、学术荣誉等方式,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水平。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教师座谈会、工作坊和研讨会等,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与合作,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结束语

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课程思政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各类课程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实现协同发展。所以,课程思政应该也必须成为今后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理念和内容,并朝着体系构建的方向努力,真正实现两者的同向同行、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林丰.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5):64-66.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吴保华.新时代艺术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1,19(4):112-116.

作者简介:倪天宇(1998— ),男,汉族,浙江富阳人,浙江音乐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艺术院校音乐会经营管理模式初探——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文献综述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