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霞 祖兆忠 杨柏 赵建亚
摘要:本文以宿迁地区为例,分析了苏北农村落后主要原因,总结了目前农民培训的不足,提出以“农民为中心”的“田间课堂”培训模式,以“田间”为主要教学场所,根据农民需要、生产流程因地制宜地科学设立专业、设置课程并根据农民具体情况量身制定培训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与课后跟踪服务相结合等措施提高农民培训效率。
关键词:田间课堂;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需要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而如何培育出高素质农民就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1 苏北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调研,80%以上的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关注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仅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现实好处、快速致富,如果不能及时满足眼前利益,就认为没有达到要求,而培训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效果,因此,这部分农民从培训中获得的成效不明显。
1.2 非传统经济项目对培训需求较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也变得多元化,传统的稻麦、果蔬农产品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一些非传统的农产品如火龙果、牛蛙、山药、水蛭、蜗牛等特种农产品市场稀缺,农村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农民渴望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1.3 现场教学实践培训分量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近几年宿迁数据来看,无论是3~5 d短期培训,还是10~12 d中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占比远大于现场实践教学。此外,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科研院所专家、学校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理论化的授课内容,接受力明显不足,农民更倾向于浅显易懂的现场实践教学和体验学习。
1.4 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随着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生产型、加工型、销售型等不同种类的职业,这种职业分类的细化必然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然而,目前宿迁地区的农民培训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培训任务,往往把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户集合在一起开展培训,降低了培训效果。如举办螃蟹养殖类与玉米种植类专题培训班,把养殖户、种植户、养殖大户、养殖小户和加工、销售人员等人员都集中在一起,在培训内容上,仅安排某项知识与技能的讲座却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2 “田间课堂”培训措施
2.1 “田间课堂”教学点建设
2.1.1 “田间课堂”建设原则
一是产业导向、科学布局。立足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不同区域产业特点,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科学谋划建设布局,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实训基地和田间课堂,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整合资源、合作共赢。尊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愿,发挥其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推动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三是就近就地、服务农民。要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学习培训,增强示范基地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便利性。充分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促进“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四是引领带动、注重实效。选择产业集聚度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好、学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示范基地。
2.1.2 “田間课堂”功能与任务
田间课堂或示范基地应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工作,一是能够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习、实训等任务;二是能够对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习、实训、服务的师资人员进行培训;三是能够面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和跟踪服务。
2.1.3 “田间课堂”教学点应有针对性遴选
“田间课堂”教学点建设,主要是参照省级田间学校建设有关精神,通过在全市范围遴选,重点对六大产业体系中的稻麦种植、林果种植、设施蔬菜、水产养殖等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方面具有带动影响力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进行考核和比选(遴选标准参照省级田间学校建设标准执行),对符合教学条件者,添置教学设施设备等,建成能较好满足教学培训需要的“田间课堂”,还选取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田间课堂”的共建单位,如:泗洪县峰山乡科晖现代农业生态园碧根果种植基地、泗阳来安芦蒿种植基地、宿迁途睿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宿城区陈集葡萄产业园区等企业。
2.2 “田间课堂”教师队伍建设
2.2.1 积极打造“田间课堂”教师队伍
积极打造优秀的“田间课堂”教师队伍,制定教师培育方案。每年精选培训课程内容,让教师通过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在全市范围内多次试讲,综合测评,优选其中讲课优异的老师加入培训教学队伍。这一举措既能锻炼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让非农专业教师有机会投身到农业农民培训中。同时,还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南京农业大学的继续教育和农业农村部每年举办的教学技能培训。
2.2.2 深入挖掘乡土专家,壮大师资队伍
在田间课堂培训和教学中,政府部门、县区农业农村局、学校等单位联合在全市范围内挖掘农业创业典型,尤其是参加培训后创业成功的创业典型,邀请其来“田间课堂”,为学员介绍其创业经验、科学技术应用等,如泗洪县休闲农业与田园综合体创业典型王路、曾经的“高薪白领”却辞职回乡做“现代农民”的潘裴、宿城区食用菌栽培能手张长权、湖滨新区辣木种植专家谢继武、宿城区农产品电商解伯乐、泗洪县西甜瓜育苗大王王国盈等。通过他们的成功事迹,激发学员最直观的创业欲望,坚定学员的创业方向。
2.2.3 外聘院校教师,扩大师资队伍
“田间课堂”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京东、江苏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等科研院校和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教学交流,聘请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田间课堂”的老师。比如京东电商学院的吴长青老师擅长给学员讲解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挖掘,京东电商学院的王晓燕老师擅长于网店装修与管理,扬州大学徐金海教授擅长农村经济知识,扬州大学冷锁虎教授等擅长现场技术传授,泗洪开放大学徐素霞擅长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2.2.4 聘请农业专家,丰富师资力量
经验丰富、农业技术过硬的专家的课程大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为农民所接受。如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的张家宏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小龙虾养殖技术,学员听课后主动思考,在课下交流的氛围也很活跃。
3 “田间课堂”专业、课程培训方案制定
3.1 结合农民需要因地制宜设立专业
在充分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方针的基础上,与政府部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协同开展调研,掌握宿迁市的特色农业及其分布区域、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产业,结合国家对种植和养殖的惠民政策,根据市场行情设定培训专业,如现代农业、植物保护专业、农产品加工专业、农产品销售专业等。
3.2 根据生产实践流程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为了培养出“爱农业、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高素质农民,根据产业升级要求,协同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行业学校紧密围绕生产实践这条线路设置课程,让产业链和人才链同频共振,无缝对接,比如种植专业,开设种子识别、种子处理、土肥测定、施肥除草、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课程。
3.3 根据农民具体情况量身制定培训方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培养“爱农业、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高素质农民以满足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培训与当地产业发展、农村现状相配套。培训前,调研当地自然资源、产业、经济、每个农民实际需求等客观情况,科学合理地为每个农民制定不同培训方案,提供产、供、销一体化的配套综合服务[2],如阳光玫瑰葡萄栽培技术培训方案、山药栽培技术培训方案、水蛭养殖培训方案、蜗牛养殖培训方案等。
3.4 “田间课堂”实施
3.4.1 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为了不耽误农民的正常农业生产,并真正做到现用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田间课堂”按农作物生长季节分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细化教学流程,层层推进[3]。以“玉米、大豆套种”为例,把教学过程分解为:选种、翻地、播种、施肥、打药、收获等步骤。
3.4.2 多方协同,送教到田头
多数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忙于家庭琐事,没有大量时间聚集到某个地方上课,尤其是农忙季节,农民宁可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也不愿意在空调下上课,因此培训要与农业农村部门、农科所、行会分工合作,送教到田间,对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就地及时解决,手把手教农民如何识别病虫害、用药、修剪,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等实践操作。必要時,可把农民聚集在田间地头开展系统的理论教学、现场参观、经验交流、感悟分享等活动。
3.4.3 思想教育与技术技能学习双管齐下
培养高素质农民,不仅是教会农民学会农事知识、掌握农事技能,更重要的是把农民培养成拥有家国情怀、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为中国的富强奋力拼搏的新农人。农闲时,组织农民学习党史、党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参观红色基地,让农民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改变“小农”观念,增加自信心,激励他们跟党走、感党恩,助力乡村振兴。
3.4.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培训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升级,“田间课堂”也要与互联网、数字化相结合,以提高农民培训效率。线下培训虽然更直观,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灵活度不高,而线上培训不但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使培训更多样化、个性化。比如通过移动端,开展专家线上问诊,农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询问专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时了解农事,提醒农民调整防治措施、宣传农业方针政策、普及农业知识;农民可以接受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培训,也可以接受基于“交易平台”的小成本创业培训等[4]。
3.4.5 课堂教学与课后跟踪服务相结合
农民培训不仅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前调研、课后跟踪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培训效果。政府、农科所、行会、学校四方分工协作,课前通过走访或是微信、QQ、学习通等平台发放任务书展开调研,了解农民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中通过分组讨论、讲授、答疑、示范操作等教学法解决问题,课后通过不定期线上答疑与定期线下实地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相结合展开全方位跟踪服务。
3.4.6 建立科学合理的“田间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调整培训策略、提高培训效率、激发农民学习热情、促进教师成长。“田间课堂”教学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评价,评价人员由学员、政府部门、科研所、学校、行会、社会共同组成;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工匠精神;采取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
4 结语
“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主要教学场所,通过科学设立专业、设置课程并根据农民具体情况量身制定培训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与课后跟踪服务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田间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措施,形成规范、开放、灵活、有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和造就一批生力军[5]。目前还存在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数字化素养不够,有的农民甚至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影响线上培训效率,当地的数字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情况,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农民数字化培训,开发当地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J].成人教育,2018(2):68.
[2] 胡振华.关于完善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农民科技培训,2018(4):15.
[3] 王国章.浅谈田间课堂的教学特点[J]职业教育,2018(4):55-57.
[4] 吕莉敏.“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49.
[5] 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阀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