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表达

2024-05-21 14:25赵程远任珂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觉醒年代

赵程远 任珂

【摘 要】影视剧中主旋律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提出的“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但早期主旋律电视剧或多或少存在着说教性强、受众接受度不高等刻板印象。如今重大歷史题材被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觉醒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以其新颖的方式演绎出伟大的建党精神,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一段峥嵘岁月。该剧通过年轻化的影像方式书写历史,以新颖独特的审美视角建构起受众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唤醒中国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激发出受众对历史事件重新解读、激发出全民学党史的热潮和爱国精神。本文以《觉醒年代》电视剧为例,通过历史文化层面、影视语言层面和媒介传播层面的多维度分析,探寻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变革,旨在研究主旋律电视剧如何打破“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走上一条具备创新性、发展性的道路。成功“出圈”的《觉醒年代》亦可作为借鉴范式,为今后更多主旋律作品的年轻化创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精神建构;创作手法;宣发手段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17—03

主旋律电视剧是具有主旋律色彩、能够反映特定时代、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美好风貌的电视剧作品。[1]始终承担着弘扬主旋律、引导主流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职能。作为一部现象级热播剧,《觉醒年代》用独特手法表现出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恢宏历史。以丰富的艺术质感和优美的镜头语言引发了受众的强烈反响。在厘清红色信仰生成的历史逻辑基础上,使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和诗意品格。[2]

一、历史文化层面的年轻化演绎

(一)建构集体记忆背景

阿尔都塞揭示意识形态是如何改造民众思想的,他认为:因为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也就是社会与主题是召唤与被召唤的关系,两者相互识别,既存在真实的关系,又存在体验和想象的关系。主旋律电视剧蕴含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独特符号,它既传达出作品的内涵思想,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故事的发展。《觉醒年代》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和真实相结合的方式建构起一个影视的记忆场景,从而引起受众记忆。

《觉醒年代》能够引发受众共鸣,因为当年紧密契合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主题,以新颖的方式迎合了大众审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此时人们正探寻救国方法,各类仁人志士纷纷投身于伟大革命中去,继而建立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了光明的前景。

(二)塑造多面英雄人物

“人活则历史活,历史活则电视剧活。”为使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人物就需要与受众产生一定的身份认同。近些年的主旋律影视剧不仅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还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心理及观演体验。伴随电视剧的制作日益完备,人物塑造的重点从脸谱化、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向带有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更为突出的立体人物转变。导演在采访中强调“立体的人”,不止展现人物的高大全形象,还要展现性格的多面性,家庭生活、个人性格,甚至是性格中的一些小瑕疵。

陈独秀是无畏、博学但也不拘小节的。作为父亲,他对陈延年和陈乔年实行过“空乏其身、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教育过程。[3]将剧中人物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完整的人物弧光。

二、影视语言层面的年轻化演绎

(一)视觉画面艺术且丰富

丰富的镜头手法能够增加影片的感染力和戏剧张力,展现出一种视觉景观。“景观”指在作品实践中所追求的影像视觉造型效果。[4]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一门艺术,为使剧情更加契合真实生活,创作者需要灵活运用影像手法,依托视觉画面来构建完整的故事内核。

1.画面意蕴丰富

剧中蕴含了大量富有哲理的隐喻镜头,其美感是通过形象化的信息表征向受众呈递某种效果。受众进行个性化解码之后,在特定的场域中重新编码,完成传播效果。[5]如马车车辙的画面,表达了在秦朝时期“车同轨,书同文”,说明时代在改变,人们要赶上时代,不仅思想要变,道路亦要变。同时大量对比镜头展现时代背景,如有钱人的少爷西装革履,坐人力车出行,而与少爷年龄相仿的穷人家姑娘还蜷缩在街头,头上插着稻草准备卖掉。

剧中还有大量运用运动空镜,展示特定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当陈独秀和李大钊看到居无定所、受尽折磨的百姓时,决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成立中国共产党时,镜头逐渐模糊,暗示了选择这条道路将会是充满阻碍和险峻的道路。

2.镜头色彩鲜明

色彩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导演基于色彩的物理属性,根据受众的视觉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经验,遵从作品的主题思想、题材选择,映衬出导演对作品特有的思考。丰富多样的色彩能够对人物刻画、剧情发展起到一定作用。诗意化的色彩镜头也散发着东方美感。[6]

剧中陈独秀邀请易白沙跟随他去北大任教,但易白沙看不到革命的希望,也看不到中国的未来,执意留在长沙,二人交谈中,画面色彩颇为黑暗,加上大全景展现人物站位,映衬出易白沙个人的心理情感,让受众感受到他作为爱国人士却无能为力,产生出悲凉之感。在陈延年和陈乔年被捕入狱后,当局决定对二人进行处决,此时画面色彩灰白,加以二人脸上的鲜血,以红色的视觉冲击带给受众深刻的印象,展现出二人无惧面对生死的豪迈英雄气概。

(二)声音景观生动且真实

音乐作为一种蕴含规律和节奏的声音系统,也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在影视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电视剧中,音乐作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能够烘托故事情节,同时奠定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不同的配乐,营造出的场景各有不同,能够将受众带入相应的时代与空间。

1.配乐激昂雄壮 展现时代精神

“声音景观”强调的是一种经由声音符号的修辞表达而建构的声音环境或听觉形象。[7]剧中不同场景下所演奏的音乐也有所不同,为展现出热闹繁华的市井气息,导演安排轻松愉快的背景音混合街边叫卖的嘈杂声;而在以学习为主的北大校园内,则是读书与嬉闹声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学习环境。《觉醒年代》中经典的配乐当属陈独秀和李大钊出京,看到逃荒的百姓民不聊生、居无定所,两人悲愤不已,毅然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让全国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衣食不饱,此时响起激昂悲壮的配乐,配合二人握拳一同建党宣誓的画面,让受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坚毅豪迈之情,真切感受到陈独秀和李大钊胸怀天下,引起青年群体观看的爱国热情。

2.台词生动有趣 贴近现实生活

部分受众对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印象依然是刻板的说教台词,所以主旋律电视剧想要取得良好的口碑,首先要在台词上做到创新。剧中有些台词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展现,将内容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在北大在陈独秀的倡导下正在轰轰烈烈地举办新文化运动,但守旧派和保皇派的辜鸿铭、黄侃和刘师培等人却不以为然,处处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甚至有些故意作对,台词颇有韵味,使受众在了解到北大不同文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一丝轻松愉悦感。此外街边上特色的叫卖声也充当了人物台词的作用,用摊主吟唱的生动方式来讲述民国总统袁世凯下台、张勋复辟等多个历史事件。

(三)叙事善于用典且新颖

该剧的叙事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以“年轻化”语态与“我”视角为切入点进行叙事。剧中所引用的典故也都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打造而来,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艺术加工方式,从而达到让受众共情共鸣的感觉。第一集陈独秀因对旧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看法不同,在早稻田大学里与中国留学生辩论,被骂,甚至留学生对他吐口水,但陈独秀并不在意,抬手将脸上口水擦净,生动展现出“唾面自干”的典故。再者为了表现蔡元培校长重视人才,他曾多次在风雪天前往陈独秀家,邀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教师,是对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典故的再现。后因陈独秀饮酒后卧床不起,校长蔡元培在家静等陈独秀苏醒,展现的是“程门立雪”典故。片中陈独秀提出著名的“新青年的六条标准”,之后党在六条标准之后加上“健壮的而非体弱的”,这七条标准在电视剧中激励着一批批青年人无畏生死,投身于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任务中。

三、媒介传播層面的年轻化宣发

(一)传统媒体宣发

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剧,传统媒体是主要的传播平台。官方平台很早就开始宣传,如中央八台在2020年底就曾播放过宣传片,《新闻联播》也报道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破晓》七一晚会节目,同时李大钊和赵纫兰的演员也曾到北京卫视春晚舞台上朗诵李大钊的诗词作品。电视剧在晚间黄金档热播之前,《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后会播放关于该剧每集的预告花絮,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荐。除上星卫视外,其他传统媒体也都纷纷发声,先后登报发表《觉醒年代》相关文章,予以较高评价助阵。

(二)新媒体宣发

除传统媒体,剧组的宣传推广也希望覆盖到社交平台上掌握话语权的年轻用户们。打破主旋律剧收视圈层和传播壁垒,收获青年观众。[8]2021年该剧在互联网平台播出之时,受到主旋律题材因素限制,加之缺少流量明星助阵和宣发方式单一等各类原因,导致在播出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取得热烈的反响,但部分群体观看后在豆瓣、知乎等平台为这部剧发声,通过口碑传播人气逐渐提高,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部被忽略的现象级电视剧。

在抖音和哔哩哔哩上,用户通过《觉醒年代》的花絮和片段进行解读,也通过结合红色歌曲制作MV,都为该剧的宣传起到了重要。在爱奇艺、优酷等平台的弹幕中可发现部分受众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吸引过来的,再次证实新媒体的环境下,通过多种途径对于《觉醒年代》的宣发有着积极意义。部分受众也通过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参与留言讨论,在被问其这部电视剧有没有续集,有网友留言回答道:可以说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9]

四、结语

主旋律作品一直承担着引导主流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职能,近年来选题更加多元。《觉醒年代》以精良的制作消除了正剧特有的距离感,打破了年轻受众对主旋律作品呆板的固有认知,实现专业精神的立体重塑。该剧一方面具有艺术特性,能够给受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其独有的意识形态能够向受众呈递政治思想和社会价值,从而获得受众对社会的文化认同。《觉醒年代》的走红,不只局限于作品的年轻化演绎,也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险阻与艰辛,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孙汶.论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和变化[J].现代视听,2021(2).

[2]敬鹏林.历史记忆、影像修辞与情感认同:《觉醒年代》的意义生成[J].四川戏剧,2021(8).

[3]唐宝林.陈独秀全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路春艳,高歌.布景·奇观·祛魅——景观研究视域中的藏族题材电影创作[J].艺术广角,2022(1).

[5]栾轶玫.视觉说服与国家形象建构——对外传播中的视听新话语[J].新闻与写作,2017(8).

[6]马昆鹏.让历史鲜活地走进当代:重大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创作谈[J].视听,2021(12).

[7]刘涛,朱思敏.融合新闻的声音“景观”及其叙事语言[J].新闻与写作,2020(12).

[8]郭人旗.《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J].新闻世界,2021(5).

[9]王志宏,伊文臣.借力影视艺术讲好奋斗故事:以热播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为例[J].当代电视,2021(4).

作者简介:赵程远(1997—),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电视编导与制作;任珂(199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信息中心,研究方向为电视编导与制作。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研究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斜阳》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