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笑君 李婉阁 夏雨荷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学习强国”平台的各地方频道均开设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栏目,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助力各地传播与推广乡村振兴经验。辽宁学习平台的乡村振兴栏目自开设以来,借助多样化的报道体裁、故事化与宣传性并重的叙述方式、恰当运用政治性和口语化的话语风格彰显了辽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风采,但也存在着重量轻质、报道主题全面却不均衡、用户生产内容较少的问题。建议可通过强化把关人角色、均衡报道主题、强化农民话语权的方法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专栏,强化宣传效果。
关键词:“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内容分析;新闻话语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学习强国”平台作为主流话语传播的新阵地,利用技术加持和资源优势,在传播主流声音、引领主流话语、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公众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场域。“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于2019年2月正式上线,由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组建工作专班进行运行维护。乡村振兴栏目于2019年9月末正式上线,内容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陆续设置了第一书记、扶贫故事、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农民丰收、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近40个专栏。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从各市县的融媒体中心采集大量优质稿源,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宣传辽宁乡村振兴经验,使用户了解辽宁乡村振兴动态,彰显辽宁风采。
一、“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整体样态
(一)研究样本
1.样本选取
“学习强国”辽宁平台的乡村振兴专栏自上线以来,从仅报道第一书记工作事迹,逐步将报道内容拓展到扶贫工作、脱贫事迹、丰收场景、乡村生活记录等乡村振兴的多方面内容,三年来发文多达58000余篇。鉴于报道内容过多,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根据乡村振兴子栏目的持续时间、报道形式以及报道内容等,选取了2020年4月到2022年6月的9个子栏目,即第一书记、脱贫故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线实践、振兴发展、农民丰收、基层实践、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共计6107篇报道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报道体裁、对象、内容呈现形式、主题、来源五个方面梳理“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内容呈现规律,探讨在“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1]的阶段,地方媒体有关乡村振兴报道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2.类目建構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坚持类目建构的基本原则,本研究将“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主要子栏目的新闻报道做如下类目建构,见表1。
(二)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乡村振兴子栏目居主导
在样本选取的9个子栏目中,乡村振兴栏目的报道数量最多,达4026篇,占总数的65.92%;其次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共750篇,占比12.28%;再次为农民丰收,共477篇,占比7.81%。此后依次为精准扶贫、第一书记、一线实践、脱贫故事、振兴发展、基层人物。从各子栏目的报道数量、时间分配及保留时长来看,2021年为脱贫攻坚的收尾之年,与此相关的精准扶贫、脱贫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三个子栏目均截至上半年,自2021年起将报道重心放到了乡村振兴子栏目上,且以农民丰收作为辅助栏目,佐证乡村振兴成就。媒介的报道议题从扶贫脱贫过渡到乡村振兴,紧把国家政策走向,见表2。
2.报道对象:相关政策与普通村民占主体
在报道对象方面,除其他对象外,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相关政策2015篇、普通村民1899篇和基层干部744篇,分别占比32.99%、31.10%和12.18%,见图1。其中相关政策部分主要涉及辽宁各级政府、扶农助农企业针对乡村建设和发展出台的各种政策,及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说明政策的正确、落实及时对辽宁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的意义。以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振兴专栏的首要人物报道对象,凸显了辽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过程中普通村民努力过上好日子的劲头儿,运用多种内容呈现形式体现辽宁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3.报道体裁:图片新闻和通讯唱主调
新闻报道体裁以图片新闻为主,总计2283篇,占比高达37.38%,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真实场景,带给受众真切的感知与体验。通讯在各子栏目的占比居于第二位,共1536篇,占总数的25.15%。既有人物通讯也有事件通讯。如第一书记子栏目主要就是以人物通讯的方式记录了从各市的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到经济基础薄弱村的优秀干部在驻村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为受众展现了乡村振兴中优秀党员干部的形象。脱贫故事、精准扶贫子栏目主要是通过事件通讯描写了通过种植养殖、手工艺技术、住房改造等方式通过授人以渔、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等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发挥了良好的宣传作用。除其他体裁外,新闻专访、深度报道、分居第四,第五位,占比9.42%和7.61%。主要通过深挖背景资料,揭示乡村振兴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展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生活不断走向富裕的方方面面。消息和评论的占比较低,分别占6%和2.51%,主要对当时的国家与地方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各地举办的各种活动、农业生产的动态等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和评论,见图2。
4.报道来源:专业媒体与记者是主流
根据“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9个子栏目近两年的署名情况,除无法确定报道来源的283篇文章外,PGC(专业生产内容)仍是主要的内容生产方式,有4070篇(占比66.64%)报道来自辽宁报刊传媒集团、各市传媒集团、县级融媒体中心及专业记者。另外还有1182篇(占比19.35%)报道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如各地宣传部等。普通农民、市民、专家学者、企业及企业家发文总数共计572篇(共占比9.37%),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比例很低,见图3。
二、“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文本分析
(一)新闻主题:全面但不均衡
新闻话语的主题是新闻文本内容和意义的特征之一,新闻主题是新闻话语的主旨,是最为重要的信息。[2]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本研究将报道主题划分为: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民生、乡村治理、乡村人才、综合性、其他。这8类主题均有相关报道,其中乡村产业发展是核心,乡村人才和文化方面内容过少,报道主题不够均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专栏紧密围绕这一内容发文2868篇,占比高达46.96%。排在第二位的是乡村民生的报道,共1235篇,占比20.22%。通过报道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良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实现生活富裕。综合性内容居于第三位,共653篇报道,占10.69%。其中包括对省、市级有关乡村振兴方面召开的相关会议的直接报道,也有各地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各种政策情况的宣传性报道。乡村生态居于第四位,从人居环境改善、绿色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等方面报道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乡村治理居第五位,主要报道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特别是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内容,此外还涉及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有关乡村人才(占比2.46%)、乡村文化(占比1.56%)的报道内容过少,见图4。乡村人才方面主要侧重于对乡村新型农民的培育及吸引人才返乡,在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方面主要报道了农技专家的事迹,其他领域人才的助农内容罕见。在乡村文化方面,有关各地各类旅游文化节的文化活动类报道居多,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极少。
(二)新闻叙事:兼顾故事化与宣传性
叙事视角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它又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3]“学习强国”的地方频道作为学习平台,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略有降低,通讯占比较高,体裁的选择使乡村振兴专栏的新闻叙事模式呈现故事化和宣传性的特征。
1.故事模式增加可读性
新闻报道一般通过将新闻核心事实与场景紧密结合,借助新闻背景与新闻评论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新闻故事的情节展开多采取二元对立的方式,并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改变常规的顺序式叙事结构,注重对人物、事件的细节刻画,以此凸显人物特征和事件的跌宕起伏,吸引讀者一口气通读全篇。如《大连普兰店区彭屯村岳宗官:私家车成了村里“公车”》一文,从岳宗官目前的微信消息开头,随后介绍了村与市交通不便的背景,采用倒叙手法描写了岳宗官两年前初到此地发现问题的过程,以及村民从不好意思麻烦他到逐步习惯了提前预约的故事发展进程,最后运用岳宗官利用村民搭车了解村里情况,为村民解决矛盾结尾。全篇没有明显的评价性话语,却以此充分肯定了第一书记的一个小举动也心系村民、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及他平易近人、做老百姓贴心人的形象。
2.宣传模式增强感染力
宣传是使用多种信息符号对一定的观点进行传播,以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和引导、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4]宣传模式主要是从传播者的视角,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传播效果为目标,就此来组织新闻报道的结构。如《辽宁12名“第一书记”变身带货主播 助力脱贫攻坚》的报道,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简介了其中7位第一书记的基本信息和做带货主播的照片,对于直播现场的具体情况仅用一句话简单描述,核心内容是第一书记们利用网络直播形式促进了质量高、品质好的辽宁农特产品的销售,这种扶贫创新模式会为乡村发展带来生机,使扶贫产业更有效地延续,体现了第一书记们对乡村振兴的新作为、新担当。
(三)话语风格:政治化与口语化并存
梵·迪克认为,风格是标示语境的,也是话语典型的、可变的结构特征的综合,这些特征显示了在某一特定的语义、语用或情境中说话人的个性和社会语境的特征。[5]传播语境对新闻报道的话语起到明显的限制作用,“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作为一个宣传特征鲜明的学习频道,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既要突出其权威性,又要贴近农村生活实际。
1.政治权力话语凸显权威性
如前文所述,“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政策性内容占比近三分之一,来自专业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内容占比三分之二。政策性报道政治意味很强,官方话语明显,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媒体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凸显了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如《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报道了清源县委如何通过落实《组织部门抓好决战脱贫攻坚任务清单》,以党建引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抓任务 重考核”“抓载体 强筋骨”,并通过具体数据充分证实其方法的有效性,不容读者质疑。
2.大众日常话语体现亲切性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也是乡村振兴报道的主要受众群体。农民群体的三重角色都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话语风格。作为占报道体裁比重四分之一的通讯,抓取了大量普通村民和驻村干部乡间生活与工作风貌,选取典型事例刻画典型人物形象,在通过日常话语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的同时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如《辽阳灯塔:种下“扶贫瓜” 结出“甜蜜果”》,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扶贫瓜”“甜蜜果”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再如在《辽宁阜新:“一方纸业”送福一方》的报道内容中,“有省人社厅的驻村工作队在村上帮咱找客户,咱这纸不愁卖!”“要论质量和价格,企业的产品一点儿也不输于其他竞争者……”运用这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到第一书记“接地气”,切切实实借助政策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共谋致富路。
三、“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把关人角色,把控好量与质的平衡
近三年,“学习强国”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日均发文约60篇。不少子栏目持续时间很短,发文内容与栏目相关性低;有些子栏目的内容同质化严重,代表性较差;有的栏目仅有图片,无任何文字说明、无来源、无作者,让读者一头雾水。庞杂的内容,不符合用户使用手机APP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让读者浏览时无所适从,将有价值的信息从指尖划过,降低了学习平台的宣传效果。乡村振兴专栏的发展方向首先可从提质限量入手,一是每日发文数与时段可参考微信公众号的发文要求,适应读者的浏览时间;二是调整页面布局,通过增加导航栏将内容分类“存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三是保持精品栏目的持续性,并根据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适当调整栏目,强化顶层设计;四是对于作品征集类栏目,严格把控作品质量,配发相应文字说明,并为作者署名。
(二)均衡报道主题,兼顾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
从文本分析的结果来看,乡村经济与产业方面的报道主题高居约一半的比例,而乡村生态、治理、人才与文化的主题合计占比不足20%。乡村振兴是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乡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生态发展的持续保障作用、乡村治理的组织与推动作用、文化凝聚人心与教化群众的功能同样不容小觑。在未来内容的选择中,需更加兼顾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优化乡村振兴五大方面的报道比重,积极报道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乡村自治与德治相结合、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限于作品征集与图片报道的形式,更需侧重保护手段与方式的报道,突出其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三)引导用户生成内容,强化农民话语权
乡村振兴是关乎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农民有重要的发言权。但从辽宁平台乡村振兴专栏的报道来源看,来自农民群体的发文数仅403篇,占比6.60%。除前文分析的9个子栏目外,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作品征集、乡村振兴我见证是有组织地从基层群众中征集的摄影作品的子栏目,采用了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但呈现形式仅为摄影图片或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新闻性较弱且重复内容很多,并未发挥良好的宣传效果。乡村振兴话语表达的主角需向农民倾斜,增加农民自拍短视频的内容,鼓励农民自己记录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景、国家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等等,减少说教式的、空洞无物的措辞,让农民讲述自己的致富故事,提高农民话语表达的地位。
结语
“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作为展现辽宁风采的一个窗口,自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通过多个专栏,多渠道采集新闻信息,借助多种传播形式,选择恰当的报道方式,运用兼具故事化与宣传性的新闻叙事手法,展现了当今辽宁乡村振兴方方面面的成果。辽宁学习平台乡村振兴专栏可以在大量的新闻来稿中加大筛选力度,提高文章质量,增强村民利用社交媒体表达乡村振兴成果的积极性,增加乡村生态、文化与治理方面的报道内容,提高平台的内容品质,提高传播效果。
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发展传播学视域下社交媒体与辽宁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L21AXW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09-26.
[2]高培蕾.《中国青年报》医疗报道话语研究(2005-2015年)[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3]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127.
[4]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86.
[5]高金萍.“明镜”与“明灯”——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2003—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4-65.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