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晴
摘 要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表达了对当下时代和人民的理解和关切。乡土情怀不仅仅是赞美乡土上的一切,也包括对普通大众的关心、爱护和关注。他在写景绘物中写对故乡的思念,写对一景一物的深情厚意,传达了真挚的情感。在游览苏州园林间回首童年时期游玩风光,在乱世中注意到其他奔波于战火和贫穷的人们无暇顾及的自然之美,焕发出对美好世界的渴求。
关键词 叶圣陶 乡土情怀 自然之美 真挚情感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着乡土情怀,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总是对生活过的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或是复杂的感情。什么是乡土情怀?乡土情怀就是指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故土的强烈怀念和依恋之情。在20世纪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笔下,就有大量清新优美的乡土文字,他传播着最为质朴、真诚的乡土情怀和生态美育思想。借助叶圣陶的部分作品,与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部分作品进行联合阅读,能让我们领略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技艺、民风民情等,继而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生态资源,发挥教育润物无声的培育作用。
一、 写景绘物中体会思乡之情
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写道“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家乡的食物是会引起乡情的。正是因为在家乡时经常看到人们挖藕的场景,也常吃掉新鮮的藕,所以叶老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怀念与热爱。“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在叶圣陶的眼里和心里,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故乡的影子和故乡的人们。开篇扣住标题,语言十分简练,思乡之情生发开来,情之深,也思之切。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寄托在具有代表性的“物”上,写了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但是这里怀念的,不仅是藕的清香和莼菜的味道,而是随之而至的故乡的情味和故乡的声色。
汪曾祺写的《昆明的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汪曾祺在昆明生活有七年之久,除了高邮、北京,他在这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可以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昆明是汪曾祺青年求学成长的地方,也是汪曾祺文学起步的地方,昆明的湖山是很可留恋的。汪曾祺想念昆明的雨,情迷昆明的雨,时隔四十几年后,他写下了《昆明的雨》这篇看似平常,实则视角独特、体察细微、意味深厚的美文,以一颗安静的心梳理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昆明的雨》通过对昆明雨季菌、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季特点,内容丰富,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优美散文。汪老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汪曾祺的内心深处始终有对昆明的“放不下”,就如同叶圣陶先生一样,对家乡魂牵梦萦。
叶圣陶的文章和汪曾祺的文章,都在写景绘物中传达了丝丝缕缕真挚的情感,这份情感,来自对故乡的思念,对一景一物的深情厚意。
二、 读书赏玩间回首童年深眷
叶圣陶自幼爱读书,他从老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离事。欲论人事,必先知地理。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老师所讲的话的道理。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爱家乡这块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悉历代名人英杰创造伟业的历史。老师寓革命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些读书经历对叶圣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圣陶先生二十多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常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风景、情趣、特征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苏州园林〉序》一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该文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他在《〈苏州园林〉序》中写道:“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图寄深眷。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苏州园林》使叶圣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由画册勾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种回忆是特别“愉快的享受”,也非常持久而难以忘怀,“多年珍玩”的不仅是图册本身,更是那段美好的童年生活。
叶圣陶先生对苏州深怀思念。他在《抗战周年随笔》中写道:“我在苏州住的是新造的四间小屋,讲究虽然说不上,但是还清爽,屋前种着十几棵树木,四时不断地有花叶可玩。”青石弄 5 号石库门内有叶老亲手种植的海棠、红梅、桂花等树木,当年叶老在写作之余,经常在此整修树木自娱。叶老一直惦念苏州青石弄故居,并怀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他在《嘉沪通信》《渝沪通信》中多次提及这所故居:“青石弄小屋存毁无殊,芳香无挽,惟有永别。遥想梅枝,应有红萼”“前数日曾买大把海棠插手瓦瓶,因而颇忆苏州之一树海棠,不知今年花事如何”。后又从亲友通信中获悉:“青石弄屋尚在,自是可喜。”直到 1972 年,叶老在《西江月·海棠谢后作》一词中,还流露出这份感情:“青石繁英一树,少城俊赏三春。”这些让我们想起鲁迅写的《朝花夕拾》,在百草园里捕鸟、听蟋蟀唱歌、扯木莲,在三味书屋的后园里折蜡梅、喂蚂蚁。
叶圣陶先生也是在读书赏玩之间,感受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于文字之间流露出对家乡风景风情的思念之情。
三、童话故事里寄托乡土情怀
叶圣陶的童话作品的创作也多依托乡土,表达着对乡土人民的深切的情感。这一切和他的自身教学教育经历是相关的。
每年春天,叶圣陶带领学生远足,观赏江南水乡秀丽春光,他还和吴宾若、王伯祥等有进步倾向的同事一起,组织起了篆刻室和音乐室,建造了礼堂,搭建了戏台。每周开一次同乐会,学期中与学期末就安排开“恳亲会”,辅导学生自编自演《农夫与蛇》《皇帝的新装》《狼》等话剧。这使学生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同样,叶圣陶的童话作品也带给孩子们体验乡土情怀的机会。《稻草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能力有限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贴切地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稻草人》让孩子们看到了20年代工农大众的苦难命运,其创作风格曾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导风格。叶圣陶的童话有着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具有充满诗意的童话意境和民族化的风格,就像语文课本中的《女娲造人》《杞人忧天》《天上的街市》这些中国古老经典的故事一样,孩子们徜徉其中,也就能体会到童话故事里寄托的乡土情怀。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表达了对当下时代和人民的理解和关切。乡土情怀不仅仅是赞美乡土上的一切,也包括对普通大众的关心、爱护和关注。他在写景绘物中写对故乡的思念,写对一景一物的深情厚意,传达了真挚的情感。在游览苏州园林间回首童年时期游玩风光,在乱世中注意到其他奔波于战火和贫穷的人们无暇顾及的自然之美,焕发出对美好世界的渴求。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曹埠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