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中景 《春》中人

2024-05-21 21:30:30赵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美景

赵莉

摘 要 朱自清的散文《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面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春中美景、春中新人、景人交融的角度入手,解读该文永恒魅力之所在,引导读者真正走近作者。

关键词 《春》 美景 新人 景人交融

朱自清的散文《春》,毫无争议地可以称之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面孔”,现被收录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位列第1课,地位可见一斑。这一文本之所以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视野里保持常青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本自身的魅力。教师在面向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要将这一魅力体现出来。但要做到这一点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是因为经典文本早就有了诸多经典解读,即使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也能够让学生获得诸多营养;说不容易是因为面向当下的学生,如果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学生形成认知,那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文本解读视野,进而使其有效感知课文的魅力。基于这一目的,笔者紧扣文本中的“景”与“人”,尝试将文本中的美景与新人解析出来,从而在学生面前勾勒出景人交融的场景。

一、 春中美景

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句古话: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句话里,“春”其实并不是主角,主角其实是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古人们,他们所谋的是关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更高追求的“計”,只不过将“计”之所施,与年首之“春”结合在一起,从而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春”在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家的笔下有着更多的着墨。

对于朱自清的《春》而言,首先要感知的就是春中的美景。只有读懂了春中的美景,也就是读懂了美的春景,才能叩响作者朱自清的心门。作为一位文学大家,朱自清用他娴熟的文字,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当春景与文字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读者既能够感知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其间勾勒出春的景象。以修辞运用为例,《春》之全文用到修辞手法的地方多达二十余处,在情景交融的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烘托使文章具有独特的气韵。“春”字作为文章标题,同样也点明了文章主旨并串联起全文,文中任意一种修辞手法皆围绕“春”展开。修辞是一种高超的笔法,巧妙的修辞可以让读者认识到作者的心向所在,更可以让人们所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变得更加美丽和有意义。

春原本只是一个季节,但春的意义又不只在于其作为季节的存在。只有当春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春景才成为人们心中的美丽图景与愿景所在。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读课文,可以发现文中的很多描写都具有这样的意味。比如说文中写小草的时候,说其“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可以让学生面前浮现出生机盎然的小草样子;写树的时候,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就让树立即拥有了生命力;写风的时候,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温柔;写雨的时候,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就让人感觉到雨不仅充斥着整个空间,而且有着强烈的画面感。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风筝、孩子,所有的这些构成了美丽的春景,而人对春景的体验也蕴含其中。

二、 春中新人

所有景致的魅力都是为人而存在的,纯粹写景的文字往往会因为人的缺席而少了一丝灵动力。透过文字的描述去寻找朱自清笔下春中的人,可以发现一个特色,那就是“新”。这里所说的“新人”是指拥有生命力的人。当朱自清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用很多文字描述出春的美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中人的存在,且此时朱自清笔下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在一番写景之后,文中说“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一声嘹亮的短笛,拉开了课文当中写人的序幕,此时出场的牧童是最具生命力的表征,短笛之所以能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说到底就是牧童的生命力在绽放。在对雨和雨中树叶、小草的一番描述之后,在乡下的小路上和石桥边,出现了“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出现了“地里工作的农夫”。前者没有特指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文中的描述可以发现,此时撑起伞慢慢走入雨中的人,一定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走入了雨中,或许他们有着生活的目标,或许他们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又或许是为了纯粹的对春雨的体验……所有带着目的而走向春雨的人,一定是满怀期待的,这种期待会因为春雨的到来而厚植出更多的生命力,他们是走入雨中的新人。在地里工作的农夫,或许是最普通的人,“披着蓑,戴着笠”是他们雨中工作最常见的状态,但此时的农夫与彼时的农夫不同,此时的农夫是沐浴在春雨中的,一场春雨给农夫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春雨中的新人更多的是孩子,当抬头看天并看到“天上风筝渐渐多了”的时候,“地上孩子也多了”。孩子是人类的生命力,是整个人类跳动的心脏。当这个心脏拥有了强大生命力的时候,又看到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这个时候一个个的人,都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姿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新”的神采,“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这句话当中,更是蕴含着新的希望。

读懂了这些文字,也就读懂了课文最后所说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其实当每个人带着自己的目标走进春雨中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正是“新”的状态;后面又说春天像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无论是说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还是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的青年,说到底都能够给人以“新”的希望,所以“春”一定是“新”的春,是孕育着一切可能的春。

三、 景人交融

散文《春》是朱自清先生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用心灵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在朱自清的笔下,景物与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春》这篇散文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对春中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事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当读者借助于文字构建出一幅完整的春景时,人就恰到好处地出现了,所以整篇课文实际上就是一个景人交融的场景。这个场景当中,春景因为新人的存在而拥有了更多的生命力,人也因为春景的存在而有了灵动性。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读这篇课文才能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景与人的交融,具有很多意蕴,其中最需要落笔分析的,就是作者朱自清对春的感知。每一个人都曾经生活在春天里,每一个人也都看到过春天的雨、树、小草和房屋等等,每一个人也都在春天里走过,但是只有朱自清笔下的春是最令人陶醉的。其中的原因在于,朱自清能够以他那细腻的心去感受春,这种感受能够精确到春的每一个气息,所以很多看起来不显眼的事物,在朱自清的笔下都变得极富生命力。同时,朱自清还能够以他那细腻的笔触去描写春,他借助于自身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将自己所感知到的春精确地描写了出来,这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朱自清的《春》具有了空前绝后的影响,每个读过朱自清的《春》的人,在走到春天里的时候都会想到他笔下的景和人,而这个时候读者实际上也正与春交融在一起,这何尝不是读者真正走近作者的一种表现呢?

[作者通联:甘肃玉门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美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秋日美景
幼儿100(2021年31期)2021-10-30 03:43:04
筼筜美景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38
让美景历历在目
独特美景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8:02
泸沽湖美景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你说的美景我知道
美景源自美好的生态
星火(2016年3期)2016-02-06 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