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军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大力领导创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的晋冀豫根据地开启新民主主义制度建设的进程,将根据地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间,北方局在山西黎城召开的两次会议,起到重要作用。
黎城会议
1940年春,晋冀豫根据地经过反击十二月事变和发起磁武涉林战役,彻底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暂时摆脱“前门打虎,后门拒狼”的严重局面。同时,经过近3年艰苦奋战,八路军已完全控制冀南、晋东南、豫北共71县800余万人口的晋冀豫边地区。
边区各类组织与各项工作逐步走向统一,党的领导统一于晋冀豫区党委,军事组织的领导统一于晋冀豫军区,群众团体的领导统一于各界救国联合会。然而,政权上的领导却尚未统一。晋东南地区仍分属山西第三、第五两个行政专署管辖,沿用着阎锡山政府的建制和区划。冀西地区虽已成立专署,但在行政上却属于杨秀峰领导的冀南行政公署管辖。这种行政区划、领导设置交杂混乱的情况与根据地建设趋向统一的客观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1939年日军对冀南和晋冀豫根据地第二次“九路围攻”失败后,改变策略,实施所谓“囚笼政策”,集中力量修筑铁路、公路,控制交通线,增设据点和发展伪军,造成根据地之间联系困难。此外,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后,由抗日转向反共。同年3月,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紧随蒋介石步伐,亦由联共抗日转向反共,迫使中共不得不慎重考虑根据地政权的掌握与统一问题。明确根据地下一步发展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政、军各方面的统一领导成为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根据地向何处去?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年2月20日《解放》刊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为根据地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除重申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必要性外,还特别指明政权建设中政府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施政方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结合晋冀豫边区实际,4月11日,北方局撤销太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太行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3区的工作。
与此同时,4月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縣北社村召开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史称黎城会议)。参会的有北方局杨尚昆、刘锡五、李大章、张友清、杨献珍,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左权、傅钟,第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冀南区杨秀峰、宋任穷、李菁玉,太行区李雪峰、戎伍胜、徐子荣、黄镇、李一清,太岳区薄一波、安子文,晋豫太南区聂真,晋西北根据地赵林,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彭真、吕正操等各方面各地区领导。会议期间,朱德回延安前到会看望大家并就加强统一战线作了讲话。
会议由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主持。中心议题是贯彻党中央系列指示精神,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推进新民主主义制度建设。
4月16日,杨尚昆代表北方局作《目前政治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报告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争取时局好转、克服逆转。重点阐述了如何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认为这是“争取时局好转克服逆转保障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
报告特别指出,“党要治国”;“毛之论新民主主义”是“对党将来建国前途”的“一个正确的肯定”。针对华北地区面临的形势,杨尚昆提出今后“巩固与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的“统一团结”方针和“建军、建党、建政”三大建设工作任务。关于军队建设,指出:“爱护培植八路军是全党的任务,因此建军任务提在前面,不仅军队,地方也应负责任。”关于党的建设,指出:“基本任务是建立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党的建设是严重的组织任务”,要“保证党的领导机关要掌握在经过考验的忠实可靠的干部手中”。关于政权建设,要按照中央指示,“培养治国人才”,实行民选政府,推行政府法令。“要准备成立河北全省的参议会”,在此之前,通过联合办事处的形式,统一太行、太岳、冀南的政权。同时,对财政制度、货币金融、生产建设、商业贸易等作出了政策原则和指示意见,还提出成立财经委员会,组织检查委员会,统一财经领导,清洗贪污,反对浪费。
杨尚昆报告后,会议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三大建设任务的提出,对于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特别是统一政权工作,更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4月21日,刘伯承作《关于党军建设问题》的报告,提出“党军”建设具体目标任务和“新民主主义军队”的概念与标准。即“在政治上能够支持和开展政权,与民众血肉相联,一起抗战,不被日寇、汉奸、顽固派破坏的军队”,“在经济上能协助民众生产,改善民生,不被敌人经济破坏的军队”,“在军事上能以较敌劣势之装备,正确运用技术战术,无论大的协同与独立作战,都能作运动战、游击战,配合群众斗争,粉碎敌人,首先就是粉碎敌人囚笼战斗的军队”。这种军队,“只有在党领导之下的,其成分是工农小资产阶级,才能运用各种斗争,发扬战斗力,这样才能实现新民主主义的军队”。
4月22日,邓小平根据北方局决定,综合集体讨论意见,就建政建军问题作了讲话。重点指出:“联合办事处是一权力机关,用指示信方式实现政策法令之指导,以达实际上内部的统一。”特别强调,不能以党行政、以军行政。明确指出:财政必须与军队供给部分开。军队生产工业只限军需品,合作社只限自己消费,不许军民合办。军队、游击队、党、民组织均不准筹钱、不允“乐捐”,政府除正当规定外,不准筹款。“合理负担”之权由联合办事处负责,其他谁都无此权。“(捕人杀人)一切要经过法律,军队杀人要经过军法机关决定”等。
会议听取并通过了由北方局起草、委托薄一波所作的《关于建政问题的结论》,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作为过渡性质的全边区统一的政权组织,统一冀南、太行、太岳3区政权,逐步筹建晋冀豫边区政府。并就政权建设方面作出具体决定:安定社会秩序,“保护抗日人民之人权”,“建设司法秩序”,安定民生,发扬民力,实施正确的贸易政策、屯积公粮,投资生产,统筹统支,严格预决算制度,建立“金库制度”,维持冀钞价格,以及建立检查制度,开展反“本位主义”教育和反浪费斗争,正确处理党与政权关系等。
黎城会议是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华北抗战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全国抗战近3年来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明确了晋冀豫根据地建设转入巩固统一阶段,制定完善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统一根据地党、政、军建设和财经建设的各项纲领及具体政策措施与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的方针对策,提出了根据地巩固与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方向和三大建设工作,从而指明抗日根据地今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根据会议决定,1940年8月1日,华北第一个我党独立自主建立的统一政权——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黎城西井正式成立,实现了冀南、太行、太岳3个专署、15个专区、115个县的政权统一,奠定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基础,标志着根据地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建设新阶段。
九月高干会议
随着冀太联办的成立及其《施政纲要》的颁布实施,如何加强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保证政府科学施政、全面履职,加强对根据地建设发展的领导,保证新民主主义方向道路,逐渐被提上日程。
黎城会议后,晋冀豫区贯彻执行区党委《关于执行保障人权的紧急通知》精神,纠正了过去一段时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地主、富农和工商业者的一些“左”的做法,较好地调整与改善了党内外关系和阶级关系,稳定了全区的政治局面。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统战政策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产生了一些问题。对此,邓小平在1941年4月28日发表文章《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指出:“有些地方还存在误解保障人权法令,放纵汉奸活动的现象。”他在1943年1月温村召开的太行分局高干会上作报告《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进一步回顾到:“1940年4月黎城会议,克服了混乱,强调了巩固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有其明显的成绩,基本上是成功的正确的。但在部分问题上亦有其片面性的缺点和错误,如对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敌占区工作重视不够”,“结果更便利了敌人的前进和造成了我们的退缩”。
同时,从1940年开始,世界格局和国内态势都发生剧烈变化。德国在欧洲大陆步步进逼,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以利下一步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日军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特别是国民党内一些人更加动摇,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指出:“現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号召全国团结起来,克服这种危险与困难。为此,八路军总部决定出击敌后交通线,给华北日军以有力打击,粉碎日军的企图,以利全国局势好转。8月20日,发动抗战以来八路军最大规模对日战役(即百团大战)。9月10日,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结束,取得重大胜利。当日,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关于时局趋向的指示》《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 (简称“两个指示”)。据此,9月16日,八路军总部下达第二阶段作战命令。22日,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
为正确贯彻黎城会议精神,落实“建军、建党、建政”三大建设任务,在政治上纠正一段时间以来统战政策和保障人权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在军事上传达中共中央9月10日“两个指示”,总结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战果与经验,研究部署战局发展与应对措施;在政权建设、财政经济上继续制定完善下步方针政策与计划任务;在党的建设和对根据地的领导上确定提出适应冀太联办成立后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方式,从而进一步巩固晋冀豫抗日战略区,发展确立根据地新民主主义制度,9月25日至10月1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西井召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史称九月高干会议)。
会议仍由杨尚昆主持。参加和出席会议的有彭德怀、左权、邓小平、罗瑞卿、陆定一等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领导、各根据地地委以上负责人、各部队旅以上政治委员。
彭德怀在开幕会上作关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长篇报告,共4个部分:关于形势问题、关于根据地政权及农村统一战线问题、关于财政经济政策、关于百团大战。报告指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坚持“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防止“左”、右两种错误。农村统一战线的基本问题是农民与地主关系的问题。正确解决农民与地主间的矛盾,是坚持敌后抗战、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财政经济建设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必须密切联系起来。建设工业、发展农业、安定与改善民生、支持战局,是一个极端困难的重大工作。特别强调: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政策,实行“统一的所得累进税,是进步的合理的税收,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应采用的税收”。百团大战取得了政治、军事两方面的胜利,是华北全党过去3年工作的总结,是八路军正确坚持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奋斗的成果。
10月3日,杨尚昆作关于根据地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从建设根据地及其基本原则、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问题和党的建设3个方面,对根据地建设作了系统阐述。
(一)为什么要建设根据地。报告指出:经验证明,要同革命敌人(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进行长期持久的斗争,必须要有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要拖住敌人,配合正面抗战,就需要在敌后长期坚持,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坚持长期抗战的任务,一方面是削弱敌人,消灭敌人,另一方面是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增长自己的力量,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力量,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以根据地为依托;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而且是为树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打破敌人把占领区完全殖民地化的企图,从而把抗战与建国实际联系起来。
(二)建设根据地的基本原则。报告中,杨尚昆提出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4项原则并强调“四者缺一不可”:1.正确了解今天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中国的革命,是民族民主的革命,主要反对的对象(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一切应该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为出发点,以加强内部团结,反对敌伪。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也应在政策上、成分上,都是统一战线的,是各个抗日阶级(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或者工农小资产阶级专政。3.中国抗战是长期的,坚持敌后战争,更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一切建设工作,应从长期着想,有计划地准备长期艰苦的斗争。明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必须加强爱护根据地的观念,才能渡过难关。4.根据地的建设,必须进一步依靠群众。工农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基本依靠。没有群众,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
(三)关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报告指出:华北党过去是一个小党,秘密的党,今天则是一个大党,“执政”的党了,在党的领导下的各级政权已经普遍于绥、热、察、冀、晋、鲁、豫各省。过去华北党没有领导政权的经验,现在,在两年多的斗争中,我们有了一些领导政权的经验,但对于政策的研究还很不够。必须学习掌握政权,掌握政策。根据地内党的中心工作一环,应摆在政权领导上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要建設好,决定的中心问题是党的领导。必须有坚强的党,在政策上不犯重大错误,才能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为此,在党员发展中,不仅要重量,而且还要重质。要加强教育,严密组织。要密切与群众联系,提高党的战斗力。
九月高干会议是黎城会议后北方局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是对黎城会议精神和冀太联办施政政策法令具体细化落实与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会议。会议肯定了晋冀豫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建设方向,指明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树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雏形的任务与道路,重申了华北抗战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4项原则,提出了根据地统一战线、财政经济、“三三制”政权等方面更为具体完整的政策措施与计划任务,梳理明晰了党政民的职能分工,特别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华北党已是“一个大党,‘执政的党”的历史定位,提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抗战与建国实际联系起来”的有机统一的目标任务,在黎城会议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动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制度化建设,促进了晋冀豫抗日战略区的巩固与发展。
1941年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根据北方局建议,会议同意将鲁西33县划入该区,并正式扩大为晋冀鲁豫边区。全区划设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政区,共21个专区、190余县、2500余万人口,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最大的一块。7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对此发表社论《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幅员之大,人口之多,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堪称第一”,“晋冀豫区的成绩,已使根据地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雏形”。
资料来源:
《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杨尚昆年谱》《彭德怀年谱》《刘伯承年谱》《邓小平年谱》《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薄一波回忆录)、《烽火关山》 (王政柱日记)等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