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新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是伴随着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而普遍成立的。这些奔走在太行山间的英雄少年,经历抗日烽火的洗礼,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日,动员民众,参加群众运动,成为敌后抗日最活跃的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烽火中的小英雄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一经成立就成为宣传抗日和争取民主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站岗放哨,割草喂军马,为前线送干粮,写标语作宣传,看护八路军伤员等,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党领导下的抗日群众组织,儿童团在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抗日救国教育、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开展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1938年3月20日,冀豫晋省委就在《建立太行根据地会议报告》中将开展群众工作列为建立根据地的几个基本问题。其中针对儿童工作指出,组织儿童团——愈普遍愈好,给他们以适当的训练,同时分配他们具体的工作:组织宣传队、儿童锄奸队、通信队、侦探队;还可以训练他们做盘查放哨的工作。
起初,太行抗日根据地每个自然村和行政村都建有儿童团,但在建制上又不完全一致。有的地方是以营、连、排为序,小村为排、大村为连、中心村为营(相当现在的镇)。有的地方则以小队、中队、大队为序,自然村为小队、行政村为中队、中心村为大队。每个村都有儿童团的牌子,如“ XX 村抗日儿童团”。有的县还建立抗日儿童团县团部或县队部,如“XX县抗日儿童团”。
1938年下半年开始,太行区各县先后从农村基层产生代表,同工、农、妇组织一起,建起县一级的青年抗日救国会。青救会成立后,原来县一级的儿童团部改为县青救会儿童工作部。1939年3月18日,在山西沁县召开晋东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总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晋东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总会(简称晋东南青救总会)。之后,太行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的工作更有组织、更高效地开展起来。
武乡县曾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儿童团工作开展得十分出色。该县的王家峪儿童团成立于1938年,纪律严明,斗志顽强,涌现出许多“抗日战线上的小英雄”。八路军总部进驻王家峪期间,朱德及其随行人员就曾遇到在村口站岗的儿童团员的盘查,事后,朱德在一次军民联欢会上,对王家峪儿童团的工作给予表扬及很高评价。1939年“四四儿童节”时,王家峪儿童团被正式命名为“朱德儿童团”。为进一步支持和加强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开展盘查工作,11月2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头版发布由朱德签发的《制止行路抗拒盤查,打骂放哨人员》命令:“嗣后各部队军人出营采买送信,或因公旅行,必须带有军人护照或路条,不得抗拒盘查,更不得辱骂殴打放哨人员(指自卫队、儿童团站岗放哨者)。如有故违,得拘送各地政府或本公署依法查办,绝不宽贷!”1940年春,朱德在回延安前夕,特意给王家峪儿童团模范团员题词:“斗争与学习缺一不可”。
从1940年开始,太行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的组织和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和提高。在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中,太行区抗日儿童团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各地政府和各基层群众团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投送信件,传递消息,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思想;演街头剧,特别是在顽军驻地演唱革命歌曲。这些活动,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志,同时也使一些顽军士兵产生了动摇。在反“扫荡”斗争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深入敌营,灵活地与日、伪军斗智斗勇,成为宣传抗日和开展游击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寓教于战中成长
随着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团的工作也逐步将重点放在加强学校教育,为各条战线培养人才、输送干部方面。1941年3月,晋冀豫区党委作出《关于目前青年工作的指示》,指出:应该切实加强儿童工作,儿童工作的中心,主要是在于加强儿童的教育。因此领导儿童参加一般的参战和生产活动,要注意不妨碍儿童的学习时间,同时必须从教育儿童的意义着眼来组织儿童的生产与参战活动,并特别注意每一组织工作的民主性与纪律性。
为把儿童工作的中心放在加强儿童教育上,儿童团原来的站岗、放哨任务由民兵承担起来,传送“鸡毛信”的任务也在太行区各级交通站、交通局建立后逐渐减少。但儿童团的校外社会活动仍然很活跃。比如,配合妇救会工作、动员青少年妇女放足、反对公婆虐待童养媳和后妈虐待幼儿等。1942年4月4日儿童节,《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社论《培养与教育革命的后代》,指出:儿童工作的目的在于使儿童“时刻准备着”从革命后代的地位,以壮健清新的姿态补充到革命队伍里去,因此儿童工作的基本方针应该是,以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与科学精神来教育儿童。
其实早在1939年11月,为加强宣传教育,中共中央北方局青年运动委员会(北方局青委)就创办《青年与儿童》月刊。其以太行抗日根据地广大青年、儿童为读者对象,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活泼,包括政治、军事、时事、自然、文艺、美术、散文、诗歌、童谣、儿歌等方面。每期40页,约3万多字,1943年10月间停刊。发行最少时500份,最多时三、四千份,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青少年了解抗日战争、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进入困难阶段。敌人频繁的大“扫荡”和严重旱灾,使根据地经受着严峻考验。广大儿童在敌人的炮火下学习,有不少课堂设在山沟里的大树下,儿童们一边放哨,一边坚持学习。有些村庄,在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敌人炮楼附近办起秘密的抗日小学,使用特制的识字课本,封面是“三字经”“百家姓”,里面是抗日内容。课堂设在高粱地里,儿童们背着箩筐以到田地里做农活为掩护,去学习抗日救国知识。敌占区的抗日儿童团仍然担负着传递消息和信件的任务。此时的信件不再是“鸡毛信”,而是将内容写在棉纸或丝织品上,塞进柿饼里,然后再装上柿饼的蒂,表面看依然是完整的柿饼,像这样的隐蔽方式数不胜数。
为克服困难局面,学校和儿童团既能化整为零,又能很快地集零为整,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成长。在同生产结合方面,儿童团要学习生产,参加生产。一方面要同家长参加变工队、互助组,学习生产技术,宣传互助合作,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另一方面还要与学校师生共同生产、开荒种田、勤工俭学。
1945年4月,太行区第一届文教群英会召开。会上总结了全民族抗战以来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儿童团工作的基本经验,肯定了教育改革贯彻新方向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此后,太行区儿童团工作以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稳步向前发展。
参加群众运动忙
随着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响应党的号召,群众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1938年6月,太行区开展以扩大民主、改善民生、改造政权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在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如辽县、和顺、沁县等地),初步开展了借粮、减租减息和反贪污、反恶霸、改造村政权的斗争。儿童团作为太行区人民抗日救国斗争的小先锋队,始终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群众运动。
借粮运动不仅是一场经济斗争,实质上也是全民族抗战初期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自下而上建立农会组织的一次政治运动。儿童团的积极性很高,是农会的有力帮手,一经号召就立即行动起来。为说服存粮户拿出粮食,救济灾民,支援抗战,儿童团员轮流向过往行人进行宣传,有些地方还将借粮数目写在大街上的大众小黑板上宣传并在一旁摆上一束鲜花。遇到顽固分子,儿童团员就据实算细粮,开展说理斗争。他们排着队,喊着口号,站在顽固分子家门口,请户主出来答话,之后请农民代表同存粮户讲借粮是为了抗战救国的道理。借粮运动既锻炼了儿童团本身,又促使太行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第一次走向社会。通过借粮运动,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自下而上建起农民自己的群众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与此同时,儿童团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团干部和团员。
在1940年减租减息运动中,儿童团员除在家庭中充当宣传员之外,还走向社会,在老师和青年救国会的领导下,利用会前、会后,在井边、饭场等人们通行和聚集的地方进行减租减息宣传。最常见的宣传方式有快板、小剧、民歌、民谣等,还有化装表演,也多是本村的真人真事。如太行一分区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一首民歌:“奉劝父兄想一想,情面关系是堵墙,明的减,暗地量,养种一年是白忙,租佃变成佃当地,到年限把权丧,没立新契上了当……”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得好的地方,也编了民歌,如“蝎子沟减租是模范,佃农生活得改善,地主按时收到租,双方有利能抗战……”儿童团减租减息的宣传活动,在宣传群众,大造声势,从社会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减租减息,削弱了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力量,提高了群众的民主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生活。
发展生产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任务,儿童团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至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发生旱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斗,生产救灾,向困难展开了顽强斗争。儿童团首当其冲开展积肥运动,村与村、队与队、组与组,争先恐后展开竞赛。1943年12月1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刊发题为《各县儿童忙忙碌碌,集(积)肥成了运动》的报道。“左权第二高小11月25日大儿童上山打柴,小儿童去地里打茬,有劲的切草、担土弄了400担肥,3000斤烧火柴,准备烧骨肥。黎城县南委泉村搞小粪场,扫树叶、垃圾,拾粪比谁的堆大,4天集(积)肥7000斤,两个月集(积)肥18000斤,平顺西沟小学15个学生编了3个小组,刨15亩地谷茬,修了6个粪坑,造200担肥。”可见,儿童团的积极参与和示范带动作用。1944年初,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发《春耕奖励办法》,對春耕中的模范加以奖励,儿童参加大生产运动也列为其中的一项。1944年,太行区发生蝗灾,给根据地人民带来严重困扰。捕蝗运动中,儿童团冲锋在前,发挥了巨大作用。有的还结合实际,创新捕蝗方法。他们积极慰劳捕蝗群众,在田间地头利用吃饭和休息时间,向大家宣传介绍捕蝗方法,表扬先进,送水送饭,传递信息等。在捕蝗斗争中,涌现出不少小英雄,5月9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就曾对武东县儿童团作题为《三位打蝗小英雄》的报道,盛赞他们在打蝗运动中的优异表现。
自古英雄出少年。全民族抗战期间,太行根据地的儿童团在抗日烽火中磨砺成长,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成长为一支生机勃勃、有战斗力的队伍,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儿童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其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称颂和发扬。
[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太行干部学院第一批太行精神研究课题(编号THJS2023Z05)阶段性成果]
(责编 李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