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
——“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

2024-05-21 19:11彭吉象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理论体系中国式

彭吉象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大多数学科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中国的。我们只需要照葫芦画瓢,引进人家的既定模式,再参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学科建设,并增加了自己的内容和特色。但是,恐怕只有艺术学这门学科是一个例外。迄今为止,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中几乎没有真正的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制。目前,绝大多数外国高校仍然只有音乐学、美术史论、舞蹈史论、戏剧史论等艺术理论学科,还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普通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构架供我们参考。完全可以说,作为一门学科来讲,艺术学目前在世界上仍然处于无规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因此,就算我们从西方引进了艺术学这个范畴,设立了艺术学一级学科,但如何建设这门学科,恐怕也只能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探寻了。

正因为如此,创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艺术学理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们艺术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大局。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应该是立足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所谓民族风格,就是我们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所谓时代特色,就是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语境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对我们文艺领域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理论思想,不但是指引我们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途径,也是指引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根据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道路上又获得了许多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①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J].求是,2023(1):7-9.

毫无疑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结合”“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需要我们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正因如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必须首先完成的第一个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作为意识形态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归根结底会受到特定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艺术与社会经济基础、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都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了艺术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次阐明了艺术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对艺术意识形态特性的揭示完全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大贡献。

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就需要我们在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艺术学理论的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必须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我们充分认识文学艺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百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我们今天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必须首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等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传统等重大关系问题,都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行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时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样式等要求也更高了,艺术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和喜爱的文艺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文艺作品理所应当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人民的真情实感。我们的文艺还必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同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必须首先完成的第一个结合,就是必须首先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就是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结合”发展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巨大推进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个结合”也为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施路径。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文化艺术的宝贵成果,离不开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蓬勃发展的艺术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①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M]//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显而易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二个结合”一方面,在文化立场上,强调了文化的主体性,强调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另一方面,在文化态度上,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如果说“第一个结合”是“魂”,那么“第二个结合”就是“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建设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培根铸魂。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指明了方向。

对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行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来说,毫无疑问,首先是“三大体系”中的学科体系建设。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对中国各个门类艺术共同普遍的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包括中国传统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发展与变革等。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在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中国各个具体门类艺术实践与理论基础上,进行耐心艰苦的资料梳理,并且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②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M]//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对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来说,恐怕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花大力气找出蕴藏在各个门类艺术之中的艺术精神,或者说是蕴藏其中的中华美学精神。毫无疑问,对建构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来说,如果从原创性的角度来看,最关键的就是需要找出中国艺术和外国艺术最根本的区别。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古至今,所有优秀的中国艺术都有一种内在的中国艺术精神,或者称之为中华美学精神。显而易见,正是这种中华美学精神数千年来绵延不绝,形成了我们中国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的鲜明的艺术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行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时候,大力提倡这种中华美学精神,一方面体现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内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其次是学术体系建设。作为“三大体系”建设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学术体系建设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从学术体系中,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国艺术理论体系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同西方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明显区别。相较西方传统艺术理论而言,从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开始,中国传统艺术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例如,孔子几乎从来没有专门论述过美学与艺术问题,但《论语》所录的孔子言论中,涉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内容却相当多,包括他对“美”与“善”、“文”与“质”、“礼”与“乐”等内容,都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为儒家美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又如,老子、庄子同样没有直接谈论文学艺术的问题,但是庄子所述的“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承蜩”“削木为”等寓言故事都蕴藏着深刻的艺术创作理论。这些寓言故事既讲到艺术创作需要达到一种出神入化、难以言喻的自由境界,达到一种忘我或者无我的创作状态,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告诉我们,艺术家必须持之以恒、用志不分,经过辛勤的磨练和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渐掌握创作规律和创作技巧,才能在艺术创作中得心应手、自然天成。正如已故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一书中所言:“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审美规律,特别是那种似乎不能捉摸、难以言喻、未可规范、有如鬼斧神工的创作现象,在中国美学史上,便首先为庄子所发现和强调。尽管庄子原意不是讲艺术,但可以说,正是庄子把孔子讲的‘游于艺’的自由境界提到宇宙本体和人格本体上加以发展了,庄子多次形象地描绘了技艺创造的自由境界,如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①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28.

最后是话语体系建设。作为艺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建设既是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体系运行的基础,又是该学科体系、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的工具和手段。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研究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时,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理念与话语方式,但千万不能照搬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艺术学理论问题,必须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运用有时代内涵的中国艺术学话语来阐释中国艺术学的理论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强调,各门学科由于历史传承和性质任务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并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例如中国艺术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就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国艺术学范畴体系。列宁曾经专门讨论过范畴。所谓“范畴”在他看来就是人类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由此,我们不难推断,所谓“中国艺术学理论范畴”,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中国艺术学理论范畴是中国艺术学这门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从历朝历代创作经验和众多的艺术实践中提炼而来的,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意境”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重要范畴,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广泛影响了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建筑、园林,乃至传统工艺等多个艺术门类,它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艺术学自身的话语体系深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拿“意境”这个中国艺术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来说。一方面,意境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并且直接受到汉代传入我国的佛教影响,特别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更是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导致所形成的中国传统艺术学范畴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两个矛盾对立的词共同组成一个新的范畴,“意境”就是如此。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意象”“情景”“情理”“形神”“虚实”等范畴,它们都是由两个对立的词素共同组成一个词,产生了第三种含义。尤其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范畴中偏于精神性一面的词,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例如“意境”“意象”中的“意”,“情景”“情理”中的“情”,“形神”中的“神”,等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强调精神性的特色。①彭吉象.关于首先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几点思考[J].艺术评论,2022(1):16-17.总而言之,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强调民族特色和继承传统,必须要有更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必须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术活力,尤其是注重加强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

如前所述,中外都有着十分悠久深厚的艺术理论传统,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发掘、整理、研究和总结。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另一方面需要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美学与艺术理论,才能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构好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

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十分突出的包容性,对世界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中外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学习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只有在持续互动中文化文明才能够传播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②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M]//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多样性,广泛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艺术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我们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既符合中国国情实际,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还能对全世界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和优势。真正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融通中外、博采众长,推动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国艺术学体系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学体系一道,相互交流、彼此学习、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这种共同特征显然是包括了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显而易见,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加强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既需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审美追求和艺术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努力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提出可供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参考的艺术学理论的新模式,为世界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还有一个需要提到的问题,就是当今世界上艺术的多样化与本土化给我们艺术学理论建设带来的新课题。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多样化时代中各国艺术纷纷出现了明显的国际化现象,中国当代艺术也呈现出加速国际化的趋势,艺术的国际交流日趋活跃,中外联合创作明显增多,相关的艺术批评从过去的审美方式批评转变为文化批判,在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中激发了文化的民族自觉与艺术本土化步伐。毫无疑问,艺术的多样化与本土化给我们艺术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更加凸显出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当代艺术的本土化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艺术理论体系,以作为艺术质量评判和内容阐释的支撑。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如果缺乏本土理论系统的构建与阐释,缺乏对中国当代社会语境下中国本土思想与文化的艺术转化与意义阐释,本土化只能是一种理想而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应当重视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开展对艺术中殖民文化和唯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使优秀的艺术传统自信而又自然地内化为当代艺术思想与观念。”①《艺术学概论》编写组.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49.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还表现为文化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在文化领域推陈出新,使我们的文化艺术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思想,对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更是尤为重要。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离不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艺术理论成果。总而言之,建构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之奋斗吧!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理论体系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中国式失败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